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0 13:18:1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范例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阅读答案【范例15篇】

古诗阅读答案1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七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却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哪些诗句能说明作者一直以来的“愿”究竟是什么愿望?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4分)

  答

  1、D 意境不相似 。前者渲染安然静谧,怡然自得的氛围,恬静的田园风光。后者主要是渲染静,静得无生气,写鸡鸣狗吠主要是以动衬静,突出静

  2: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2分)。表现了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人生志趣。(2分)(根据表达内容酌情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2

  荆州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诗描绘了南国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南国这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是破败荒凉的景象。古树下,马儿嘶鸣,行人小憩,空城中,长满庄稼,野鸡乱飞;寒风吹落树叶,填平了宫井,野火烧进荒陵,焚毁了宝衣。(概括特点2分,分析3分)

  2.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手法及分析,3分,答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即可;感情每点1分,共3分)

古诗阅读答案3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1]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是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这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这句是合适的 因为白玉条 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 而是形容梅树枝的 梅花开的茂盛 将梅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像白玉条一样

  2.“不知近水花先发”,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疑是经冬雪未销”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古诗阅读答案4

  1.古诗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AB

  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

  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B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酒趁年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

  2.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

  3.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解析】

  1.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水流的中央。可知建在“水中”。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翻思”二字使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言之有理即可)

  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5.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

  1.思念家乡

  2.A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6.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古诗阅读答案5

  诗歌鉴赏(7分)

  卜算子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1)《卜算子》是?(2分)

  (2)诗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

  答案

  (1)词牌名(2分)

  (2)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思想情感。(2分)上阕前两句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词人以象征和拟人化手法,表现与孤鸿惺惺相惜,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3分)

古诗阅读答案6

  古诗文阅读(共16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3)薄暮冥冥(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小题3】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4分

  【小题4】请说说乙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

  【小题1】命名 景色 迫近 探求

  【小题2】欣赏山水的乐趣,感受在心中,以饮酒来寄托。沙滩上鸥鸟时飞时落,水中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小题3】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小题4】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薄”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得”“寓”“翔“集”,要注意“游泳”与今义不同。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了解的两文思想内容,从两位作者“乐”的原因一在“民”一在“自己”比较不同。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从两位作者都是以人之乐为己乐这一点上谈相同点,联系现实,从先人后己这一高尚的品质这个角度来谈感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古诗阅读答案7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l)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3分)

  答: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3分)

  答:

  由整理,仅供参考:

  (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1分)“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2分)

  (2)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1分)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2分)

  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1分)“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2分)

古诗阅读答案8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①,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②,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足:充足。

  ②远谪(zhé):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

  戏为六绝句(之一)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轻薄为文哂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③,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

  ①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闻名于初唐文坛,后世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体:指诗文的形式和风格。

  ②轻薄:轻浮浅薄。哂(shěn):讥笑。未休:不止。

  ③尔曹:你们这些人。这里指轻薄为文之人。

  1、翻译下面诗句。

  (1)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读了《龙标野宴》,说说那时王昌龄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3、从《戏为六绝句》(之一)中,你能看出杜甫对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态度吗?

  答案

  1、(1)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2)你们这些“轻薄为文”的人,身体和名声将一起泯灭,优秀的诗歌将如奔流的江河万古流传。

  2、王昌龄虽被贬到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态度既表达了他的豁达乐观,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

  3、杜甫反对那些对文化遗产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并暗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将追随王杨卢骆,力求为后世留下佳作。

古诗阅读答案9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

  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

  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悲壮之情。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E、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A、D(A、应是“沉郁之情”。D、“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理解错误。答对一项3分)

  2、(6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历经人世变迁、参透人生真谛后矢志不移的民族节操。诗歌前两联萧瑟秋景已经寄寓了诗人面对山河巨变的哀叹和感慨,颈联又通过今昔对比,直抒国破家亡的悲伤,“白头来往”一句点明诗人历经了人世的沧桑,而“依旧”一词则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诗人矢志不渝的节操。

  阅读顺口溜

  怎样概括段意:

  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重点词,关键词,串成句,段意明。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

  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

  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

  B、看开头和结尾。

  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10

  西台哭所思阅读答案谢翱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8.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西台哭所思阅读答案谢翱

  8.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9.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鉴赏】:

