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18:19:41 韩非子 我要投稿

《韩非子》读后感(精华)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非子》读后感(精华)

《韩非子》读后感1

  《韩非子》为韩非所著。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称为是“集大成者”。《韩非子》是一本讲治国之道的书,里面有许多大道理,也有许多小故事。让我印象较深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齐宣王让人演奏乐器,一定要有三百个人。一读书人请求参与吹奏,齐宣王很高兴,并用许多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湣王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的演奏,先前的那个读书人因不会吹奏,就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的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会让一些无才德之人钻了空子。

  韩非的许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韩国的君王所采纳,但他的'理论却在秦国获得了丰收。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亲眯。秦王曾说过:“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由于秦王先前的犹豫,使韩非中毒身亡,让秦王感到十分遗憾。但韩非的主张见解,为秦王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非从君王的角度写下了《韩非子》一书,里面有许多管理国家的深明远见。他的主张可用十个字概括:有功则厚赏,有过则重罚。在这中间就充分体现出了了中央集权思想,君王需要通过“法、术、势”三个渠道来治理国家,将他们运用自如。法,是指君王对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术,就是指君王用人的办法,即所谓要“深藏不露”;势,也就是君王在整个官僚体系中自己的力量。韩非认为只要君王掌握了这三点,就可以把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如果君王不从实际出发,好大喜功,那就必定会被一些无才德之人钻空子。而韩非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教导君王怎样防范“滥竽充数”之类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带来利益的人。

《韩非子》读后感2

  这周,同学们开始读《韩非子》这本书。它的作者就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的一个儿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从于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一个法家的学生呢?孔子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而荀子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进行后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与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礼法兼治,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大同小异。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非对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韩非对于凡夫俗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强制的法。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2,目的是为了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此外”矛盾论“及君主中央集权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说明了他善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可惜的是,他却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恶”的观点上。李斯——他的同门师兄,因为嫉妒,想办法杀了他,享年四十七岁。

《韩非子》读后感3

  最近无事,晚上翻翻《韩非子》,很干涩的一本书----对于我,因为我的古文实在有限,所以必须参考释义。

  看多了,很多时候就更加困惑,韩非是古代中国法家的大成之一,当然,他的“法”和现在的法有根上的不同,但是他从人的.本质,到君王的权术都一一剖解,也会看得今人大汗淋漓,所以才有了这些著作是韩非被杀的推手之说(韩非只能有其一,不能有其二)。只是,韩非不断在强调“法”的重要性,君王的权术的利益攸关,个人感觉,效果被放大了。因为自秦以后,历朝历代,许多也照此操作执行,可是呢?事实变迁,人情变幻,虽然基础的“利”字不变,但是制度本身的执行,却太多的关乎人心人情;即使最优秀的团体,制定的法术制度也不可能适用整体且不变的,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被人为无限的扩大僵化,更使得法术制度局限性被放大。作为韩非,一个可以把人都剖析的条理的大家,怎么会忽视执行侧的人心人情呢?

《韩非子》读后感4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韩非子》读后感5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大体》)。

  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既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如此险恶,那么自古以来在宗法制中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间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断然无立足之地。此外,韩非子认为在利益驱动下,一切道德说教和道德修养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韩非子。六反》)既然认定人性如此,那么如果还在政治中坚持道德原则,岂不是缘木求鱼?于是韩非子适时地提出一套以“尊君”为主旨,以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为体,以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为用的专制理论,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一部关于帝王统治的教科书,《韩非子》无疑对秦的统一以及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既是一个封建大帝国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所必须的,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封建

《韩非子》读后感6

  所谓“利民萌便众庶之道”,就是韩非的政治主张,也是现代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法治。《韩非子》一书,就像是韩非在封建社会的大框架下,以“法/术/势”为核心的一本“政法大纲”

  以我,一个初中生的思想来看,韩非的政治主张与其他类似于儒家的思想最大差异在于“法治”和“礼治”两个概念。、

  韩非本人从他选取的故事来看,是想要证伪儒家在《论语》中记载的关于仁义治国的观点。比如《难一》里讲到的历山的农民与舜,韩非通过一系列关于尧,舜两个圣人的辩证,揭示了他们两人都被儒家称为圣人的话是自相矛盾的,最后引申到一个治理天下的人“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点,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像中山国国君那样(也像儒家提倡的那样)“好岩穴之士”的话,那么《经四》里说的“中牟之异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的事就一定不可能避免。而这个观点在书中被反复提到过,像“齐王好衣紫”和“邹君服长缨”这些故事就让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显得黯淡无光,更加衬托出了韩非对于理想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君主的定义:“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

