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道德经》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经》读后感1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十分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资料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当怎样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构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当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解决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够阐说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所以,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我而生,所以能够长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我,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道德经》读后感2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以著成《道德经》一书,并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后世的好多经典都出自或继承了《道德经》其中的主要观点,比如说,《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后代的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并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辩驳,甚至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认识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也有确实的反映,比如他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他看来,世界的矛盾都是相存相依的,在激荡中求发展,在相补中求完善。爱因斯坦也曾反问过问他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既是这样,又是那样?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这样不好吗?”而在我看来,矛盾是必然要存在的,没有“有”,焉知“无”?它们本来就是相生的。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周末去听的西川的主题为“我的诗歌革命”讲座。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矛盾修辞”,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认同他对中国现状的一些认识,比如他说的“在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矛盾修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作为一个矛盾体,它们能如同“难易相成”、“长短相生”般,互相补充自己不足的一面,推动最终的'发展。
在儒家经典文化中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当然在道家精神中也有一些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观点方法,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在此看来,道家文化与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激荡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并非偶然了。
当然在道家文化中虽有“积极无为”,但也有一些“消极无为”的方面,“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些都和那些“富国贫民”、“强干若枝”的思想类似,一味地通过强调使民弱来相对地加强国家的富强,在我看来,这在本质上也是在破坏和谐,削弱国家。老子的精神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慢慢体会,琢磨!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经》读后感4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道德经》读后感5
一、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变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概括起来,道是无之极点,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消灭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当然,《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分三个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两个层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是“德道”,即人与道的关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实《道德经》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无”是天地的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而《易经》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无和有,也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和有排列组合,产生天地万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质,就是“有”,细分下去,无情无尽,最终一定是“无”。而无的极点,就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无,二就是无和有,三就是无和有的排列组合。无限排列组合下去,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万物。
那么,为什么天地万物不把宇宙撑破呢?因为,道还会消灭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道德经读后感: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听不见,但它确实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可以验证的。
《道德经》读后感6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内容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破解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阐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道德经》读后感7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人类却不同,一旦我们的付出多于回报,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因为怨恨曾伤害过我们的一个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心胸狭窄起来。以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从未伤害过人呢?既然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因此,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能划等号时,就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而心生怨恨。老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这一处世哲学充满了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教导。
《道德经》读后感8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感9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10
整整四十天,我完成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的阅读,觉得这就像是一场修行一样。两年前我曾尝试去读,可惜两次都是浅尝辄止,读不到十章就放弃了。这次重新尝试,倒是轻松了不少,虽只是泛读全篇,隐约也悟到了不少东西。
这说明,我这几年读书写作还是有进步的,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地方…最近也没写什么文章,即使说很多地方我都有感悟,也想写点什么东西,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在没有读完全篇,了解老子的思想之前,写什么、发表什么看法还是太早,毕竟我自认为还是功力尚浅。
为什么读《道德经》也是受益于我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白说》,书上说《道德经》是他的生命之书。读完之后,我对此深信不疑。南怀瑾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向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得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为何我会读?也是因为我觉得我“病”了或者我面临“病了”的难题,我想这不仅是我,也很多中年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所以这个年龄段,有一定阅历,却不明方向的人读《道德经》恰如其分,刚刚好。相反,如果说给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去读,实在是有点难为人了。白岩松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做你这个年龄该做的事。
起初读《道德经》也是把它当成一部管理学著作来读,毕竟老子说的东西都是针对类如士、王、圣的角色,也就是都是当时的领导层。但这不妨碍,老子在教授治国平天下的同时,还能修身。事实也的确如此,它适合于任何人阅读。
一本好的著作,有时候读起来会特别兴奋,甚至拍案叫绝。尤其是,你之前的有些思考在此书里得到验证的时候,更加肯定了你的有些决定是对的。就拿我之前比较喜欢的.第九章来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既是人生之道,也是职场之道,而这些道都属于天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规律。