  谢翱(1249—1295),字皋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后迁居福建浦城县。考进士未中,曾在文天祥戎幕任谘议参军,宋亡不仕,浪迹山水以终,落魄而有大节。能诗文,著有《晞发集》。

  “西台”,在浙江桐庐富春山下,与东台相对峙,据传为汉代隐士严光游钓处,又称钓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谢翱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后写成此文,历叙其事,表达他对这位杰出的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悼念。

  文章一开头,即追记自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以及文天祥一生的英声烈节、浩然正气。文字简略古奥,而又以廋辞隐语错落映带其间,在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氛围中,又给读者以触类而长,旁搜远绍,开启这些文字之谜的钥匙。读者既知作者为南宋遗民,则所谓“故人唐宰相鲁公”者,必有所喻,所喻又必当时之人。读者会从“故人”、“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等线索,寻求出“唐宰相鲁公”其人其事。故黄宗羲注谓:“其称唐宰相者,记言前朝,称鲁公者,周文公封鲁,故言文公为鲁公也。”(《南雷文案·西台恸哭记注》)与黄同时的顾炎武直谓“唐鲁公”即唐之颜鲁公(真卿),因为他曾封鲁郡公,做过太子太师,地位也相当于宰相,且其身当安史之乱,其忠贞烈节亦与文天祥相类。既知唐宰相鲁公暗喻前朝文天祥,沿着这条线索,则“开府南服”之日,“布衣从戎”之时,以及“明年,别公漳水”,“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等,自不难求索。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建立府署,图谋恢复。谢翱于是时以平民身份率乡兵数百人赴难,遂为幕僚参议军事。明年,文天祥败走漳州,谢翱与其诀别。后明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元兵押送元都燕京,最后以身殉国。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包含在这些隐晦的文字当中。“以事”两字,巧妙地隐去了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执北行的耻辱;而于“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大书特书,则意在以张巡、许远、颜果卿之抗击安禄山与文天祥的扶宋抗元相媲美。从文字上一简一繁的处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文天祥被执北行,过睢阳、常山,曾作诗悼《颜杲卿》,有云:“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在悼《许远》诗中有云:“起师哭玄元,义气震天地。……睢阳水东流,双庙垂万世!”这些诗既是文天祥对古代忠臣义士的颂歌,也是自己坚贞不屈、义无反顾的誓词。“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说明文天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可以和颜、许辈接席比肩,永垂青史。廋辞隐语、暗喻影射,是一种传统的易于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一旦解开了其中之“谜”,就会豁然开朗,获得一种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审美愉悦。这一段短短的五六十字,容量大,信息多,隐而显,婉而正,凝炼厚重,如幽谷流泉,月夜箫声,无穷之忧愁暗恨,都有待读者去慢慢咀嚼、品尝。

  第二段,重点写一个“哭”字。张丁注此文引作者祭祀文天祥文有云:“章(漳水)、贡(水)之别,言犹在耳。水寒天空,老泪如霰。”可以想象当年谢翱与文天祥分别时许与义气生死相邀的悲壮情景。其后,一亡一存,一个临难死节,浩气长存,盖棺论定;一个流亡江湖,哀思不尽,抱恨终身。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唯有佯狂山水,长歌当哭,方能排遣苦楚烦闷,表现侠骨刚肠于万一。作者在正面叙写哭祭之前,先以“梦中寻之”烘托之,再以“悲不敢泣”铺垫之,形成肝碎肠裂的悲恸气氛。而在哭于“子陵之台(即西台)”之前,又以“始哭公”于夫差之台,继“哭之于越台”为之烘托,为之铺垫,以明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由“悲不敢泣”至哭之再三者非止一日。这始哭、继哭、今哭,前后历时十二年,跨吴越江浙数地。始哭于夫差之台,因为文天祥在那里开府执事,而临难死节,正在是年;继哭于越王之台,因为当年文天祥奉命使元,过越王台,作诗有云:“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而勾践之忍辱负重,兴越灭吴,亦与文天祥相类。面对扶宋抗元的彻底失败,想起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兴亡得失的历史教训,自然会勾起作者一番“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刻骨悲痛。三哭于子陵之台,表明作者之不忘“故人”。作者对文天祥的思念、爱戴、景仰,初不以贫贱布衣易其守,今不以荣辱存亡异其心。同样身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同样背负着家恨国仇,凡夫俗子即使不曲膝变节,也容易逐渐淡忘,终至麻木;而爱国的仁人志士,却忧愤多思,慷慨悲歌,终身不二。古人有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哭,既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沉悼念,也是对国破家亡的不尽哀思。这一段文字,也极简略,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自第三段始落实到正题,对“哭于子陵之台”的前后经过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这段由三层组成。“先是一日”至“复东望,泣拜不已”,正面描写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情形。文笔明晰细腻,与前两段之简略古奥大不相同。作者只是将所约友人真实姓名隐去,而以甲乙丙代称之,至于其它则不厌其烦娓娓叙说。于时、地、风物交代特详,作为哭祭前的衬托与铺垫,由严装待发、残垣枯甃、风风雨雨,逐渐将读者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使人感到庄重肃穆必有所事。果然:“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以厚重的感情、急促的语气