  第三点,这本书里最重要的部分:法、术、势和包括《定法》,《有度》,《八经》,《用人》等十四篇的建国纲要。法,在书中的.意思就是法律。术,据书中观点是君王心中必须要掌握的用人知道。势,就是自己的权势。这三者在建国,强国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我把这些转换成通俗语言,就是依法治国,善用人才,群众路线。法,在本书中正好有一句概括性的介绍,就是:“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奖赏不用太丰厚,让人民有追随利益的感觉就行了,名誉不用太高上,让民众有荣誉就行了,声讨不用太激烈,让民众害怕就行了,处罚不用太恶劣,让民众有耻辱就行了。这是韩非运用人们的心理习惯总结出的立法原则。而法在文中的解释在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术就是现代的用人法则一样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发现好的人才后,要先让他在基层锻炼,并考核他的能力。这一点,韩非能这么早想到,是极为可贵的,也正是儒家学说提倡的“直接任用贤人”的错误理念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官僚体系。而势的定义,给大家举个书中的简单例子:如果桀纣生来就在君位上,而尧舜则生来是贱民,那么桀纣在统治时,天下有十个尧舜也不能安定国家;而如果反之,尧舜生来在君位上,而桀纣生来是贱民,那么有是个桀纣也不能扰乱国家的秩序。

  《韩非子》在文学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内、外储说》的寓言故事。在法律界的件数则是真正法治意义的提出者。韩非本人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人。新世纪,许多古代的学说,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已被重新发扬,我们希望对于同样在诸子百家里有重要地位的法家,也有这样经过去其糟粕,取之精华之后的重新复生,“古今异俗,新旧具备”!

《韩非子》读后感7

  《韩非子》诞生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本表达作者治国思想和主张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并不太了解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终于能够完整读完。一读才知道,原来“滥竽充数”的故事正是来自此书中,而这个故事,曾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说到“滥竽充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讲究排场的齐宣公,必须要300人一起吹给他听。这给了南郭先生这样的角色以瞒天过海的良机,他冒充乐手混身其中,还领着很高的薪水。直至齐湣王上台,要求乐手单独演奏,才导致事情败露,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走了。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滑稽,却特别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内行的人中间,冒充有本领的'人,以次充好。以前阅读的时候,爸妈曾教育我: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绝不能弄虚作假。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做人,也跟学习一样,也一定要诚实,不能投机取巧。俗话说:“躲的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这句话用来形容南郭先生再贴切不过了。

  生活中,像这一类的反面教材特别多。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新闻:某地一座很重要的桥梁,竟然被发现桥墩下部用了非常多劣等材质,如同“草包”。干旱的时候,连钢筋都露出来了。这样的桥梁将影响多少人的安全? 由此可见,滥竽充数的行为,可能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滥竽充数、缺乏诚信,轻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重则可能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和安全,后果不堪想象。所以,在我眼中,诚实无法用价值衡量。

《韩非子》读后感8

  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一个旅店,店主有两个小老婆,长得丑的地位尊贵,长得漂亮的地位低贱。杨朱问店主原因,店主说:“长得漂亮的自认为漂亮,但我不觉得漂亮。长得丑的自认为丑,但我不觉得丑。”杨朱对弟子们说:“做好事而丢弃虚荣之心,到哪里不会受赞美呢?”这个世界,好人占少数,坏人占少数,不好不坏的人占大多数。做一件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却很难。光天化日之下,不文明都不敢猖狂。众目睽睽之下,不是好人的.你或许也会做好事,虽然这并非出于本心。而我们的世界是不可以没有好人的,而要成为真正的好人就必须抛弃虚荣之心。

《韩非子》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韩非子》一书,本书由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他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连秦王都对他很赞赏,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认为《韩非子》中的“老马识途”很有意义,选自《说林上》,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管仲和隰朋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齐军春天出征,到了凯旋归来已经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运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们跟随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在山北,蚁穴如有一尺高,八尺深的底下就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经验的人对事情会更熟悉。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这样,在一方面有经验的.人可以引导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哪门功课好的同学就可以带哪门不好的同学,总之,我们要听信有经验的人的话。

