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3:20:59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的散步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1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2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己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一同散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3

  美学历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美正常依附于历史,文学,艺术等存在,并成为历史和文艺的灵魂。一直以来,美学家谈美学都是从历史或者文艺入手。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碎事件被从历史中筛出来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若隐若现的美学脉络。这种在千年历史中拿捏,为美学把脉的能力,无疑对审美的敏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其实另一位美学大家朱光潜,也按照历史的经络阐述过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体。是雅典学园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鉴赏与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美的感觉起源于人的思维,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说两位大师孰是孰非,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探究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如同散步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步。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但就在这杂乱无章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有条有理地带我们探究了一个个美学的大问题: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再将其与朱光潜,蔡仪等的唯物主义美学对比,发现在这方面,宗白华和李泽厚不谋而合。

  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者深究着本体论,认识论等钻研,于是,对于美学的研究越发艰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体系巨大而难得要领。而宗白华和李泽厚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跳脱出来,不再苦究美的哲学逻辑。他们认为,与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艺中寻找美的逻辑,美的原理,不如探寻你的内心。因为美的感受正是发源于你的心。罗丹的雕刻,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羲之的书法好,好在哪里,无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和美的对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向外发现自然,向内探寻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灵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产生。这种境界有一点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说罢关于美学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来看看这些美学著述的依托。

  比如《美学散步》,主要是依托着阴阳虚实等意境,依托着审美的心来阐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于艺术家本身的境界思想来讲,而非立足于专业技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随心的书,他的逻辑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万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读这本书,不能用脑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则扎根于西方历史,探寻历史的美学,每一处论述都注重着逻辑,严格的剖析着各种美学哲学流派的发展,继承。如果说美学散步是随意绽放的空谷幽兰,那西方美学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叶茂的橡树。

  与《西方美学史》类似,《美的历程》也是依托历史,只不过是依托华夏的历史。这本书对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学史》那样逻辑严密,一枝一叶一根一脉的来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历程》对于中国历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来美的脉搏点,龙凤图腾,青铜饕餮,楚辞唐诗,魏晋风流等等等等。将一个个极美的点从历史的烟海中挑出来,连成一脉。如果说朱光潜是大禹治水一般将九州山河开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泽厚就是传说寻龙点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岭,点出美学的龙脉。

  至于蒋勋的《美的沉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前面的几本论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于书法,《人间词话》着眼于诗词。看似一本是书法论著,一本是诗词鉴赏。却又无时不刻让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蒋勋与王国维一样,曾经致力于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蒋勋承袭泰纳,王国维承袭叔本华,尼采。而后,他们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华夏大地的美,将眼光放回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来。

  于是这两本书便有了依托,两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书法与诗词。不难看出,这两本书尽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还是中国的。譬如王国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古雅美,在严羽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兴趣说基础上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境界说。这才有了中国妇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实,不管如何来看,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美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又没能展现出美的全部。而当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知的美。逻辑的,内心的,严谨的,虚无的。

  而通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其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展现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那么人类就会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美。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明晰从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过阅读这一册又一册书,我们可以掌握一点美学的脉络。因而,将自己也作为美学的主人公,美的建设者,去参与创造这宏伟精妙而又千姿百态的美学史诗。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4

  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民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美可以在爱情上,也可以在知识上,也可以在人民上,人生中美学无处不在,使之丰富、优美而变的有意义。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除了书中美的风景以外,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美学的人生建立文学艺术上的,从而人生的“美”,是靠文学艺术所实现的。文中有提到:文学艺术的左邻“宗教”,与其右邻“哲学”,他们都表达我们情绪中的生境和实现人格的和谐,“宗教”是对人生的热情的灌溉,表达着许多人的人生的信仰,哲学是人生中所携带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其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艺术”,“宗教”,“哲学”,其三者组成了美学,他们组成的境界,这就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秘,乃至那美学人生。