  、简洁地勾勒出祭拜的全过程,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描写,而重点仍在突出一个“哭”字。一连串庄重急促的祭拜动作,终于引发了一场号眺大哭,长期压抑的悲愤,终于在此得到了无所顾忌的宣泄。然后,再由此时、地、风物引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以抒发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至此,登西台恸哭告一段落,仿佛兴已尽而笔当停。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有云从西南来”至“于是,相向感唶”一段文字,掀起第二个高潮。心有所悲,则万汇同感,日暮途穷,壮志难酬,即以“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扶风歌》)的诗句泄其忿懑。故南来之云可相助以悲,且南来之云,在作者眼里不正可视为文天祥英灵的象征么?由此,作者又情不自禁,借助招魂之歌,像屈原那样,将其内心的抑郁悲痛用芬芳隐约的辞藻予以宣泄,进一步渲染哭祭文天祥时的慷慨悲壮情景,使文天祥的形象更加伟岸,悲剧的色彩更为浓郁。从“复登东台”以后为第三层,写事后“各为诗以寄所思”,以示哀思不绝之意,谢翱《西台哭所思》云:“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读过杜甫《八哀诗》的人,是不难了解作者叹旧怀贤,伤时忧国,“百年见存殁,牢落吾安放”的悲愤心情的.。作者始用“风帆怒驶”,“疑有神阴相”以回应上文,表示文天祥之英灵长在;继用阮籍穷途之哭,表示爱国志士之浩然正气长存。直到最后一段,又以“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为喻,寄希望于后人,暗示天下分崩,正统已绝,兴汉灭夷,扶宋抗元,正在其时。这就是作者所言“今之人不有知予心,后之人必有知予者”的深刻用心。显然,作者此记的目的仍然在激励天下之士揭竿而起,将以有为。文章最后以“先君”登台之日暗示作记的年月,结束全篇。

  全篇四段文字,详略得当,宾主分明,重点突出,叙写生动,以“恸哭”两字贯穿全篇,表达了深沉的悲愤。这种感情不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而且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由于当时在元人的野蛮统治之下,作者有许多话不敢明言,只有借助于廋辞隐语,用影射象征手法加以表现,正所谓乱世之辞多隐晦。这种隐晦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因而它也最能唤起被侮辱、被迫害者的共鸣,其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往往是那种直白浅露的文字难以比拟的。

  《登西台恸哭记》是一篇宣传爱国主义高扬民族气节的优秀散文,在元明之际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几乎成了人人必读的文学教材,为之笺注索隐题记序跋者不乏其人。到明清之际,由于民族矛盾又一次加剧,这篇文章又一次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元明之际的张丁,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都曾为之作注,以寄托其麦秀、黍离之悲,民族沦亡之痛,这些都足以说明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人们需要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他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是民族的内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象征。因而对文天祥的纪念、颂扬,或恸哭,或高歌,或为诗,或作文,都能激发起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人民深刻反思,积极奋进。这种不甘奴役勇于抗争的精神,乃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乃是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它可以代代流传,永恒存在,与天地日月同辉。

古诗阅读答案11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2. 这首词中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语是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 。(3分)

  23.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22. 词语是 徘徊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分)

  23.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古诗阅读答案12

  1、①西湖是杭州的眉目,没有西湖就等于一个人没有了眉目;②整治西湖可以开发和增强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方面的功能。