《韩非子》读后感10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11

  《韩非子》里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储说左上”中的两个故事。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两个故事都跟内容与形式有关。

  秦穆公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不事先给女儿梳妆打扮好,反而给陪嫁之妾穿上彩纹锦缎。到了晋国,国人都喜欢陪嫁的妾,反而看不起秦穆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女儿自然是漂亮的,但因为没有精心装饰、打扮,跟衣着华丽的小妾站在一起,差距自然就拉大了。秦穆公真是善于嫁妾、拙于嫁女啊!他肯定没有听说过“买椟还珠”的.故事吧!宝珠自然是好的,但因为装它的盒子太过精致,反而掩盖了宝珠本身的价值。

  当然,形式是重要的,但形式最终要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舍本逐末。墨子就像一块宝珠,他非常有学问,亲身实践也很多,但他的言论却并不巧妙动听。当时很多人,都说一些很有文采的话,君主往往被他们的文采所迷惑而不去考察这个人是否名副其实。墨子的学说都是在传播古代英明帝王的思想,论述圣人的主张。所谓“大道至简”,如果墨子让自己的文辞美妙动听,恐怕人们就陶醉于它的文采而忽略了它的实际价值。所以,墨子的言辞并不美妙动听。墨子这么做,是不是受郑国人买椟还珠和秦穆公嫁女的启发呢?

《韩非子》读后感12

  如果说儒家的《大道之行也》是儒家的终极梦想,那《韩非子》就是法家的终极梦想:让最怯懦的人也可以用法律的牢笼抓住老虎。

  但和儒家一样,这个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儒家梦想的失败之处在于要求人均圣人。而法家既接受了人性本恶的设定,却又指望人性会给自己铸造一个牢笼。

  就连婴儿也会回避对自己感官不好的事情,更何况更恶的政客呢?这就是左脚踩右脚可以上天一样的悖论。

  所以法律虽然一直存在于各个朝代,但终究只是一种工具,老虎造出了关押人和老鼠的笼子,用笼子抓老鼠来给人撒气,又用笼子控制人。

  但我仍然为这个梦想痴迷。

  在其他人造神时,仍然有这么一个思想流派想要“屠神”,把神拉下神坛,人人是神。

  其他的碎碎念

  最后想说说法、墨、儒这三家的`过节,实际上有点虚空打靶的味道。

  墨子和韩非子都抨击过儒家,但并非是抨击孔子时代的儒家,而是孔子死后随时代变化而分裂异化的儒家。

  毕竟韩非子在书中明确称孔子为圣人,可见孔子其学说魅力。可笑现代人读了《论语》以及后来人的借名之作《弟子规》一类的书籍,就盯着孔子骂。

  墨子就比较直白,抨击儒家的守孝礼仪和浪费。但墨子时代,孔子都死了多久了,歪嘴和尚念歪了经,我一点儿都不奇怪。

  韩非子也提到过,孔子死后,儒家分了八个派别,都说自己是正统;墨子死后,墨家分裂四个派别,也都说自己是正统。他们自己都没捋清楚,君主何必听他们吹牛逼什么先王政治。

  《韩非子》也并非完美,受到时代生产力限制,在对商业经济仍然是抨击过多,还没有意识到商人这个群体搞事情,对国家的危害不仅仅是泄露机密和搅乱思想统一性。

  其次在那个竹简为传播工具的时代,知识的珍贵还是让韩非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其感叹世人之愚钝,却选择不管他们,遵循“民可与之乐成,不可与之虑始”的思想。

  这里就不得不承认孔子在面对泥腿子的优秀之处了,在贵族政治的大环境下主张有教无类。要知道在东汉末年,大部分学说都是世家的家学,东晋门阀政治就是这个基础上成立的。

  也不知道孔子得知这帮徒子徒孙居然玩知识垄断,会不会提剑把他们都砍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因为他人的文章论断左右自己的观点,搬来的知识虽然轻松容易,但不一定是自己的。

  在读《韩非子》前,我实际上对法家不太感冒,而且是在我已经读过《商君书》的前提下。

  网上键盘侠,整日批孔批法,恨不得把所有古人挂在黑历史墙上,来证明自己受过现代教育,比古人高到哪里去了。

  当你真的捧起他们的著作时,那种和他们跨越时间思想上的交流,感觉很美妙,足以改变你对他们片面的看法,读书就像是你和一位大宗师面对面交流,本身就是件幸运的事。

  正如相对于苏、辛,我却最爱柳三变,只因其对我说,他有迷茫,也有后悔,还有说不清的感情纠葛,他也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啊。

