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时间:2024-05-16 08:54: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辅助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讨论归纳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们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们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们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们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们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们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们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们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们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们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们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们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们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们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们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们主动总结,学生们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们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们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3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4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5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习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6

  说课教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初学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分辨什么情况是静摩擦力,什么情况是滑动摩擦力,以及二者数值大小的判断,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

  “点穴式教学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直接导入,明确本节目标: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两种重力和弹力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重力和弹力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最后一个——摩擦力。

  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学的重力和弹力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学习

  1.摩擦

  回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简要介绍摩擦的分类,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出静摩擦力的概念。强调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

  根据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逐步加深对静摩擦力的学习,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在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并不困难。

  提问:静摩擦力是否可以一直增大而没有限制?

  学生根据现象和自身的理解可以初步回答出,当力达到一定值时木块就会运动,静摩擦力不会一直增大。

  教师点评并进一步给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内容。

  在探究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适当的评价和改正,对想不到的条件给予适当的提示,最终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滑动摩擦力

  通过实验,用力拉动木板,使木板与木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相互交流得到结论,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值。

  增加木块个数重复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也与正压力有关。

  将木板换成一个表面较为光滑的钢板和一个表面较为粗糙的钢板重复实验,验证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及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探讨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可以对比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来得出,强调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最终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4.例题讲解

  出示教材当中的例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

  5.知识点回顾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得出,加深学生的印象。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8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探究、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完成学习目标。滑动摩擦力测量的设计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上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够完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3)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有关摩擦力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

  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和反馈练习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以一段轻松可爱的《捉泥鳅》音乐为游戏背景。(音乐开始游戏开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用音乐限制比赛时间。)

  2、向学生展示一盘木屑,让刚才抓得少的学生重抓一次沾满木屑的泥鳅。(二次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摩擦力课题,介绍并板书摩擦力的符号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存在,并分组进行活动探究,通过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碍作用,为下一步得出摩擦力的定义及其方向做好铺垫。

  (2)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得出滑动摩擦力定义、及方向,并解释产生原因。教师通过ppt课件引导学生认识三种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运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通过flash课件演示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重点强调匀速拉动木块。并通过课件指导滑动摩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第一: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猜想,教师归纳学生的猜想假设并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速度等几个因素进行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法、记录表格。

  第二:设计实验。课件展示实验器材(长木板、大木块、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从中选择要用的器材验证猜想。利用flash课件虚拟演示实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过程中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设计几个因素实验数据表格较难,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因素的实验表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表格情况,课件展示实验表格。

  第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评估。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匀速拉动木块,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收集实验过程出现的操作问题,实验汇报结束后,师生进行评价和点评。课件展示,全班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4)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接下来通过ppt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摩擦力利用与防止,并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26页科学世界,小组讨论减小摩擦力方法除前面总结的还有其没有他方法,对总结和举例充分的组提出表扬。

  (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意识。)

  (三)拓展练习

  (1)如果我们周围没有摩擦力,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展示自行车图片,讨论自行车中那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那些是为了减小摩擦的。

  (四)课堂训练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2.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给自行车的轴加润滑油

  b.在自行车的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纹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装滚动轴承

  d.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

  3.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4、用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5、用1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6、用1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运动起来以后用2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本环节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设计理念。能够达到课堂反馈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加深对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并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预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匀速拉动木板的方法测量摩擦力,优于先前的实验。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六)板书设计第3节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增大摩擦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使接触面隔开

  (4)变滑动为滚动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

  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

  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

  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摩擦力是力学中重要的一类力,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不会太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并能复述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及能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

  (2)能根据受力分析,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拔河游戏新课引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会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将两本书,书页依次重叠,合在一起,进行拔河比赛,同学用力,而书本却不分开,引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利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摩擦举例生活得到定义

  由学生自己感受摩擦力,并举例生活中的摩擦力还有哪些,最后引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由学生自行感受滑动摩擦力,老师做毛刷演示实验,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

  (三)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提出各种猜想,这时不论学生提出哪种猜想,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习题巩固新知

  适当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板书分为两个部分,左边主要用于书写主要知识点,而右边主要用于画表格。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相关文章:

《摩擦力》说课稿09-16

摩擦力说课稿07-16

物理说课稿01-09

物理说课稿04-08

物理说课稿范文中学物理说课稿10-09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4

物理《变阻器》说课稿07-28

物理说课稿【实用】08-10

物理说课稿范文09-1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