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杂家>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时间:2024-05-27 12:17:38 了凡四训 我要投稿

【精华】了凡四训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1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 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训读后感2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平淡的幸福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人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头顶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易经同样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我们这些在俗世学佛的人一定要认真践行《了凡四训》所说的金玉良言,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远离颠倒梦想,证悟菩提。

  愿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早脱轮回,往生西方极乐,证得佛果。

了凡四训读后感4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习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5

  幼年丧父,母亲让他放弃科举学习医术。一老者说他有当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读书,便读书考功名。经历了一些波折,时候未到时是不会成功的。全篇比较唯心,认为一切要从内心出发。后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觉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产物,认为一切都是命数,个人只能积德行善,为自己积累福祉。让人细数自己的罪过忏悔。

  作者的'号从学海变为了凡,因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余生都在珍惜时间,去做好事,并发愿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贫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他又认为,做人必须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要改错,并且认为天下聪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这一点我也极为认同。人跟人之间的智商其实差距很小,我们更多的差距来源于认知和思考的不同,并且以绝大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还轮不到拼天赋。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主权。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了凡四训读后感7

  我是从7月份开始学习《了凡四训》的,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习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认识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赞叹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以及改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净。善良,不起丝毫的妄念,顺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悲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经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习这本书,并按照古圣先贤地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之前听同学讲解了了凡四训,大概了解了一下内容,这本书贯穿的一个理念就是向内求,持续不断的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当时听了同学的`讲述心里觉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

  本书从四个方面,阐述作者的观点:1.立命之学,听命但不放弃自己,帮助别人,莫问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运定在别人手里。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断反省自己,反复思考,尽力去做践行,行动大于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2.改过之法,一个人活着,要有三心,有羞耻心,进畏之后,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进,发奋图强,改过自身,努力向上生长。

  3.积善之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成人达己,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舍得付出,爱惜物命,看到别人做好事,就应该去鼓励,遇到困难,不要抱怨,转变思路,除去自己的执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变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4.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家落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利他,努力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必将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让自己处于一种正面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了凡四训读后感9

  近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身经历与毕生学问和修养,为教戒子孙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而做的家训。

  可以说《弟子规》是一本告诫我们生于当世,如何做人? 而《了凡四训》是告诉我们为何要如此处世?

  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

  童年丧父,听从母亲意愿,放弃考试做官,改学医术。一来一技在手可以养活自己,二来可以济世救人,三来了却父亲心愿。

  偶在慈云寺遇见孔老人,孔老人的命学理数,无论巨细非常灵验准确。

  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廪生缺,某年当贡,而后某年入选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一生无子。这就是孔老人算出的袁先生的命理命数。

  一次一次的应验,让袁先生相信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从此对人生心灰意冷,淡然无求。

  真是“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西霞山又遇云谷禅师。

  见了凡三日静坐,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听却说:“被孔老人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没用!”

  云谷说:“只有凡夫俗子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

  云谷说:“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云谷禅师因果解心疑, 有因必有果,要让果改,必要改因。这是知命改命之真理。

  了凡猛然顿悟,即刻领教,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达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云谷还指点,每日所行善事,记在功过薄上,如有过失,须将功过相抵。

  至此以后,袁先生终日小心行事。即使处于暗室,也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

  结果,孔老人的预言开始一件一件的'失灵了。

  继续修养,静心检讨,比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酒后放荡不羁,将功抵过,形同虚设!

  因此历时十年,才行三千善事,才回乡到佛堂还愿。

  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仅过一年,就生一子。

  自己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画一圆圈。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

  两年时间,三千善事圆满完成,即刻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一万件善事之愿。

  至此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改过之法有三。

  第一,知耻近勇。

  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第二,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骗不了的。即使生活在暗室,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一道“电波”,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也就是鬼神无处不在,人必须有敬畏心。

  第三,勇气和决心。

  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迅速拔除。犯上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予断指,不犹豫,不等待。

  改过可以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修,如斩毒树先斩其根,则必枝叶尽落。

  治心在于,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

  积善有真善,假善,利人之善才为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

  积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上,纯为爱人助人,则为端正之善。

  积善有阴善,阳善;为善而为人知时阳善,行善而不为人知就是阴德。阴德天必赐以厚福。

  积善有是善、非善论影响。若现行是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是善而是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大众,则非善而是善。

  积善有偏善,正善看结果 ;若行善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

  积善有半善,满善凭一心;修炼豁达之心,为善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记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是满善。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是半善而已。

  孔老人算的准,算的是因果,命理。云谷禅师也说的准,道出因果关系,改因即能改果的秘密。

  一切由命,是因果!