  2、答案要点:①“雨”贯穿全文,首尾妙联,穿越时空,点出了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湖;③雨也暗藏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④“宋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具诗情画意。

  3、示例

  这是一朵用诗化语言编织而成的优雅伞花,这一幅再现西湖苏堤的历史真迹,这是一乎为伟大诗人吟诵的唯美长诗??这就是陈富强的《宋朝的雨》

  宋朝的.雨能落千年而长久清丽,今朝的苏堤能经百世而依然迷人,那是因为苏轼,因为诗人的一项治湖工程。《宋朝的雨》,开篇撑伞,收尾沐雨,让我们生动感知到那位才气的鲜活诗人,真切感动于那段造福为民的历史佳话。不仅是故事,流泻的,还有魅力和意境:西子湖畔的雨,丝绸织就的伞,美丽串成的文字,诗意洋溢的情怀??历史和今天,清新和厚重,生命和永恒,诗情和哲理,在《宋朝的雨》里,穿越时空,横亘古今,和谐交融,自然天成。

  诗歌(一)1.(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二).(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古诗阅读答案13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②主父

  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

  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

  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

  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之后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歌。

  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客人身体健康之意。

  ③主父:据《汉书》载,主父偃擅长纵横之术,游历入关后请人举荐出仕,无果;不久财尽则“诸侯宾客多厌之”。

  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即被授监察御史。

  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题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 “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 “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或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 “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帮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 “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但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愤怒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

  1. BE

  2. ①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

  ②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的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

  ③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政治出路不特一途、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

  ④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记叙文阅读线索及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古诗阅读答案14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高考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赏析: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论:如果光看正史里的寇准,是断然想不出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宋初诗坛分三种体,一是白体,二是晚唐体,三是西昆体。寇先生则是晚唐体的盟主,也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因为他官做的大,而爱好写这种诗的人大抵都是和尚和隐士。比如宋初的“九僧”,比如林和靖隐士,还比如魏野隐士。他们的本来就是“我是清都山水郎,几曾着眼看侯王”的.那种tease。终日介的闲着,所以就爱在狭小的空间里苦吟出一些清新自然的景色。尤其喜欢把功夫用在中间两联上,句式大抵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两句为二二一,还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呕心沥血的加以琢磨。象寇公这首诗,中间两联就历来受人追崇,北宋翰林图画院还曾“野水”这一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画画水平的高低,可见这一联确为写景之佳句。

  全诗前三联全是写景,后一联由景生情,做到了交融。首联点明地点,古人大抵一登楼就感触良多,曾在帅哥刘表手下工作的王粲同志就是力证。又如古来那些恨恨不平的人们总要喝酒一般,陶渊明先生又可算做一个具体的例子,陶先生曾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就解印绶去职。诚然可敬可佩,虽则陶先生一不买**,二没有“低保”可吃,三更没有加入工会,然而家中却还有“奴子”,由此足可见他“不折腰”的底气所在,不然饿死与南山之下怕也是情理之中。

  颔联就是化用韦苏州《滁州西涧》的名句了,黄鲁直每每引以为自傲的就是他所创的“脱胎换骨大法”和“点石成金大法”,古代虽不讲究知识产权,然而儒家学派的学风却是不容于抄袭的,寇老西儿这一联乃从楼上的视角来看,所以野水和孤舟的描写要虚,但结合整诗来读,则意境更为丰厚。颈联所写的景物则更抬眼所见,最后一联则化景为情。“惊”字为眼,情却没有表露,含不尽于意外本是宋人所追求的境界。宋初追随晚唐贾岛、姚合路线的晚唐体,寇公的这首诗实可算个一个代表。北宋翰林图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考题,夺魁的人这画的是“一船夫睡在舟尾,横一孤笛。”

古诗阅读答案15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一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掌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①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或婉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霍去病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献愁供恨,本来就是传统文人的拿手戏。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进入彼时的天空和大地,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是一株苍劲虬曲的古藤,诗词便是纷披摇曳的枝叶;是一个窗口,诗词便是自里向外望见的天光云影,四时变幻,任意舒卷。

  二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②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交融无间:“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大千世界的复杂性,美的不同风格和范式,内化成为一幅经纬交织、花纹斑斓的彩色织锦。

