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6-15 16:03:45 论语 我要投稿

【精】读《论语》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论语是一本好书,它录有古代名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去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这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有我们中国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依然保持节操,小人只会胡作非为。读了这句话,娃娃不禁感慨万分,立誓要做一个君子。

  我要学习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学、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质。我要学习李密的.孝顺。我要学习管仲的聪明。还要学习颜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劳这些名人的高贵品质受人敬仰,让人深有感触。

  孔子、曾子、老子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让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论语》有感2

  随着百家讲坛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推出,让我们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学大师,他们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刻划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为我们重新定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地位,正如于丹所说: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于丹用这种朴素的心态为我们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也能普遍适用的法则。

  仔细回想起来,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离不开这些生活的理论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几大建议: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态。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认为“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过犹不及”嘛!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待所有人的过失,“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正是一种分寸的体现。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有一种习惯,去问问自己,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公平吗?有时候为了完成个人工作,而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率”,实际上则是对公司制度的践踏,破坏了现有的工作流程,将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应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孔子鼓励的是少说多做,其实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当前以服务为主的技术型公司里,需要我们随时保持积极的工作作风,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去世处理,因为同处一个团队中,无论问题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关己的.作风只能导致团队竞争力的丧失!

  三、做事要谨慎。

  在软件开发中,谨慎是一种必需具备的工作态度。因为在开发中,实现最终结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种方法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认真恒量每种方法的缺点,并找出弥补的方法将会使开发过程逐步成熟而易于控制。

  记得前不久公司举行拓展训练,其中就有个“过电网”的项目,在同一个队中的十多个成员,需要钻过大大小小的网孔而不能触网,而我们队幸运的全部过关,

  不得不说这是团队全体成员齐心配合,谨慎行事的结果。

  四、做事要尊重别人。

  不尊重别人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就象小男孩钉在木板上的钉子一样,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取得别人尤其是客户方面的认同才会得到相应的肯定。

  事实上,孔子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无论何时,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带给我们的将是真正的成功和内心的愉悦。

读《论语》有感3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吗?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妈妈一定会原谅我,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样,妈妈原谅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就会更优秀。

读《论语》有感4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读《论语》有感5

  在现代社会,诚信应该无处不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诚信可以说是建立一个国家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信可以说是建立事业的基础。对每个公民来说,诚实可以说是一种基础。

  假期里,我又拿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在这部经典作品中,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哲学生活的名句和谚语,以及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在当今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在文化界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迈进。

  在《论语》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人们没有信仰,我不知道。最难忘的是。由此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获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月退,两个月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在许多电视频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景,听到电视购物广告的嘶嘶声。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个广告里的产品真的.有那种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几周前,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在新闻中被揭开。主持人带大家总结了电视广告的各种特点和拍摄电视广告的秘诀。主持人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广告中介绍的一个洗脚盆,被称为“解毒基础”,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撒一点盐,你就可以排出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从电视屏幕上,观众清楚地目睹了黑黄毒素的排出。然而,购买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仅仅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物品,水也会变得浑浊。这种毒素似乎根本不是从人体排出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洗脚水的变色是由洗脚盆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的精盐的电解反应引起的。

  无论在生活和社会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应该保持最宝贵的诚信,以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相当于一个健康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颜六色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搭建的桥梁!没有诚信,世界将充满灰暗和欺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中的名言教会了我们:诚实是我们的基础!是世界上最好的道德品质!

读《论语》有感6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仿佛带我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来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随着我手中阅读页数的增加,如梦惊醒,《论语》带我走进精神的家园。

  我们的班主任方老师在四年级时就让全班同学背诵《论语》;初次背诵,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随着深入地背诵,我渐渐地读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内心甚为欢喜。经过两年来的背诵,日积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华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扑来,我沉浸在书香之中。

  《论语》是一面文化明镜,我从中觅到了学习的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要我们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激励着我,有时间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时我还会去找老师和同学做更深的了解和巩固,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找到内心的充实……

  《论语》教会了我一套处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求于别人去做。因为每个人的喜爱不一样,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你帮助了别人,他会对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别人只会越来越讨厌你。当我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后,我没有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学的关系也越不越亲密。

  《论语》带给我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误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计较与其生气呢?生活中,难免会被人误解的时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释,让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让他自己去理解,让时间告诉他一切。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我学到了行为礼仪,懂得了人生哲理。通过诵读经典,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绽放。

  夏色斑斓,经典让书香更浓。一部《论语》,一种人生,我陶醉其中;《论语》文化榜样的力量,帮助我们指点迷津;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读《论语》有感7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读《论语》有感8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有感9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经初始创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被称为“论”。

  作为儒家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学——顾名思义学习,衍生的还有努力、勤奋等方面。

  《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学习的三个类型: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复习、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学习,包括读书。书是美好的,储藏着从古至今的天地之精华。如果说读书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交谈,那么,学习是与前人的智慧交流,继而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言行举止,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阐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学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简要的概况上述两点,当你有所学,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原则。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明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倚老卖老,与时俱进。这就是不逾矩,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用一句话来说“听一位老者讲社会、人生,如沫春风。”

读《论语》有感10

  曾子说:五日三省五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朋友不信,传不习惯

  出自《论语·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做多次自我检讨:为别人出谋献计,做到忠诚吗?与朋友沟通合作是否诚实?老师教的东西经常复习吗?儒家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塑造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每天睡觉前,想想我们今天是否尽力为别人工作;你对家人或别人撒谎吗;你做过一件或多件好事吗;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已经完成,等等,或者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而不是惩罚自己。这样,就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不卑不屈的性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原句有几点需要注意。忠诚一词代表着奉献和死亡。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诚信,另一种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做事的基础。