  命由已作,是因果,改因就能改果。

  唯有积德行善做好事。

  善恶区分看为谁。

  方向对了,不怕路远,修行吧,一切在路上~~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告诉我,每年要读200本书来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说的话来做,她还说读完后要记得写读后感。

  那就从《了凡四训》开始吧,刚刚读完了第一训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的儿子,要儿子明白不要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善事,不可以做坏事,以此来创造命运,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书中具体内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学海,字袁黄,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黄一生的命运,而后各种经历证实了孔先生说的句句真实,起初,他也曾与命运抗争,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于是,袁黄失去了奋斗的信心,最终悟出:别跟命争,争也白争,从此,彻底认命。然而,一次机缘他认识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变,命不变。心变,命亦变!”经过一番长谈,袁黄彻底改变了心境,大彻大悟,改名为了凡。

  从此后,发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运的轮盘彻底转变。

  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之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为贫贱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决定在每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给子孙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高官,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了凡四训读后感13

  《了凡四训》是一部家训,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他是希望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门,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传承下去。

  为什么叫了凡?

  小时候,作者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名为孔先生,孔先生把作者一生的命运结果预测进行详道,参加府第一级的考试,会得第七十一名,参加提学一级考试,会得第九名,以及哪年能成为廪lin生(秀才中成绩优秀这,政府每月给廪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哪一年当上贡生(贡生是秀才的最高级别,考上贡生,等于拿到了通往太学的门票),在贡生之后哪一年会当上四川某个县的县长,当县长三年半后,应该辞官还乡,孔先生还算出,五十三岁那一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会逝世,最后还说作者命中无子等等。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确实如孔先生所言,并一一应验,当作者当上补贡后,去栖霞山拜谒(ye)云谷禅师,进行修行,他们在一间房间相对而坐,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不曾说话,云谷大师问:一般的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成为觉悟者,是因为执着于各种妄念,你整整坐了三天三夜,不见起心动念,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回答:说曾有一位算命孔先生,给他算过一卦,把他的一生得失荣辱,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算是要起妄想,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了

  云谷禅师:我原以为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没想到你其实还是一个凡夫,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你二十年来,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作者问:难道可以逃脱命数吗?

  云谷禅师: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诗经》里说,我们应当牢记祖先,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确实是古之明训。我门佛教的经典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生男生女可以生男生女,求长寿可以得长寿。

  作者说:当真?

  云谷禅师:说谎话是佛门大戒,各位佛菩萨说的,怎么会欺骗你呢?

  作者问:孟子说过,那些仁啊义啊礼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义道德,是我们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利禄怎么可能是我们想求就能求的呢?

  云谷禅师:孟子说的并没有错,只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有没有听六祖慧能说过,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的。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云谷大师又问:你觉得你能不能考取功名?你是否应该生儿子?

  作者答:不应该。因为自己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又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持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怎么能够考取功名呢?不应该生儿子,其原因一:大地上越是污秽之处,越是能够生长作物,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我几乎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其原因二:和气才能化育万物,我却经常发怒;其原因三:慈爱是生生不绝的根本,残刻是不育的根本,我自己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其原因四:说话太多消耗元气,而我很爱说话;其原因五:喜欢喝酒,过度则伤神;其原因六:喜欢熬夜,又不懂养育心神等等,作者做了一一的列举。

  云谷大师答:孔先生算定你考不取功名,没有儿子,是过去的业力所致,但既为业力所致,就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呢?就是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不断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行,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积累阴德。这就是自己所造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后来云谷大师给了作者一本功过格,用来记录善恶功过的薄册,又教作者念准提咒,增加感应力。

  最后,作者听了云谷大师的教导,把自己的名号改为了“了凡”

  从此以后,了凡就开始了自己的积善之路,开始发心行善3000件,参加礼部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原孔先生算的是第三名,终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后又发愿行善3000件,愿得一子,后并一一实现。

  这便是了凡四训得故事,但我有不同的想法,行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因为我发善多少件,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钱财等。这和世俗的交易有什么不一样呢?行善自在人心,而非是等价交换。

了凡四训读后感14

  经好友和学校推荐,我利用寒假假期阅读了《了凡四训》一书。《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改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

  细心阅毕,犹如仰一座金佛,佛光四耀,让我头脑清醒,素心向上,对人生、命运、祸福有了本质的认识。

  一、了其一生,善心永存。

  袁了凡前辈,童年丧父,勤学习文,遇一老者,言其命数,一一核定,预其无子,预其不登科第。云谷禅师鼓励他不要拘于天命,而应多行善事,必定会有福报。让他“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出功过格,每日登记,善事不断,果真中举。“后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果真生一男。

