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时间:2024-08-02 09:29: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课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说课稿15篇

课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精悍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五、说与学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六、说教法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七、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八、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由同学们头脑已有的关于劝学的名句导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者已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将全面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

  2、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在我校尝试推广。五读: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习,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3、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课文说课稿2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读书、自能读书”。本节课,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以探究“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何能堪称世界第一”为主思路,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自主质疑、互相交流中构建对文本的自我认知;重视文本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骄傲自豪之下的环保意识。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条理层次清晰,作者通过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神奇,充满了对祖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热爱,洋溢着骄傲、自豪之情。在介绍时作者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语言优美,有绘声绘色的神话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倒好处的用词,使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好篇目。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用列举数字和比较等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深、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世界第一的奇异景观;用科学的事实说明那里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全文虽属说明文,但通篇洋溢着对对祖国雅鲁藏布大峡谷强烈的热爱、骄傲、自豪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从《龙》、《观潮》、《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学习中,感受到了祖国的腾飞、山河的壮丽及富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而地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文本中的名词术语,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应恰当地补充课外资料。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重点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从山和水的变化感受形态之多样,景观之奇异,利用媒体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来之笔。

  三、教学目标:

  1、 认读10个字(包含一个多音字“藏”)。

  2、 朗读课文。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的感情。

  3、 感受到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求方法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感悟大自然的壮美神奇。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自主解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融于课堂活动之中

  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上不仅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它的脚下还有地球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 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认读字词。

  (1)珠穆朗玛峰(课件出示图片及数字)

  (2)雅鲁藏布江 秘鲁 (注意多音字,再组词)

  (3)马蹄形(想象,用手比一比样子,出示图片。)

  (4)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对比读,谈感受)

  (5)咫尺为邻(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谁与谁咫尺为邻?出示句子填空,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3、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创设情境,自学准备。

  2、师:这样壮丽的景观,我们怎样向世界来介绍呢?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作为旅游者、记者,你最想了解什么?作为新闻发言人,你想介绍些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组织发言。

  3、组织新闻发布会(随学生的答疑与介绍,相机学习第2、3、4自然段)

  第2自然段:(当学生以记者身份问到大峡谷的长、深各是多少时,出示填空题)雅鲁藏布大峡谷长( ),平均深度是( ),最深处达( )。

  (1)填空,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对比,体会: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世界著名峡谷对比表峡谷名称 长度 最深处达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 504.6千米 6009米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370 千米 2133米秘鲁科尔卡大峡谷 90 千米 3200米

  (3)指导朗读: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1“不容置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什么不容置疑? 2 什么是“一争高下”?文中说谁与谁不能“一争高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感受朗读。

  (4)师生小结:此时,你最想对全世界说什么?(表达骄傲自豪之情)

  第3自然段 (当学生以记者身份问到大峡谷的景色时,出示相关语句)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从遍布热带雨林……皑皑雪山,……神来之笔。

  (1)理解文本: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大峡谷的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奇异景观。

  (2)展开想象:为什么说是“神来之笔”?在你面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范读欣赏:课件展示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谈谈你的感受。

  (4)想象再读:师生对读。

  第4自然段思路一:由“自然带”引入(当问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时)

  讲解:关于垂直自然带的相关知识。

  思考:在同一坡面上有高到低形成9个垂直自然带,会给这里带来什么?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大峡谷生物的多样性。(出示垂直自然带图)思考:在同一坡面上由高到低形成9个垂直自然带,会给这里带来什么?

  思路二:由“美誉”引入

  想象:“动物王国”是什么样?“植物类型博物馆”又是什么样?