  文中有写到: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期光大,他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个话当做如是观。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外项指标,评他独创的形象创造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空灵,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空明的决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心灵所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因此,美就由此而来,带着空明和充实,来到了美学人生。

  美的散步绝不是要飞到奇景妙物处参看,许多时候就是自己的一点充实,一点空灵的创造也会展现出奇绝的美妙,美学的人生。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5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

  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

  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

  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6

  打开《美学散步》,就是赶赴一场美学之旅,好像听到宗白华老先生慢慢走、欣赏啊的谆谆教诲,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鲜活着,生动着,无时不在发散着美学的汗漫灵光。读着读着,那传统文化里面的墨香,那广阔大地上的草魅,那洋溢着美学思想的氤氲,都在潜滋暗长了。

  一、空灵之美,美学之魂

  美学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美学境界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因此,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然而,美学又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其独特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呈现无限的空灵。宗白华老先生认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我曾经长期迷恋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操练,沉迷于方法与过程的精细化匠创,而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尤其忘记了语文之美的挖掘,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抛弃脑外而恍然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考试成绩上去了,但是学生的美学素养没有激发出来,语文学科赤裸裸沦为考试的工具。

  读了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关于空灵的论述,我顿时有茅塞顿开之爽。苏东坡曾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曾言: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周济曾言: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此时此刻,美感悄然浸入,哲学之美荡溢开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人性之美,充分挖掘出来,让美好的语文课洋溢着空灵之美,还美学之魂,美学之美。

  二、虚实之美,美学之要

  美学境界的打造,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里面,对于艺术表现的虚和实有独到的论述,正所谓: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因此,宗白华老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谈到: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上述可见,去粗存精是美学产生的过程,是虚与实辩证的统一,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得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中国虚实结合的艺术风格,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遵循与营养资料,从而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等实际要求的落实,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打造,还原语文教育的本质。

  读了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关于虚实的论述,我再一次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感到中国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宗白华认为: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从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虚实相间的这种美学思想落实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文字徜徉中感受民族美学的魅力。

  在李白诗词教学中,我曾经满足于对李白诗歌特色的讲解,对其风格仅限于浪漫主义的诠释,并暗自得意,并将《行路难》《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等名篇佳作进行肢解,学生基础知识学扎实了,但是李白的诗歌之美给弄没了,好像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通过阅读《美学散步》,我深深感受到:研究我们古典美学,可以有助于人类美学的探讨与艺术理解的诠释,从而帮助我们更好驾驭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

  三、意境之美,美学之道

  美学境界的打造在于意境的打造,自然之道是美学意境的至高境界。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谈到: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沉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由此可见,美学已经浸入作者的血脉与灵魂,成为心路历程的重要陪伴者。

  书中谈到,在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艺术境界其本质特征是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得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她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这种思想,和我们研究古诗词的意、境、韵之美,是不谋而合的。

  读了宗白华老师在《美学散步》中关于自然之道的论述,我再一次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上得太沉重了,这种美学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不可能是医治心灵创伤的万能之药,尤其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能用语文教育给他们带来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成效又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自觉。

  总之,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是一部富有启蒙价值的美学典籍,其空灵、虚实、意境等论述,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加强美学修养意义重大,更为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提供了基本参考与行动遵循,是美学学习的教学用书,也是美学修养的重要参考。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7

  《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汉赋、明清的瓷器、京剧舞台上浓厚的彩色的美是错采镂金的美。作者极推崇魏晋,因为这之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之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倾向简约玄澹、超然脱俗。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古代的绘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一位。国外的很多画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国话却是线的韵律,光影都不要了。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笔墨的影响。西方画家是由几何、三角构成透视学的空间,而中国画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西洋在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重意境。西画的透视法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空间立场。中国画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

  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的音乐。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中国园林建筑喜欢用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飞动之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相较而言,希腊建筑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的植物花纹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中国惯用园林来处理空间美感,如天井、院子。园林中的设计除了“游”中“望”,还可以“借景”。山水是诗人画家书写情思的媒介,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作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焦点和精神聚集的处所。静穆的关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8

