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高中教案

诗经高中教案

时间:2024-11-13 09:21:39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高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

  D.于嗟鸠兮(xū)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a)士也罔极(wǎng )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6.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鸠”喻指_____ _;

  “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

  “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村居》则是另一种情调,千里莺啼。春风杨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放飞希望。意境悠远。学习本课重点是识字和古诗的朗读背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建议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古、诗、首”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4、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个人看落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这个多音字。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诗经高中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1-05

《诗经》教案06-13

《诗经》教案(推荐)06-22

《诗经》教案[热门]06-13

(集合)《诗经》教案06-20

《诗经》教案[推荐]06-21

《诗经》教案优秀11-01

《诗经》教案【精选15篇】06-14

《诗经》教案(精选15篇)01-2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高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

  D.于嗟鸠兮(xū)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a)士也罔极(wǎng )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6.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鸠”喻指_____ _;

  “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

  “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村居》则是另一种情调,千里莺啼。春风杨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放飞希望。意境悠远。学习本课重点是识字和古诗的朗读背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建议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古、诗、首”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4、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个人看落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这个多音字。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