  思考:为什么在这里能看到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动植物?(联系前文气候条件与之关系)出示垂直自然带图,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大峡谷生物的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

  1、师生总结全文。

  2、再读课文最后一段,谈感想(激发学生保护自然之情)。

  五、板书设计

  总起 ------------ 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 美丽

  神奇--------------------传说 神奇

  分述 世界之最-------------最深最长 令人

  自然博物馆--------垂直 西藏江南 向往

  总结 神秘之境------------美丽

  六、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我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解读文本之后融于新闻发布会中,以记者和旅游者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调控的作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解决重难点,保证一课时能完成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在理解词语时用词语配图片的形式,直观、形象、省时。在理解大峡谷的奇异景色时,让学生谈感受后欣赏景观图片,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带着感受朗读课文,突出了重点,加深了印象.

课文说课稿3

  我说课的课文是《雷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五组第18课。本单元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本课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欠佳。

  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等九个生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读中有所感悟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难点:

  1、“垂”字书写笔顺。

  2、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文整体采用课件展示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前、中、后的特点。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基本情况,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演示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借助色彩鲜明、对比性强的挂图和雷雨声的音频,图文结合来理解课文。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学习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导入时要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地里禾苗绿,落在水里看不见。)学生说出谜底,顺势板书“雨”字。再板书“雷”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区别“雨”及“雨”字头的写法。

  2、自读互查,学习生字词。

  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己去发现去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去读,去记、去写。由于这四个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所以我在这一环节一并指导。先让学生自己说哪个字难写,应注意什么,再重点指导。“垂”字教学是生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垂”的书写的笔画长短在不同的参考书中不一致,教学时,我尊重教科书中的书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形式识记笔顺:“先写大树是个千,一条长横放中间,两棵小树两边站,四横距离不能变。”

  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先出示三幅打乱顺序顺序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列正确顺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列,从而整体感知课文,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雷雨前这一部分进行品读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感受。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让学生做压的动作然后追问: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通过动手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给“垂”字换字保持意思不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掉”字。通过实物展示和出示字典上的解释,来正确理解二字的不同,以此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再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声,学生自然体会到雷雨来临前的景象。从而让学生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像“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我是采用打手势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老师高低起伏的手势,读出雨渐渐变小的感觉。

  5、引导想象,加深体验。

  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如:在学习雷雨后的这一部分,通过让学生闭眼倾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想象雷雨后景色的美丽。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挂”的妙用及识记“挂”字,感受彩虹像一条绸带挂在空中,十分美丽;体会“坐”的妙用,感受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重点字、词的运用,以读促悟,落实学习目标,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

课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这节课在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揭示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运用地图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树立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6、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说学情

  1、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感到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图,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一看,拼和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请找出原因。再做讨论题时,教师给出生活中的实例,如:英国为睡眠少火山地震的,而日本多火山地震等。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并不够,有些地理知识在短时间内找不出来,教师针对这一情况,把许多地理事物直接标注在地图上,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本课的知识要点。

  (四) 说教学重点

  重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点的把握:举生活实例,如:智利地震唐山地震等,看分布在哪一条火山地震带上以及日本、英国各位于板块交界地带还是稳定地带。

  (五) 说教学难点

  难点: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突破难点的方法:运用板块构造运动的图和板书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的箭头图示来表示板块运动的两个方向并解释地理事物。如:喜马拉雅山抬升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六)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拼图等。

  二 、说教法

  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结合本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通过学生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所表达的涵义。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讨论教学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教师采用了讨论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教师在课上采用了多媒体的图示方法,把书中阅读材料中知识整合在图中,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直观教具演示法

  如:教师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图,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一看,拼和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请找出原因。

  (五)读图分析法

  教师把多项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注明,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突出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的特点。

  (六)谈话法

  教师运用谈话法,采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本课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荷兰约40%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本课中, 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的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在上这节课前,同学们已在网上搜集了"沧海桑田"成语故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讲述教师在贺兰山上发现海滨沉积物的证据,引出本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海陆变迁

  针对七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所表达的涵义,从而引发对海陆变迁的思索,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包含"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图片和所听到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景象说出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教学争做学习的主人的信心。