  这是迷信吗?非也,。这不是纯粹的拜佛求经,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行善。天有好生之德,你存善心,行善义,冥冥中所愿就会达成。这是自己种下的因,结成的果。你行善,会利于他人,也会间接利于自己,自己的天地就会开阔,所求即会成真。

  所以,行善且是诚心行善,会提升自己的境界,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帮人人,人人帮我。亦如此。

  二、不避错误,诚心改过。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行善之人,亦会犯错。《论语》中写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过错是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犯了错,诚心改过,根本上改过,亦是善事一件,应乐而为之。

  三、积善之方,爱敬存心。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教我们心中要有大我。“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教我们克服困难去行善,爱人敬人之心长存,积善无穷,万德可备。有人说过,感恩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对于滴水之恩与我们的人一定,要涌泉相报,这是一种行善;对于陌生人的相助,更是高级的积善。“水滴筹”中那些急需帮助者,与我素昧相识,但每每我都捐出一份爱心,不论多少心意贵诚。

  四、谦则受益,德高转命。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求。时刻保持一颗谦逊之心,时刻保持高尚之德,命运之神,亦会青睐与之。

  《了凡四训》,坚定了我向善之心。

了凡四训读后感15

  看了老法师《了凡四训》精彩讲述前五集,心灵震撼极大!原来,人皆有定命,但并非一成不变。得知自己的命数运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很满意,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那么我们可以改造命运。只是,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确保行之有效。

  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们不妨借鉴了凡先生的成功经验。

  了凡先生童年丧父。母亲劝其学医,长大后行医,“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而且成为名医,也是他父亲的遗愿。所以在学龄期,他走的不是大众化的发展之道:上学读书,博取功名,而是另辟蹊径,当学徒,学医术。15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孔姓老人,在慈云寺。老人道貌岸然,飘飘欲仙,对他说,你有做官的命,为什么不去读书呢?了凡于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随其到家,对其母细述其通达好命,奉劝其读书,说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县考14名,府考71名,提学考(即省考)第9名。于是他开始读私塾。第二年,16岁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处名次完全相合,丝毫不差。可见,孔老是位功夫相当了得的命理专家。于是乎了凡请其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凶祸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县长。只是在位3年半时,最好告老还乡,因为他享年53岁,10月14日丑时寿寝命终。命中无子。

  然而,了凡先生后来高寿,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儿子,取名天赐。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尊从了大师的教诲:佛氏之门,有求必应。只要你以真诚心反省忏悔改过,以实际行动去行善积德,那么,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过自新,修善积功累德,就能超过命数。于是,他决定痛改恶习,充实德行,仁义道德、功名富贵双修,争取双丰收。每发心许愿一样,就积极做满3千善事,然后告知大师,大师就禀告佛菩萨,让他了却一桩心愿。如此,日复一日,不虚度每一天,不空许一个愿,终至趋吉避凶,事事圆满。

  所以,我们不要做命运的奴隶,要做命运的'主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命运可以改变!净空法师说得好,破迷开悟,改恶从善,是不二法门。摒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愿为社会做贡献,为大众谋利益,就是行善积德,就是菩萨的心地,佛的行为。人生有限,宇宙空间无限,做好人好事无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中,改正不良习气,博爱宽容,慈悲为怀,从善如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是改命的关键。我们身处三界天,举头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级生命,都能看到我们人类的言行举止,如同我们能够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虫鸟在做什么一样。

  每一天,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加减乘除,动善念行善事,福德就会加一分;反之,则会减一分。出入不大则改变不大,脱离不了命数的摆布,但如果悬殊大,愿力大大超出了业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载物,命运已经拘束不了你,机缘一到,福报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数?反之,若作恶多端,业力远远超出了你应得的福报,得德不配位,甚至坏事干尽,成为大恶之人,那么功名富贵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会资不抵债,甚至于灾祸发生。天灾地劫,犹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定害己,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断恶从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贵,则会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们岂能屈从命运的安排,只能挑战命运,转变命运。如此将修善改过落实在言行上,来求证转好命行鸿运,效果殊胜。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范文05-11

凡了四训读后感10-24

《了凡四训》读后感11-29

了凡四训读后感11-02

(经典)《了凡四训》读后感02-18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2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1

《了凡四训》读后感范文05-23

了凡四训读后感范文11-07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华]01-3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