  儒家学者朱子加注:日醒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注重修身养性。《大学》八条格物、知识、诚意、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修身养性,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是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的时代动荡不堪,杀害父亲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人不再重视道德修养。传统观念存在危机,这是孔子不想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提出了反思和寻求修养的方法。

  如果人能做到日三省,就能成就大业。

读《论语》有感11

  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扩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做一番自己喜欢而且利于社会的事业。而年老之时,则更需要阔达的气度起理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养年轻的一代,去关照自身,达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共融。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独断的片言只字。孔子是伟人,每个人都孔子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12

  《于丹的<论语>心得》,粗读了一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于丹教授讲得太好了!也感叹领导的先知。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今听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她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她把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性。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论语》与我们可谓是一碗温暖、甜美的心灵鸡汤。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最朴实的真理,“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就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那么,快乐的秘笈是什么呢?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像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样还不够,还要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要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快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这样才是心灵的欢乐。又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所以每个人的一生中又难免有缺憾和痛苦,如何以平和的心对待它,这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让人明白: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面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人生如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了痛苦还要学会宽容与善待。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奉劝众人,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坦然的面对与原谅有负与你或背弃你的人。不要追求不应属于你的东西,否则伤痛的终会是你自己的心。是啊!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不论我们富甲天下或是位极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乐。但如果我们的心灵能不断得到善良、坚韧、顽强、刻苦、纯朴之泉的灌溉,不论我们一贫如洗或者位卑如蚁,同样可以获得快乐的每一天!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思想、睿理贯串着我们生命、生活的全部,以黎明的弱智,穷尽一生也不能解读一、二。对于我,能够学一个字,明一道理就足够我享用一辈子了。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就用于丹教授的话来结束这支离破碎的文字、飘忽不定的思绪吧: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人说他知道他不能做什么,但他的弟子说仲尼不能毁。孔子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们不是一直醒着吗?每次你读它,你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子说:‘巧言令色,鲜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没有仁。我觉得仁德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外貌伪善都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做的,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就像有些男生为了赢得女生的青睐,用甜言蜜语和花言巧语欺骗别人的感情,应该是失去了自己的仁德。获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也许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只是诈骗者为了谋取收入而采取的一些非法手段。而受害者,就是防范意识差导致上当。

  但没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道德堕落,人性的扭曲吗?……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无情地践踏在地上,从来没有人想过捡起他。孔子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写下来,警告人们不要失去这些曾经被重视的高尚道德。我问要继续这些优良的传统,捡起被人们无情地践踏的东西!

读《论语》有感14

  《论语》中的驳论文像来一语言精练,文峰古朴,引古鉴今,政理明当而闻名,而《季氏将伐颛臾》一篇更是具有弄好的论辩色彩。孔子和冉秋的三次对答是三次不同观点的交锋。孔子的三番论证很有特色,根据冉有的陈述和便捷,抓住季氏伐颛臾之非的主旨,层层驳诘,补补深入,有针对性的阐明政见,申明大义,做到了批中有论,论中有批,使批和论融为一体。

  在论辩中,善用譬喻,力避说教,辩理明晰,读来机趣颇多,发人深省。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应“力避说教”,更加不能体罚学生。学生犯了错,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教会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懂得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难处。

  另外文中所用的一些语言,也成了脍炙人口的格言、成语,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等,形象地表达了含义深刻的事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折射出哲理思辨的光芒,对厚实的文学语言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文章的许多名言、警句综合或单独采用了比喻、排偶、反诘、呼告等修辞手法,匀整的局势,有没的文笔,峻锐的语势,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力量,而且给人以语言的美感。

  通观全篇,既可鉴赏到理性的教喻,又可享受到渗透着理性美的陶染。孔子抓住“季氏伐颛臾”这一典型事例,批评弟子不能明辨是非,克尽辅政之责;抨击季氏攻伐颛臾无道,责其忧非所急;阐明自己主张修明文教,施行德化,以期安邦定国的政治思想。

  《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同样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治国以理这一政治思想。

读《论语》有感15

  聪明,你曾经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读下所有的《论语》,但以下两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光明正大,勇敢正直。他很尊重老师,但孔子的课,他听不懂就会问孔子,有问题甚至敢在同学面前问孔子。所以《论语》这样说:“子说:‘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孔子认为子路的学习态度其实是一种智慧!孔子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呢?有多少人这样做?

  老师在课堂上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明白吗?“大多数时候,只要大多数人理解,少数不理解的人也被称为“理解”。这常常让我感到内疚。我有时是大多数,有时是小部分,但每当我不明白,我总是犹豫一会儿,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是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绝望地让我喊“理解”或沉默。有时候“天使”似乎赢了,但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的时候,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明白了!我乖乖地闭上了嘴。我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所以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

  在学习上,“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这就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实。有些人为了交朋友,显然喜欢深蓝色,看到朋友喜欢暖色,也说他们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胖胖的朋友,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有一次,老师在垃圾桶旁边发现了7个口香糖,“谁吐了?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两个,一个是红的,一个是黄的,我吐了。“她的`脸因为害羞而变红,但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说:“人而无信,不可也。出租车没有,小车没有,怎么行?”

  孔子是对的。如果一个人连说话都不诚实,我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孔子也是这么说的。在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两个孩子辩论日》中,孔子知道两个孩子,不知道,不假装理解,不愚弄孩子。这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可以理解真相,做事更好。小学最后一学期看我!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03-15

【精】读论语有感04-23

【推荐】读论语有感04-25

【荐】读论语有感04-27

【热】读论语有感04-26

读论语有感【精】04-2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