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村居》则是另一种情调,千里莺啼。春风杨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放飞希望。意境悠远。学习本课重点是识字和古诗的朗读背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建议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古、诗、首”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4、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个人看落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这个多音字。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高中诗经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诗经两首教案01-02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1-05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11-13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优)11-21
《诗经》教案06-13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9篇[推荐]11-28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共6篇】01-07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8篇(合集)11-29
《诗经》教案(推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