  展示"荷兰围海大坝","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发现的森林遗迹和古河流遗迹"图片,讲述地壳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同时给出数据,今年新测出珠穆朗玛峰的数据是8844。43米,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让学生进行比较思索,为什么会这样,这为了讲到板块构造学说做好铺垫。

  最后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在短时期内能看出来吗?(不能),那么在短时期内改变地表形态的是什么现象呢?(地震、火山)

  第二部分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剪出南美洲和非洲示意图,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一看,拼和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请找出原因。,引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并展示"大陆飘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时是空想也会成为现实,以此鼓励学生对科学不断的追求。同时指出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做了一系列求证,当今科学家也在不断的证明, 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性,从而引出大陆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

  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① 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② 陆地面积最大的是什么板块?

  ③ 哪一个板块几乎是海洋?

  2.多媒体演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看图提问

  ①"← →"表示什么 "→ ←"表示什么?

  ②图中的 "← →" "→ ←"符号都出现在哪?

  3.盘点收获(巩固练习)

  ①地球岩石圈主要有__大板块构成。

  ②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中,有的____ 拉伸,有的____ 挤压。

  ③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

  ④板块___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

  设计作用: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非常难以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来回答问题,增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为学生双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运用图展示世界火山之最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引出第四部分火山地震带,从中进行过渡。

  第四部分火山地震带

  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设计作用:总结出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法教学,应用提高

  利用小组的方式讨论:,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教师首先提出答题要求再让学生看图,应用板块理论解释地理现象,最后让学生作答。

  设计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散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

  (四)板书设计(略)

课文说课稿5

  一、说幼儿

  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纲要》中所要体现的。我班幼儿年龄在五岁半左右,探究、分析能力有了一定发展,对语言故事中的角色总是津津乐道,还不时的总喜欢卖弄自己,但是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在《小桃仁》这个故事中,通过观察、讨论、分角色表演等方法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体验表演故事的乐趣,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

  二、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再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云有各种形状?”故事《小桃仁》,通过小桃仁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感受春风、春雨、太阳光、老桃树对小桃仁的爱和小桃仁变成小桃树后的自豪和惊喜,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三、说活动目标

  大班阶段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的个性和交往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本班幼儿口语发展特点以及大班语言发展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引导幼儿感受春风、春雨、太阳光、老桃树对小桃仁的爱和小桃仁变成小桃树后的自豪和惊喜。

  2、培养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力、表示力、启发幼儿用亲切的语气表示出故事中春风、春雨、太阳光、老桃树与小桃树的对话。

  3、使幼儿了解小桃仁发芽必需有阳光、空气、水三个条件。

  四、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春天的气候、天气的特征,春风、春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难点: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阳光、空气、水。

  五、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请幼儿与家长一起研讨植物生长的条件。与家长一起进行小种植活动,摆放在自然角内。

  2、材料准备:故事磁带、多媒体教学课件、幼儿分角色表演用的头饰等。

  六、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其自主主动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我将教学方法中的互动式的动静交替灵活应用于其中,具体如下:

  1、讨论法: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为了调动幼儿的

  主动参与性,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演示法:在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符合幼儿爱看动画的.特点。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的理解小桃仁的生长过程。

  此外,在活动中我还采用角色游戏法。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快乐,同时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七、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讨论、讲述、表现,从而轻松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具体如下:

  1、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让幼儿反过来向老师来发问。讨论结合了《规程》的要求,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儿童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

  2、观察法:通过观看课件,把幼儿带入具体的画面中,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意境,感知故事内容的涵义,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我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鼓励多样性的学法,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八、说教学过程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次活动的目标,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设计了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一)猜谜、引入课题

  “娃娃一身毛,红嘴歪着笑,浅浅一道沟,咬开好味道,请你说一说,是什么水果?”(出示桃子图片观察)

  提问:吃完桃子里面有什么呢?(出示核桃图片观察)师:一个桃核就是一间房子,里面住着一个又白又胖的小东西呢!这个小东西的名字叫小桃仁。(丰富词汇“小桃仁”)

  来,我们听一个故事

  (二)看课件,欣赏一遍故事《小桃仁》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桃仁变成了什么?

