(精华)道德经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X—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朋友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该知足,而是必须知足。
道德经读后感2
《道德经》这一本书是老师让我们去读的。我最近一直在读,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触的还要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让我回味无穷.如第二章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万物都很奇妙。确实,只要我们去无限探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更多不知道的知识,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东西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也就是指“恶”)。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这就产生了恶(也就是指“不善”)。确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对应的`,如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我很敬佩老子!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德,我在本书里已经读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无穷,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道和德都是极为平常的,但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虽然说说是容易的,但做起来是难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评语:小小年龄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一点不假。“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身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好像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例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身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因此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身放得很低,才能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
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例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因此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因此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身最讨厌的那个人!因此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身,超越自身,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身,因此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身的人。
读书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利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德经读后感4
最近拜读了道德经中老子的语录:“无为而无不为”,真的是“不作为”吗?
结合围绕总厂“精益打造冷轧品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主题,浅谈冷轧一分厂精益生产的推进。
打开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较少的资源,如人力、空间、设备、时间来进行各种操作,有效组织生产,杜绝浪费,使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推进精益生产是板带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公司上下在推进精益运营进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物料及时加工、交付是分厂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公司降本系统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成为当下冷轧一分厂的中心任务。
推进精益生产在酸轧车间的具体体现即精心的生产操作,精准的参数控制,精益的设备维护和精细的现场管理。
推进精益生产,生产操作上必须要做到精心细致。酸轧生产对酸轧工艺过程有很高的要求,确保钢卷在酸洗、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良好、尺寸精度精准。对我厂来说,钢卷经历上游的高炉、转炉、精炼、连铸和热轧等多道复杂工序,经过无数人辛勤付出得来,如果因为本工序的不精心带来钢卷表面质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导致无法满足交期,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要求操作工对待钢卷要像对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样去操作,严格执行操作标准,专注地生产好每一卷钢卷,争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时也要从设备上采取措施,认真对拉矫机、活套、酸槽、轧机等设备进行巡检。
推进精益生产,在工艺参数上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只有参数符合要求,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需要以MES系统、控制计划等为依托,强化作业区工艺纪律检查和技术组工艺质量督察等机制,循环监督、绩效考评机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撑,避免差错,提高工艺命中准确率。
推进精益生产,在设备管理维护中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轧的生产设备有其特殊性,由于机组运行开动率高、检修维护时间相对较少,读书笔记.设备发生故障也可能会直接影响产线生产计划的完成。因此必须完善“操作主导”的工作模式,扭转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维护保养设备的不良习惯,将操作工巡检和专业点检相结合,强化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把控;将机会停机和计划检修相结合,开展预防性维修,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单点课的编制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设备相关基础知识,努力实现设备“零故障”的目标。
推进精益生产,在现场管理上必须要做到精细务实。“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精益的现场管理是企业追求卓越的基础。分厂要持续开展6S活动,运用目视化管理手段,为安全、高效、保质生产创造条件;要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生产有序、安全顺畅的工作环境;要主动对外协调,管理前置,优化生产计划排程,降低系统操作的复杂性;要实行计划目标值管理,刚性落实计划,提高效率。
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的关键在于人。生产现场管理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出现状况都会给整个链条的传动造成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全员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人的活力!必须培养团队作战意识,力求调动每个环节上的积极因素,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努力为下一班次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让链条运行更加顺畅,为冷轧总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传递源源不竭的动力!
道德经读后感5
一个全新的问题来了:道,荒废了好久好久,悠悠地像是一阵来自远古的风,而且还没完没了地未央中;然后想要遵道贵德,却又不能不“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么该怎么实践道才妥?
老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隐藏于第二十章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并毫不留情地、狠狠滴调侃了一番自己。
为了便于理解消化,我把老子的这些自我剖析之词重新分段一下,我们先看原文,这样多少能有点感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老子一口气拍了四组不同角度的自我写真,下面我们欣赏并分析一下这些写真的字面意思,以及字里行间没有直接明说的弦外之音。
第一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熙熙攘攘地、热热闹闹、拥挤不堪地都奔向那条名利之路,那种态势就像是去参加一场盛大典礼或宴席似的,那种景象就像春天来了之后,熬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出门,登山或登上高台去迎春、赏春一样的`。
我(老子):淡泊这些俗套的东西,不动声色地保持着宁静,像尚未开口说话的婴儿那样,只留给名利世界唯一清澈的表情,不言不语的,甚至连嬉笑都不会,唯有清澈。因为不去趟名利之路的那趟子浑水,所以看似没有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向。
第二组:“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大家好像都是信心满满的,各种欲望似乎已经把大脑和心中所有的空间都装满了,好像有很多的收获,丝罗绸缎、金银珠宝、宝马坐骑、四驾马车马车什么都搞得风生水起,好像都非常丰富,丰富至似乎还有多余的了。
我(老子):我好像把这些东西都搞丢了,都搞没了,我混混沌沌的、昏昏然然的搞得像个弱智一样的!哎!我大概就是个愚蠢的家伙吧!