《韩非子》读后感13

  一个卫国人嫁女儿,教导女儿说:“到了夫家一定要私下积攒钱财。女人被休是经常的事情,能厮守终生,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他女儿嫁过去之后,一直不忘私下积攒财物。结果女儿的婆婆认为她太贪婪而休了她。她带着比陪嫁时还要多的财物回了娘家。而她父亲却并不觉得自己错了,相反他还认为得到了更多的'财物是自己的聪明之举。现在当官的臣子大多都是这样的人。钱很重要。然而,金钱可以买到快乐、情分吗?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家庭,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意义?徇私枉法,满足了自己的一时欲望,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却忘了生活之本,忘了天下己任,人生从此而荒芜,你还自以为聪明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末倒置,吾未见其明也!

《韩非子》读后感14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韩非子》即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及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后人根据韩非的作品辑成,书中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作为一部“帝王之书”,《韩非子》中涉及到很多管理思想,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思想亦不过时。其中,针对领导者(君主)的素质问题也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谨慎

  谨慎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生存技巧。君主的地位极为特殊,是君臣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处在利害关系的中心位置,臣下都在打他的主意。“人主者,利害之轺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要想不被蒙蔽、利用和操纵,必须时时事事谨慎。“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具体说来,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处理政务,都要小心:“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在作出赏罚决定时更要审慎,因为“上失扶寸,下得寻常”,要根据法律来确定赏罚,并把各种迹象放到一起比较查看,做到“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

  谨慎,还体现在口风严实,不轻易表现自己的喜恶或者欲望。君主如果不把对人臣的看法藏在心里却泄露给亲信宠臣,那些想进言的大臣必须先迎合亲信宠臣才能让君主听到自己的进言,这样忠臣离君主就越来越远了。“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所以,要“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为什么君主不要轻易表现出喜恶呢?“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也就是说,不管是表现出喜还是恶,要么节外生枝,要么下属心生怨恨。“故曰:去好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君主不仅要把喜恶藏在心中,更不要表现出欲望。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还没有了解好情况就先表现出意愿,就会被下级利用,再做这件事情不仅不会得利,反而会受害。“人主欲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为之者,其为不得利,必以害反。知此者,任理去欲。”要想见到臣下的本色,君主就要“无见其所欲”,“无见其意”。“见”即为“表现”,使其无法“自雕琢”,“自表异”。“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愚去智,臣乃自备。”这就是说,君主平时要保持一种虚静的态度,如果能达到“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的境界,就能做到以静制动,以无为促有为。

  谨慎,更是体现在不走极端。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头脑发热,心情急躁,很容易做出追悔莫及的决定。因此,善于自我培养的人会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完善自己的性格。西门豹性情急躁,所以佩戴柔软的皮革让自己舒缓一些;董安于心情缓和,所以佩戴绷紧的弓弦来让自己行动迅捷一些。“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完美,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换个角度,过分要求完美有时也是一种走极端,也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韩非在《外储说左下》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季孙喜欢养士,一生都很庄重。家居休闲时穿的衣服像上朝一样整齐。可他偶尔疏忽一次,衣着随意了一些,客人就以为他讨厌蔑视自己,结果私下交好怨恨季孙,找了个机会杀死了他。韩非提醒:“故君子去泰去甚”。也就是说做事避免过分,以免达到“过犹不及”的反向效果。

  (二)守信

  信用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对于领导者尤其如此,“言必行,行必果”才能让下级信服。韩非在全书开篇《初见秦》中就对秦王谏言:“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他认为:“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成。”在《韩

  非子》一书中,为了说明要守信用,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猎”等。君主表现自己的信用,就要像曾子杀猪一样。实际上,在《安危》篇中,韩非向君主提出的保证国家社稷安全的七大“安术”之一就是“有信而无诈”。