  (三)结合六幅图片引出提问,幼儿根据故事记忆回答

  分六段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感受春风、春雨、太阳光和桃树妈妈亲切的语气、不同的语调。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春风、春雨、太阳光、桃树妈妈和小桃仁说的话。

  (四)总结小桃仁发芽生长的三个必要条件和其生长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桃仁

  是在众人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体验爱与被爱的美好。

  提问:小桃仁是怎样变成小桃树的?

  拓展提问:小朋友是在谁的爱抚下长大的?

  (五)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

课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少年闰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闰土》这一篇是鲁迅的作品,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是一篇经典名篇,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潮汛看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映“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表达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鉴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和本组文“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我特别对本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学生初识鲁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本文通过“我”与闰土的对比,流露出“我”对生活在“高墙大院”中的不满足,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渗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要让学生体会这些并能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何教会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去演,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丰富课堂。使学生全员参加都能积极动脑,大家畅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对于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让学生课下收集写作背景的资料结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师再可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

  三、说学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载。

  四、教学流程

  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命名。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并背诵。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第四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感受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闰土朴实可爱的特点;学有余力的同学会模仿课文一处片断,写一段一个人外貌的话。

  在这里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出示“月光刺猹图”(不用说出图的名称),教师在配乐中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引学生入境。介绍图中的少年就是闰土,引出课题。(如“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圆溜溜的大西瓜静静地躺在海边的沙地上。碧绿的瓜地里,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这少年是谁呢?对,这少年便是闰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7课《少年闰土》。)

  小学生因为认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老师对闰土生动的介绍使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2、介绍背景,初读课文。

  由学生汇报课下收集的关于鲁迅的资料,老师总结归纳: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1919年鲁迅回到了故乡——绍兴,两年后,他就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故乡》里面其中的一段。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段落。

  在这部份中,由于鲁迅的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在字词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课件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3、重点讲读,以此推彼。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后,鲁迅回到故乡,脑中浮出一幅画面,是什么画面?(学生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为画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勇敢、活泼、机智……)

  ③当鲁迅回忆这幕时,怀着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怀念、不舍、留恋……)

  ④你读完这段后有什么样的心情?(羡慕……)

  四个问题后学生就已经把第一段学的很透了,然后老师再提出要求:像这样的画面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画面——雪地捕鸟、沙滩拾贝、潮汛看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交给了学生读课文的方法,即:(板书)

  读懂画面——命名

  读懂人物——印象

  读懂作者——情感

  读出自己——心情

  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本课重点讲了课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点。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的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喜欢刺激的少年,而在《故乡》中,成年以后的闰土却是呆板、痛苦,将一切希望都寄予神灵的愚昧农民,前后的对比反差之大令读者深思。关于这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做适当的渗透。而对于“我”与闰土在年少时和成年时的强烈对比,如,年少时“我”非常羡慕闰土,自己生活在“高墙大院”之中 也应该做适当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鲁迅的思想

  5、布置作业

  阅读鲁迅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可以提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鲁迅》《论闰土形象》《一代文豪——鲁迅》《我看旧社会》等,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命题。

课文说课稿7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题《让生命之花绽放》,课时安排1课时;第三课是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开课篇,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又是第三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框在内容设计上共有三个环节。课题承接上一单元,在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初中新生活之后,进一步从认识生命上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新自我,是七年级上册"学会适应初中新生活"核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思想上懂得生命的可贵,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能力目标:掌握应对紧急情况的基本方法,遇到危险时能够安全逃生。