第三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满世界的人都在夏光璀璨地炫耀着自己,他们或炫耀学识、或炫耀财富、或炫耀服装、容颜、甚至连脚趾甲也在炫耀之列。
满世界的人(俗人——理解为世人——满世界的人)好像都非常精明,都很会算计,什么事情他们总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我(老子):我不行,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也没得炫耀;在精明算计方面,我更不行,好像个闷葫芦一样的,怎么也不开窍,没有巧智,没有不善机巧行事。
第四组:“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众人:众人都以有财富、有地位为荣,以这些证明着他们有本事。
我(老子):而我不行啊。前面都说了我像个没有长成孩子的婴儿,婴儿以什么为贵呢?当然是以能吃到母亲甘甜的乳汁为贵了。
其实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有点儿感觉的。
《道德经》第六章,首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十章,再一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道德经》第十章,谈到过婴儿与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自谦自嘲的老子终于暗示了天下人:不要搞错,这些就是明道的表现。
当然,除了这四组鲜明的对比之外,老子还给自己来了自画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恍恍惚惚地浩瀚得像大海,无边无际;渺渺茫茫地飘忽如风一样,没有踪影,没有尽头,没有停留。
这不正是未央的节奏嘛。
这不也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节奏嘛。
道德经读后感6
冲,原写作沖,表示水的涌动。冲又是繁体字衝的简化字,衝字中间原来不是重,而是童,衝是形声字,行为形,童为声,表示通途、要道,引申为交叉路口。
道冲的冲应是沖,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盈在这里是溢出的意思,《周易·坎卦》:“水流而不盈。”因而,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道无论怎么用都不会脱离自己的轨道和根基。
反过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出道的范围。因而道就如同深渊一样,深不可测,乃至可以包容万物,反过来,万物似乎都是从道里生长出来的一样,于是道就成了万物的祖宗或本源。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与万变相对立,因而宗就是那个相对不变的存在,换言之,宗就是主要矛盾,而相对变化的存在就是次要矛盾。区别主次的关键就在于判断在一定条件下,究竟哪方是相对不变的,哪方是相对易变的。并没有绝对的主次关系,任何主次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使对立双方处于主次关系的条件,那就落入相对主义的陷阱之中,就会成为诡辩家了。
正因为主要矛盾是相对不变的存在,所以是不能直观到的,也就是不在人前凸显出来的,相反,次要矛盾作为易变的存在才是可以直观到的,才是在人前凸现出来的。
所谓锋芒毕露,就是暴露了人的棱角,也就是暴露了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之所以说锋芒毕露不是好事,那是因为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暴露后就容易被针对,所谓君子欺之以方。身弱的人更容易受欺负,身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欺骗。方与圆相对立。所以处事圆滑或者说那种不僵化的人更容易做成事。
因此,老子主张人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要像道那般为人处事。掩盖自己的锋芒,消除杂乱的现象;抓住主动权,和群众打成一片。道就是那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其他一切的色彩,改变了它们的特点。它可以转变为任何色彩,因而保持了最高的`灵活性,自然也就牢牢抓住了主动权。当然,绝对的光明等于绝对的黑暗。所谓揭示即掩饰,遮蔽与澄明同样能够让人看不见事物的本质。
湛,在这里读chen(第二声),与沈(chen,后作沉)是古今字,本义为沉没。
老子对道的领悟完全是通过反思获得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因而,道对于他来说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说其存在,那是因为只有如此假设才能使现实世界的诸般矛盾获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说其不存在,那是因为实在没有直接可以拿出来的证据证明道的存在,正因为在直观的层面无法证明,所以就显得这个理论不那么彻底,因而也就很难让人信服。
老子不知道道本身是怎么来的,但他相信在天诞生之前,道就存在了。可见,老子已经认识到天本身是有生灭变化的。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在老子的眼里,既然天是可以被直观到的,那么天就还是属于可以变化的东西,因而在一定条件下是作为次要矛盾存在的,那么,必然存在一个与之相对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被命名为道。
道德经读后感7
为充分表达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根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虽然文章大局部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那么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
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那么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8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它撰文深远微妙,词句晦涩难懂,令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译本较多,译本见仁见智,出入也较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通读《道德经》原文。但其作为一部中国原始的哲学巨著,其散发的光芒一直都在远方闪耀,令我心神相仪已久,趁此征文之际,硬着头皮把《道德经》粗读了几遍,本着朴素辩证主义精神,取其精华,希望从中明白一些通达的人生智慧,用以自省、自励、自我提高。但其涉及范围太广,此次只捡出其中几句,来做为对《道德经》读后的一种自我梳理,远未达到对整部巨著的通篇研读并感悟,希不要怡笑大方,对他人有误导之嫌。
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三十根车辐拱着一支车毂,正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车子才能运转使用,揉和粘土做成器皿,正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开凿门窗,建造房舍,正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
心灵放空,才能容物。只有我们把自己的心灵放空,积欲放空,虚怀若谷,致虚极,守静笃,把我们自己变成一只空碗,才可以往里面盛饭。反映在工作中,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什么岗位,都要卸下以往背在身上的荣誉、经验、学识等,从新开始,从头再来,以一只空碗的心态来迎接新的事物,该换位的换位,该纳新的纳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补充新鲜的血液,吸收新的滋养。轻装上阵,我们才能跑得更快,清除杂念,我们才能看得更清,过去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居里夫人就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牌给孩子们玩耍,别人很惊讶,问她是怎么想的,她说奖牌只能代表过去,我现在已经归零,一切得从新开始。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提早把易事、细事处理好,以后就不会发生难事、大事了。因此可以说,预先解决了易事,就等于解决了未来的难事,预先做了细事,就等于做了未来的大事。解决易事,做细事,是轻而易举的;解决难事做大事是煞费周章的。因此不要忽略易事、细事。并且当视少为多,把易事做为难事来处理;视小为大,把细事当做大事来做,做好易事、细事,这样就不会再有难事、大事了。