  经介绍,我开始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

  这本书通过分析诗与画的分界,分析中国与希腊艺术中美的体现,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述了“美”的含义及体现。这是一本讲述美学的专著,在我看来,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文学的摘录集,更是一本中外艺术展集,一本哲学专著。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学散步》,他很快地问:“是不是宗白华的书?我们在上山水美术鉴赏时老师经常讲到它。”是的,在这本书里,宗白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山水名画,在这些名画的介绍与讲解中,告诉我们美的所在。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丽,美,是一种抽象。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他又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本来就是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话,从的时候就一直在讲,可是,当人们的年龄逐渐增长,在世俗中逐渐被污染,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肤浅。很多人,会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美”外化,他们可以一掷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购买各种化妆品上,却不愿把手上的钱捐献给真正需要他们的人们手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把“学雷锋”当成一种作秀,只在出现的地方“学雷锋”,这种为了领导而做好事的行为,又是多么可耻?他们只看到外在的美,却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灵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

  本书中讲到的.美,是一种中国传统式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它会把画的精神,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蕴含在画中;又如诗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表达在诗句中,而需要人们自己去揣摩,这样才能使美富含“厚度”,而不会像西方的油画摄影式的画风一样,什么都要追求与实物一模一样,只能让人一眼看穿。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地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的交往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爱的。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也应学会含蓄,才能体现我们本身具有的素质,才能体现我们的“美”。

  在书中,美还体现在一种“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画时,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幅画变得清新,韵味更加浓厚一样;就像一篇优秀的稿,首先要可以让读者过目,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是过脑一样,美,首先也应该是让人看着顺眼,亦即是应先“过眼”,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才是过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结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只会让自己越压越重,而一时看不开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不归路。像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自杀的大,博士生等等。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的更“美”的方法。

  《美学散步》,他的美丽与温柔引发了我种种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生活中,艺术中,美的存在,让我知道应该去寻找美,感受美。书中言:“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是的,在这温暖的漫步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感受到了心灵的充实,感受到了在“美”中蕴含着的哲学的洗涤。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9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10

  最近读到一两本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而是相当大的一个,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11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颇有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文如其名,《美学散步》其书照应着宗白华先生放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话:“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这是一场关于美的漫游,有中国诗画里“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有希腊庄严静穆的建筑哲学,有沈佺期“一草一木栖神明”的音律,有普罗亭诺斯“观照神与美”的心灵......捧一怀空灵的悸动,我的身影徜徉在未名湖畔,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

  一场漫无目的的散步,没有计划,没有系统,似乎就会被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轻视与不屑。但,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和统一并非绝对不相容。

  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写:“美学上所谓‘多样的统一’,就是说多样的事物,合于自然之律而作成统一,是美的状态。”依着这句话,我理解所谓“美学散步”,散的并不是纵横交错的穿梭空间,而是一个遵循着美的内在秩序的造物宇宙。

  提及“美”,便不可不提及艺术。广义上,艺术诞生于大自然和人类两类造物主,但不论是哪种艺术,都有“形式”的结构,比如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音律的节奏,使平凡的现实超入美境;在人为艺术中,这“形式”里同时也深深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

  所以“形式”是艺术的基本,再可以理解,艺术的使命就是将美的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美学宇宙里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艺术是为人所感知的感官对象,艺术的过程终归也是形式化的,页数的创造是物质的形式化,它的内部是真理。美的艺术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

  这也就是论证“散步”散得再漫无目的、无所拘束,也依然隐现内在秩序的一个有利原因。例如《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这一篇来讲,全篇铺陈开来都是西洋和东方在空间意识层面的对比,但无论是西洋浮士德式的追求无尽、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的透视空间画法,还是东方“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的回返自心的空间感觉,不都是景、情、形三层结构的缔铸,去调节人类情感矛盾以超入和谐,用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实现个性中的一切,来达到“善的极峰”的表现形式。