  在管理中,信用主要体现在赏罚守信。御臣“七术”中的第三术就是“信赏尽能”。有功必赏,才能使奖赏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并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有的领导喜欢许口头诺言,可是等部下真的做出成绩时,却又舍不得奖励了。比如说“推己衣衣之,推己食食之”的项羽,貌似仁慈,对手下关爱备至,而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官印拿在手中,棱角都磨平了也不愿意给有功之臣。难怪他缺乏夺得江山的气概。奖赏如果不能守信,不仅无法达到激励的目的,相反会使下级心生不满,消极怠工,甚至产生敌对行为。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地改变已经约定好的奖励方式。

  (三)节欲

  欲望是人之常情,但又常常是灾祸的根源。《扬权》篇中说:“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酒肉虽然美味,却埋下疾病的隐患;明眸皓齿的美女,让人情欲欢悦却损耗精气。这里,韩非给我们提供了健康养生之道,但实际上更是在告诫我们,尤其是当权者,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对权力和钱财的欲望。《解老》篇中说:“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因此,“祸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利”。可见,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诚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欲望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但是,对于领导者来说,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需要给欲望套上笼辔,否则,脱缰的欲望借助已有的'权势将很可能把当权者带向不归路。修养的过程就是克己的过程,克己的过程就是抑制私欲的过程。“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

  (四)恬淡

  要做到不受外物的引诱,控制欲望,就要学会保持恬淡的心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却意义重大。因为“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人只有在心情恬淡的时候才能理智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避免头脑发热,做出错误决策。圣人能够专心固守他追求与取舍的准则,不受外物引诱,做到“不拔”;神志专一,精神不被扰动,做到“不脱”。作为领导,每天面对纷杂的事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要有“不拔”、“不脱”坐得住的功底。此外,还需要明确目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大事上,不被小事牵扯精力。韩非用楚庄王执掌朝政为例子,说明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的意义。楚庄王回应右司马的劝谏时说:“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因此,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五)自胜

  自我是最难战胜的。“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韩非引用了老子的话说:“自胜之谓强。”他用楚庄王攻打越国,杜子进谏劝其停止进攻的例子说明领导者冷静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杜子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楚庄王”比比皆是,别人的错误和弱点一目了然,自己的不足却视而不见。“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领导者整日被下属的阿谀奉承所包围,更容易迷失自己,丧失方向。所以,加强自身修养,及时而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做到“自胜”,是管理者“胜人”的前提条件。

  (六)去私

  要做到“恬淡”和“自胜”,必须要“去私”。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要去除私心、摒弃私行,奉公执法,才能国治民安。《有度》篇中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在用人方面,考察下级、进行提拔所依据的标准,绝不能依靠所传言的美誉或者朋党的举荐,“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这会助长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所依据的,只能是法度,换句话说,是规章制度。要看被考察对象的工作实绩是否能达到所要提拔职位的标准,而领导者的个人情感不应该影响干部的任职,要做到公正公平。“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真正的人才不被淹没,庸才不会被误举,君臣之间关系明朗而单纯,一切用事实和制度说话,这才是“有度”的明主给组织带来的理想状态。

《韩非子》读后感15

  这几天,我们正在读《韩非子》,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此,齐国人都喜欢上了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变得十分昂贵,五匹未染色的布都比不上一匹紫色的布。紫色布价格的上升让齐王感到十分担忧。齐王的师傅劝说道:“《诗经》上说:‘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如果大王现在想让老百姓中没有人穿紫色衣服,就请大王自己脱下紫色衣服。如果朝中有人穿紫色衣服觐见,您就对他说:‘离我再远点!’我讨厌紫色衣服上的气味。’”当天,齐国郎中就没有一个人再穿紫色衣服了;当月,齐国都城就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当年,齐国境内就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以身作则,才能让人听从。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喜欢一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指出,可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我们应在指出他人缺点时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就尽快改了吧,不要被人抓了把柄后才追悔莫及。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那时的人们有些阿谀奉承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看到君主喜欢穿紫色衣服边随大流,也开始穿紫色衣服。不过这两种可能都不是很好。

  总而言之,《韩非子》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有些简单易懂,有些则让人深思熟虑,慢慢去发掘你会发现很多得到很多。“书中自有黄金屋”多看书做更好的自己。

【《韩非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韩非子寓言故事01-24

韩非子读后感02-05

《韩非子》读后感11-16

韩非子读后感[必备]06-20

韩非子读后感[精品]06-20

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06-20

韩非子读后感(精品15篇)06-20

(合集)韩非子读后感15篇06-21

(精)《韩非子》读后感15篇06-2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