  3.知识目标: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青少年漠视生命、不懂得尊重和珍爱生命的现状,我确定了教学重点:肯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外,基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还未完全形成,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正确地判断和处理,所以我确定了教学难点:生命的价值、内涵,延伸生命的`价值。

  为了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思路是以一次生命旅行为主线,设置了三个环节:创生命之奇迹、因生命而精彩、为生命而震撼。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我选用了图片作为导入,顺利地切入主题:让生命之花绽放。

  接下来,看残疾人图片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第一个要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即使在处于人生逆境时,也应坚定求生意志。"是不是求生意志坚定了,就一定能够生存下来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从活动中找到答案:在紧急情况下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求生知识。

  为考查学生对自救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中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我简单设置了一个互动的求生知识小测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身边人的价值,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从学生的回答中还可以总结出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第二个要求:肯定生命 尊重生命。生命一旦失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意味着损失,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将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命,()通过亲身体会感悟到每一个人都应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即使在人生逆境时也应悦纳生命,生活才会因此而更加精彩和幸福。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何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呢?"通过问题式的过渡让学生有目的地来到了人生旅行的第三站:为生命而震撼。为了突破本堂课的这一难点,我引用了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杭州最美师傅吴斌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三个小问题,从中总结出他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继而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该怎样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从而得出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第三个要求:延伸生命的价值。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延伸自己的生命价值?以此作为课堂的升华。

  在知识点讲清讲透后,最后小结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每一个人都必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才能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实现前后呼应的效果。并要求学生课后思考自己的生命箴言并装订成册,用于指导以后的人生。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理念是"目标----活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图片、时事引入、合作探究、典型人物分析、生活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好习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搜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课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内容,是经济部分的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框题: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三个部分.本课是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而本框在本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认识我国经济现状,经济制度的重要一节.因此,学好本框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理解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认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与价值观,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根据“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目标: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体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体会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作用,体会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难点: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讲授法等

  四、学法说明

  1、学情分析:新课程认为: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再者,初三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具有相关知识与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2、学法设计

  (1)、比较法: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比较、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形成认识

  (2)、讨论法:本框理论性较强,打印资料供学生讨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激励学生交流观点,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参与交流。

  (3)、自主学习法:本框一些内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张扬个性,自我感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五、教学过程说明

  1、搜集资料,进行比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课前根据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收集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性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同时收集一些学生消费的'心理,消费行为方面的材料让学明确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要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从而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运用印发资料和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印发了“中央企业20××年实现利润1867亿元”, “我国入选全球500强的企业”, “20××年我国各地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表”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等四份资料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现有资料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打下基础,能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大胆设问,引发发讨论,激活思维,深入探究

  对于疑难问题大胆设问,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单靠老师讲授学生很难有积极性,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于是我就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尽管学生的说法可能会五花八门,指向分散,但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这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4、启发点拨、整合知识、形成认知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阶段国情”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用关系图的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详见公开课教案),这样学生一目了然,达到整合知识、形成认知的目的。

  五,关于评价的说明

  在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彼此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实现教师评价。总之,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

  六、板书说明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可读性强,但理论性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所以条刚较少,为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应在生动活泼教学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系统化,但应简洁明了,便于掌握。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㈠感受身边的变化

  1、“三步走”战略

  2、“两个100年”的目标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包括的内容:

  (2)国有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3)集体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七、课后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应针对性强,精而简,能体现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我设计如下练习。

  课后作业

  材料一:教材90页“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此图所述,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都是国有企业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课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课文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农牧文化的交融。下面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牧文化的交融这一课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一框的内容,涉及到得历史时期是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民间世俗文化勃兴,中国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本课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和与战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为后面内容展开预设了时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情况。了解岳飞,能说出他的突出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游牧民族与北宋、南宋政权更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政权更替过程中农牧文化的交融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创新教学法:通过对问题的启发思考,让学生得到“创新”的认识。学习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学习法:从问题入手,搜集、分析、运用历史信息,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自身观点,同学间交流、分享。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游牧民族与北宋、南宋政权更替农牧文化的交融农牧文化交融的启示

