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
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
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诗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诗经教学设计06-17
诗经教学设计14篇06-18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01-30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02-07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2-17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01-31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01-31
诗经教案设计08-26
高一《诗经》教学反思02-01
高一《诗经》教学反思3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