办事情要从客观重要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细微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地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三、“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道,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坚忍不拔,威武不屈,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终会成功。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政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道可道,非常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描述出来的道常不是恒常的大道。真正的宇宙大道,很难用语言详尽地描述表达清楚。我通过自己的一些读书体会,形成这篇读后感,但其原著深髓的精神必有折损,想必也必有误读,但愿同仁们以此为起点,持之以恒,“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早日趋近于《道德经》中描述的至高境界。
道德经读后感9
通过阅读《道德经释义》,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对于《道德经》的内容,我理解的主要是讲求“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现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捕杀珍惜动物作为盘中餐,鱼翅燕窝,甚至各种野生珍稀动物,在餐桌上随处可见,破坏了海洋森林生态平衡,珍惜动物急剧减少。在餐桌背后的是血淋淋的杀戮。不用多说,鲨鱼失去鱼翅,必死无疑;普通的燕窝评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因此出现了血燕;
活剥珍惜动物皮毛来“美丽”自己,各种皮草近几年疯狂流行。各种动物皮毛成了时装界的“宠儿”。从活剥浣熊皮毛、狐狸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这些,杀害珍稀保护动物来美化温暖人类自己。毫无知觉的残害无辜生命。
不负责任的饲养宠物后遗弃。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却并非真正爱护小动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毫无责任感。在喂养宠物之前不考虑清楚,头脑发热的就将这些宠物用来填补人类内心实际万恶的那一面。在新鲜感过后,不再照顾它们,甚至遗弃它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猫狗不断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规律。
生态链面临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因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重视而面临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道德经》两个观点。
一、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趟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可爱美丽的小猫小狗,大家都喜欢,所以都想把他们留在身边,但是加上部
分人类的无责任感,导致流浪猫狗剧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道德经读后感10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人类却不同,一旦我们的付出多于回报,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因为怨恨曾伤害过我们的一个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心胸狭窄起来。以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从未伤害过人呢?既然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因此,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能划等号时,就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而心生怨恨。老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这一处世哲学充满了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教导。
道德经读后感11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1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鉴之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道德经读后感13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这是说明了人们解读历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为己用,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我更以为,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
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都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
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推出,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在现代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下,一些有智之士越来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教理和教义,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道德经读后感14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疑心,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3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开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上下、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判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假如“好烦其令”,看起来如同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方法公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盛。
道德经读后感15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道德经》读后感08-08
道德经读后感09-19
《道德经》读后感09-01
“道德经”读后感12-14
《道德经》的读后感09-02
道德经读后感10-23
《道德经》读后感11-28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07-11
【精选】《道德经》读后感07-16
《道德经》读后感(经典)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