  导入的设计:由于本框教学内容较多,一方面布置了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段动荡的时期和相关的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以上节课的安史之乱导入,唐玄宗后期,奸臣当道,朝政混乱,唐朝由盛转衰,9世纪后期,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瓦解了大唐帝国的统治,907年,唐朝灭亡,随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动荡时期,在分析到这里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本翻到127页中国历史纪年表,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从五代十国到元朝统一这个历史阶段,让学生对这几个政权有初步的认识。

  板块一:游牧民族与两宋政权更替

  出示地图:图4-64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和图4-66金、南宋对峙形势图,给学生7-8分钟时间,让他们根据图和课文内容完成一张与宋并存少数民族政权的表格,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对比、寻找共同点,培养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学会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在这一板块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怎样看待澶渊之盟,这一活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政治和贸易交流两方面来评价,这样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对于岳飞的.故事可让学生来说,主要是利用这一民族英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块二:农牧文化的交融

  1、出示图片: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图片,猜一猜:哪些图片体现的是农耕文化?哪些休现的是游牧文化?造成这两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2、再出示书本108图4-68和图4-69契丹文字和西夏木活字,认认其中有哪些汉字的笔画,想想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之前的分析,学生马上能想到是农牧文化交融的一种体现,在此基础上,再补充除了文字外,在政治上:游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和典章制度。在经济上:游牧民族仿效宋朝赋役制度,学习农业生产、交流物资。在文化上:社会风俗、文化观念逐渐同化。

  教师最后总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之间既有兵戎相见,又有和平相处,相互交流,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就是各民族彼此交流融合的产物。宋元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有什么借鉴作用?

  板块三:农牧文化交融的启示

  在这一板块中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1、怎样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2、今天我们应如何处民族关系?

  这个活动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各小组踊跃发表各自的观点,还可以请学生进行评论。

  (这样做拓展了“课堂”空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社会”引入课堂,将课堂链接社会,不仅把整堂课的内容提升到了一个“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高度,也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总结时可借助表格和板书让学生对今天的知识点再进行回顾和巩固。

  最后,这堂课在《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中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课文说课稿11

  说教材、说目标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太阳》(出示幻灯片1)。为什么会选择这课呢?是因为这次教学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用最适合整合的课去整合。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一定难度,而像《太阳》这样的说明文,因为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正好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图片,弥补不足。《太阳》(出示幻灯片2)这篇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基于本文是说明文,同时语言优美、文字流畅,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朗读。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出示幻灯片3):

  1、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写两个生字。正确读出“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等词语。

  2、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说重难点:

  作为教学的第一课时,结合三年级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是(出示幻灯片4)利用课本和网络课件,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它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说准备、教法、学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说明文,说明文相对来说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着“怎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的想法,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这课(出示幻灯片5)我利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给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学习情绪,是本课时使用的主要教法。(出示幻灯片6)激趣学习法,查阅资料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是我在教授本课时教给学生主要学习方法。刚刚说到教学这课我用到了课件,这就是我的网页课件流程图(出示幻灯片7),课件主要分成六个板块,教学的第一课时用到了“动画欣赏、课文欣赏、开心词典、太阳训练营和太阳天地”五个板块。

  下面我将结合课件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过程: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的语言提到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而大多数孩子又是比较喜欢看动画片的。上课伊始,我利用(点击动画一)课件播放后羿射日的动画片让学生欣赏,通过这个关于太阳的`古老的神话传说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质疑后带着问题点击“课文欣赏”初读课文,这里之所以通过课件来读文,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把课文当作资料来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后,让学生用“开心词典”检查自己的生字掌握情况,激发学生读课文和学习生字的兴趣,当学生将鼠标放在标有拼音的词语上时,词语右下角会出现这个词语的注释,这样做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还比较弱,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还可以去掉拼音来读词。这样的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也便于帮助中低年级的学生自学、理解、记忆生字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识字后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特点,先找出写好生字的关键所在,再写字,由学生自己来认识如何写好字,取代老师一笔一画地分析。