更为神奇的地方是,我发现竟然还可以用《道德经》很多章节来解释很多投资中的问题和理念,这不得不说,很多事物的本源和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至于道到底是什么?我也是隐隐约约的能感觉到,却说不上来(是因为词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吧,能讲明白,说出来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作为众经之王,它短短五千多字浓缩了古人的智慧,流传千年而不衰,按照常识,也是值得我们去反复研读的。或许你读到其中的某一句话,它真能治病呢…
《道德经》读后感1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12
两千年前,一老者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见紫气东来,是有圣人至也,遂请圣人作文,圣人留五千言,西去,隐。而今,先贤之言跨越千古传于我耳,恍惚间,窥得几分人生真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追求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GDP,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官员为了金钱,以身试险贪腐;一些民众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大规模捕杀动物……这些都是现代化生活带给我们诱惑,对于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少私寡欲"才是上上之策。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看起来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的.;看起来十分宏大的工程,必然是从很小的地方下手的。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一直去做一个个简单的步骤,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就完成了在当初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了。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罗蒙诺索夫也说过:"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才能取得成功。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与"不知"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形容自己时的名言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孔子亦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不难看到,古今中外但凡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人,往往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那些整天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往往止步于此,难以向前迈进。要知道,每个人其实都是无知的,而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才能够走向"知".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则修身养性之诀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此乃为人处事之要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此为事业成功之前提……
五千言的《道德经》,怀通世之举,聚先贤之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吟之有佳,思之感意。人生如逆旅,我与《道德经》,一路为伴。
《道德经》读后感13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14
这两周持续收听《道德经》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对于当下、未来的焦虑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这样一个小小的美妙的缘分,带给了我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触动灵魂的深处,激发我内心深处探寻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从罗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讲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计回报”,当时脑海中立刻蹦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不计回报的付出爱心,内心才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生、养育我们,并未要求有任何回报,只是盼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会以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们,这种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会在学习、工作上努力,希望他们引以为豪。在生活方面经常照顾,给予他们物质方面回报,希望父母能过得更好些,这是遵循了道的规律,大家生活都很快乐。
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我能够走过人生的很多艰险,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正是因为一直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虽然因为自尊心太强和嘴巴比较笨拙,我表达的比较少,但因为我能怀着感恩之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能够最终跳脱出面临的困境,将负能量化解殆尽,让善与爱的正能量不断传递。
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来美也可以用来形容心情愉悦高兴舒服的状态的意思,恶也不单指丑、坏的意思,还有厌恶的意思。前面两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个美好的社会应是一个遵循自然的社会,人为地去标榜美好的东西,那么全社会都认为是美好地,都一边倒地去疯狂追逐那个东西,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没有反对,没有质疑,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邪恶的。我们都认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车、高富帅,结果这个社会就危险了,环境破坏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继而出现了高失业率和用工荒的.怪现象,就没人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现在流行的美容术明星脸有时我就有认不清人的感觉,要是全社会都是一张脸该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觉得美了……所以老子说高明的管理者是不会过多的干预他所管理的群体,圣人也不会乱说话乱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动是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有了名气、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为没被这些外在的东西限制、牵绊,所以总是能洒脱从容。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做一个无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终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道德经》读后感15
《道德经》的名字耳熟能详,它是一部国学经典,然而晦涩难懂,从来没有勇气去翻阅。有幸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这部经典,感受了它的深奥,它的魅力。老子写的这部《道德经》不仅是自然经,治国经,做人经,也是哲学经,心理经。寥寥五千字却能够涵盖人世间的各个层面,真是太神奇了!初学略有浅薄的感悟。
“挫其锐,解其纷”,遇到争执时,去掉锐气,跳出纷争。这句话让我体会到老子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方法叫“抽离”,当一个人处中处在某种情绪不能自拔时,可以让自己从情绪状态里跳出来。用第三人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情绪,看着自己情绪的由来。这时,自己可能就会恍然大悟,而不被情绪所左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看清情绪时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遇到困难、问题、纷争时能够控制冲动站在这件事的外部看待这件事情,内心定是坦然、淡定、沉着的,这样就会离“道”更近了吧。
老子在文章中有些以治国为例,但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会出现鸡飞狗跳、水火不容的局面。我们只“以德报怨”用德行影响孩子,只是一方面,还要制定规则。《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坚定”,对孩子的行为要用和善的态度,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一起制定规则,这个规则就如“左契”。孩子在做事时,我们应本着“有德司契”的态度,而不是指责、催促。要用坚定的信任的态度和执行力与孩子相处。这样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吧。
《道德经》还为我解开了一些困惑,我一直不解,为什么我国外交部用的最多的词是“谴责,强烈谴责、愤慨”等。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器,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发一下威也未尝不可。在国际关系中,我国给人的感觉是“唯唯诺诺”的,但学习了《道德经》我突然明白了,我国是本着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为了保证我国的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家韬光养晦,避其锋芒,正所谓“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每句话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对我的生活、工作、学习有了很多的启示,有很多内容还要不断地思考和领悟。
【《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的心得03-20
《道德经》赏析07-14
解读道德经心得07-20
道德经经典读后感02-16
道德经读后感09-19
《道德经》的读后感09-02
《道德经》读后感09-01
“道德经”读后感12-14
《道德经》读后感【精】09-25
【热】《道德经》读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