  三

  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

  暂且收拢目光,只向水边泽畔,寻觅有关的诗句。汨罗江,屈原于此怀石自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以身殉国。“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后世文人的景仰凭吊,也如同江水一样奔流不竭。

  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这一次,不妨将目光改换方向,自滔滔滚滚,移向莽莽苍苍。大山无语,峰峦悄然,把深沉的蕴涵,留给那些睿智的灵魂,来破译和解读。《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性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倚仗的是深刻的功夫修为。

  ③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喻示着操守高洁;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

  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

  四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

  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幅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

  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从眼前望到遥远,自此刻看见过去。④今天和昨天之间,被一条无形而坚韧的纽带牢固地绾结。写字楼里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眼神里闪动的,分明是《诗经》里桑中淇上的炽热;机场海关入口处,送多年故交远赴域外,也难免会念及唐诗里的渭城相送。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表明,地名看似单调寻常,但一旦进入古诗,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就能发现其容量巨大、景象奇美、内蕴丰富。

  B.句子②表明,作为客体的地点和人的生命时段产生同频共振,能够共育出某类气质、风度,而诗句是二者结合的体现。

  C.句子③表明,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成为一种意象,但一旦上升为意象,比如首阳山、金谷园等,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D.句子④表明,古诗词能够连接当下与过去,当下的生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印证,古诗词又能拓宽对当下生活的理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既是文章内容的写作需要,也能增添文化色彩,使其更具文化散文的特质。

  B.文章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从多个角度设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句让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的.观点。

  C.文章语言形式多变,比如整句之中兼有散句,长句之中间杂四字短语;使文章具有典雅之美,又摇曳生姿。

  D.文章视角独特,以诗词为写作起点,以地名为写作重心,着力表达对古典诗词、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8.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看似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光明日报》评价彭程散文“善于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生命意蕴”,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6.C

  7.D

  8.①内容主题:每一节内容相连,主题相同。都在写地名与诗词的关系,都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必答)②章节结构:每一节结构相似,布局相近。每一节的基本形式:观点开篇,然后引用诗词加以分析,最后以观点收束。③文章结构:全文以主线贯穿,首尾照应。以作者察看地图上的地名切入,然后展开联想议论,最后再以注视地图上的地名收尾,通过关注地图地名贯穿全文,首尾照应。④语言风格:全文语言典雅,风格一致。每一节大量引用诗词,大量运用整句,语言典雅,文化色彩浓厚。

  9.①诗歌中寻常的地名体现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比如地名可以展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市井生活等。②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的质量与高度。比如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可以关乎人的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③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力的旺盛强大。比如地名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展现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错误。由原文“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可知,地名上升为意象,未必就能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这还要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以诗词为写作起点,以地名为写作重心”错误。文章是以地名为写作起点,以诗词为写作重心。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第一节写到“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第二节写到“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可知,第二节写到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仍然在说地名与诗词的关系。第三节写到“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仍然是在说地名和古诗词的关系。第四节写到“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仍然在写地名和诗词的关系,所以这四节的主题是一致的,每一节内容相连,主题相同。都在写地名与诗词的关系,都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

  每一节中,第一段点出每一部分的观点,因为四节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在说地名和诗词的关系,所以后文论证过程总都引用了诗词加以分析,最后进行总结,以观点收束全篇,所以每一节结构相似。

  本篇文章开篇说到“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所以文章以作者察看地图上的地名切入。然后说到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作者展开联想议论。最后写到“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即以注视地图上的地名收尾。所以全文全文以主线贯穿,首尾照应,通过关注地图地名贯穿全文,首尾照应。

  文章的每一节都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并且大量运用排比的手法,即运用了大量的整句,所以全文言典雅,文化色彩浓厚,风格一致。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可知,诗歌中寻常的地名体现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比如地名可以展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市井生活等。

  由原文“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可知”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的质量与高度。比如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可以关乎人的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

  由原文“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可知,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力的旺盛强大。比如地名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展现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06-20

古诗词阅读及阅读答案11-14

雨过山村古诗阅读答案08-05

春游湖古诗阅读答案09-24

致酒行古诗阅读答案09-23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08-05

当地名进入古诗 阅读答案03-27

泊舟盱眙古诗阅读答案09-22

南涧中题古诗阅读答案09-2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