  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对太阳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通过初读基本上是可以了解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的,若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可以结合课件中的图片作适当引导并板书。

课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与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与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a.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与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与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与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与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与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与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与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与牛与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课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课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7课《七颗钻石》。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爱的奉献”,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由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他们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他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谣言的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会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孩子感到可亲可敬;细腻传神的语言描述,会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而真挚感人的情感,又会让孩子受到心灵的洗礼。鉴于这些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二、说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节课我体现以读为本,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表演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并采用想象朗读法,让学生想象水罐的一次次神气的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并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我在此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敢而发、有感而写。在整个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了训练。另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本节课我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想象小狗的出现,想象有了水的情景。

  三、说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利用多媒体出示情景朗读良好的音响视频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雪灾、5.12爱心图片激发了学生的爱心的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写作起来也更流畅。还可以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四、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拟订为: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想象感悟——总结升华、拓展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思路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谁知道上面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吗?(配音)今天老师也做一次配音你们可要仔细看认真听。

  2.出示课件

  3.教师叙述第一段。故事的名字叫《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4.这时的水意味着什么?(生命、希望、活着的力量、一切)

  (这样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期待地参与学习活动。)

  5、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相机板书:有水──银罐──金罐──钻石──星座)

  师: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板书:?)

  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找找原因吧!

  二、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1、学习第2段:

  ⑴学生自读。

  ⑵和我们说说你读后的体会。

  ⑶这个小姑娘真不简单,你能想象小姑娘怎样找水的吗?

  ⑷学生交流:“夜里”:

  ①你很细心,注意到了这个词。

  ②那是个怎样的夜?(寒风瑟瑟风沙弥漫、漆黑不见五指、没有人出来行走、寂寞的、孤单的、害怕的……)

  ③姑娘怕吗?(不怕,她想着要为妈妈找水,挽救妈妈的生命)

  ④即使害怕也是非常自然的,但正如你们所说,此时她的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母亲,正是一份爱的信念。正是这爱,使她充满了力量。师:小姑娘给妈妈找水容易吗?你从那里体会出?

  生:“哪里”: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师:她都去了哪些地方找水?

  生:(想象说)

  师:小结

  夜更深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水罐里却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如何?

  “小姑娘喜出望外……”:

  ①“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做?小姑娘在“喜出望外”时想的是什么呢?

  ②多么孝顺的小姑娘呀,她爱妈妈胜过爱自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水罐的神奇体现在变上,引出是爱让它发生了变化。为下一步的自主学文做好铺垫。)

  ③现在你说说水罐里怎么会有水了?

  你说得真好,是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师:小结:这水罐之所以发生变化。(把?改成爱)是爱,是小姑娘对妈妈真挚的爱,才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小姑娘有了一罐水了,但这罐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水罐后来又不断地发生神奇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先快速地默读3自然段,仔细读读,想想什么是水罐发生了变化?

  2、生讲读第3自然段体会(对小生命的爱:

  老师看大家都在认真读书,有的还皱着眉头呢,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水罐是怎么会变成银的呢?

  ⑴(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⑵学生自由回答。

  (水是多么的宝贵,小姑娘却给了小狗)

  师:(给妈妈舍得,给小狗舍得,给自己反而不舍得。什么叫无私,这就是。)

  小结: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爱心来对待小动物,这银水罐多么像小姑娘那颗晶莹美丽的爱心呀!所以生命之神点木成银。

  ⑶谁体会到了小姑娘这份爱心,来读给我们听听:

  3、学习第4段:伟大的母爱

  后来,银水罐为什么变成了金水罐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爱?