  所以艺术往往超脱实用关系之上,即使我们所看见的各种美的表现形式如一曲音乐飘渺与空际,不落尘网,它都能够自成境界,自织成一个超然自在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对外是互相独立的“统一形式”,在内就是“力的回旋”,是丰富复杂的生命表现。所以说,艺术和美是最临近于哲学的,它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道路,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而“多样的统一”,关键的字眼一为“多样”,二为“统一”。但我窃以为现代人似乎更偏重或追求“多样的事物”,却轻视或者忽略了“合于自然之律”;而我又窃以为,美的体现是有秩序的多元表现,有内在的规律可循的思路在里头,甚至有时是一种看似很束缚自由的“机杼”,可这种约束其实恰是最大能量地发挥每个多元元素的美,并且成造了精妙的谋篇布局。

  以文学为例,蹩脚的诗人宁愿以绝对自由的状态去寻找美,也不愿意以严格乃至有点刻板的文字形式承载这种美。可纵观整个诗歌史,这样的诗人有做过多少创新和飞跃呢?

  能做好在“多元中统一”的,在我看来,卡尔维诺是一位。在他的.书里读者往往被其惊艳和奇诞的想象力折服。可这种折服,并非只是因其想象力丰沛至极,还有的是这些想象力的强韧的内在统一性:他更为高超的地方不是“聚万物于笔端”的想象能力,而是近乎严丝合缝“杂然赋流形”的联结与组合能力。想象力丰富本身会成为局限,唯有联结与组合才能将其真正变成一个有机体。

  但不管怎样,场景是难以兼容的,事物间的内在逻辑是无法清晰可握的,美学里的本质联系是很难组织的,于是美的“内在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限制我们的自由,但它绝不是为了限制自由。“没有不受重力的飞鸟”,也是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好在,这并不妨碍我们植根于一个活跃、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也许并不需要多么明晰的眼界,照样也可以用最虔诚的“爱”与“敬”,迈着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的步伐,拄着手杖,去看一看未名湖畔的身影

  继承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赴一场美学的散步,“慢慢走,欣赏啊。”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 12

  当我把《美学散步》从图书馆给借回来后,发现它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全是专业术语而且文诌诌的学术著作,而是文辞优美、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的美学奇葩。

  阅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透彻的感悟引领读者体味中西艺术的精髓,待我们“散步”归来,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和升华。宗白华先生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畅美妙的文字将其诉诸笔端。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体系性思想,庄子在“散步”中领悟到了宇宙的玄妙,达·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谛。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学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上网搜索过一些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信息,原来宗白华先生与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并称为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就正如刘小枫对宗白华先生的评价那样:“作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生成和发展于中国面临军事和学术危机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祖国既面临政治、军事的压力,又面临学术的危机。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风潮中,他并不随波逐流,坚持以中国传统的美学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为参照,凸显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阐发。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他曾坐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我不禁为宗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态度而惭愧,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有着这么平静的心态去欣赏艺术。我不但要吸取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知识,也要学习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态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由此可见,对于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缕金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

  如果要我在这两种美中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前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而且天然。正如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的水墨画的淡雅和简单,其实诗词画都类似,有时候太满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适当的留白才是高手。

  宗白华先生在发现美的时候,态度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他为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极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白华先生从一丘一壑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正是这种景致的准确描绘。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宗白华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灵光的高僧,中国美学遇到他真可谓幸运,他学贯中西,中国美学特色被熔炼出并标举,最终被贯入了一种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看完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学散步》,感觉正如编者在重版说明中讲到的:“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

  我们要从宗先生成功的学术研究中吸取营养,在积极吸纳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力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出夺目的光彩。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学散步读后感09-20

《美学散步》读后感01-03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03-03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11-22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12-13

美学的散步读后感3篇03-26

《美学散步》读后感4篇03-26

美学散步读后感4篇03-16

以美学生作文12-1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