  ⑵你看,小姑娘的妈妈是多么爱自己的女儿啊,

  (母亲需要这生命的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也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⑶(评价:真感人多么伟大的妈妈啊)

  师:谁愿意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导朗读)

  这次变化是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创造的奇迹。──你们发现了吗,水罐的奇迹不在于小姑娘一个人,而在于爱的行为。只要有爱,就会有奇迹发生。板书(爱母爱)

  师:又是什么原因从水罐里跳出起颗钻石。(出示自学要求)

  4、生自学汇报(对过路人的爱)

  师:小姑娘她不渴吗?

  生:渴

  师:你从哪体会到?

  生: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小女孩焦渴的感觉。

  (自己带动作读,个别带动作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小姑娘口渴难忍

  (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内涵。接着,通过朗读来展示阅读成果。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⑶出示填空:

  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______,是______,是______,却忘了______。

  小朋友啊,爱的心灵就是这样的崇高!所以,

  七颗很大的钻石从水罐里──跳了出来,

  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涌了出来。

  ⑷让我们再一次张开想象的翅膀:(出示)

  那股水流越涌越多,流向田野,流过村庄那里将是一翻怎样的情景呢?那里的人和动物又会怎样?你们快来想象下去?

  生:想象说

  师:地球在清流的滋润下,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是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爱)

  师:对,是爱。是爱创造了奇迹。(板书)

  三、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路读来,一路想来,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爱)让我们再一来感受爱的神气。

  2.播放情景朗读

  过渡:那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就是人们说的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星座。

  师:她的爱心变成七颗星星,挂在天空,照亮每个人的心灵。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

  四、拓展练习

  联系生活,感受爱心

  (一)

  1、说说你身边献爱心的人和事

  2、播放课件(爱的感言)

  3、播放课件(爱心图片)

  4、(二)播放课件(爱的奉献)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欣赏,随着优美的旋律,大屏幕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是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再次体会爱的力量。

  师: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象天空中的七颗星星,闪闪发光,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也不正是那一颗棵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5、请把你们献过的爱心或准备要献的爱心写在老师奖给你的桃心纸上。把爱心传递下去。

  6、读自己写的“爱心”

  (二)师总结:

  我看到你们一个个爱心的天使,听到你们一个个挚热的爱心,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文中的爱心传递下去。

课文说课稿15

  一、教给同学“整”的方法,实现“合”的优化

  教材说明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同学在美的享受中,发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习目标据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和目标定位在:

  1、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引导同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构新的知识点。

  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3、利用网络开放优势,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分层发散,实现同学个性化发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其学会高效率的合作学习。

  优秀教案根据目标定位,我把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在网络教室集中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围绕“你认为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让同学自主提出问题:例如:我认为海底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或美丽的世界,物产丰富的世界,神秘的世界……),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然后,借助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理解重难点,在文中或利用网络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绘的“神奇”情景,并做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分层扩展,启发形成新一轮探究兴趣。

  长期:为利用主题网页分散教学,活动时间设计为一个月。同学围绕“潜水剧乐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潜水员”等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短期教学促发长期探究,以长期探究引向生活积累,让语文学习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整合的课堂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一源源不时的活水,才使同学发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欲望。对《海底世界》一课,我就是这样利用资源导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还少不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这正是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壮阔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互动优势,实现同学个性化的.学习,为其构件了自主探究的平台。

  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我用李白的千古绝句作比,是想说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妙,当然,合作的学习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三.“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为同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和发散性的扩展,让小朋友的心中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究始终“总是春”般的感觉。

  我的反思

  整合是大势所驱,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考虑些什么?

【课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课文说课稿02-24

课文耐久跑说课稿07-06

《田忌赛马》课文说课稿10-28

火烧云课文说课稿11-18

火烧云课文说课稿11-22

老人与海鸥课文说课稿10-16

高中语文课文雷雨说课稿最新10-07

背课文作文03-15

手铐课文的阅读答案06-30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