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8-07 08:00:18 论语 我要投稿

(精华)读《论语》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汲取先贤智慧,铺就成功阶梯。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书,它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事的经典。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讲的每一个道理和智慧,给与我们每一个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针对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知行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入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缺乏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立了基础,阅读论语这本国学经典,也就是我们在和先圣先贤在对话,让我们的生命层次不断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问题,包容万物,保罗万象。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对远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读论语,开启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内观,大格局,不断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让正向的能量不断加强,让缺点和不足不断的减弱变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阶层和位置的,认清自己的阶层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阶层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责权利运行规则。

  每天所思、所坚持不懈的遵循论语中的三基点: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进,每天所思,坚持不懈的杜绝坏习惯,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读论语是国学入门的基础,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最终开启智慧印记,让自己优秀成长,敬业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读《论语》有感2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经初始创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被称为“论”。

  作为儒家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学——顾名思义学习,衍生的还有努力、勤奋等方面。

  《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学习的三个类型: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复习、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学习,包括读书。书是美好的,储藏着从古至今的天地之精华。如果说读书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交谈,那么,学习是与前人的智慧交流,继而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言行举止,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阐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学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简要的概况上述两点,当你有所学,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原则。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明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倚老卖老,与时俱进。这就是不逾矩,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用一句话来说“听一位老者讲社会、人生,如沫春风。”

读《论语》有感3

  近来,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

  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写 “孔子学琴”,孔子从小刻苦好学,他向鲁国大师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大师都很满意了,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又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读到这里,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没有浪费时间,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

  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经过不断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从曲子里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之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还要不懂就问。孔子勤学好问,对事情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4

  想必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数。最后事情败露,只好逃跑了。在《论语》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条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也当过一次“南郭先生”。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吩咐我中午做稀饭,并教我做稀饭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电视,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饭都学会了,你还是快去干活吧!”我一边说着,一边推着妈妈向门口走去。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好吧,记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电饭锅里第二条线的位置,要留意锅里的情况,不要让稀饭漫出来……”“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我又扑到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动画片。不知不觉,到了12点。我伸了个懒腰,该去做稀饭了。

  来到厨房,我又犯了难,刚才说“我会做稀饭”,只不过是哄走妈妈的一个借口。现在到了“真枪实弹”的地方,我却大脑一片空白。算了,现在去向别人请教实在难为情,还是我来吧!

  可是到底应该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难。这时,我想到:我和妈妈一共要吃两碗饭,那就倒两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饭……干完这一切,我又两眼不闻天下事地看起了电视。

  过了一会,我隐隐听到“嘶嘶”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心里一个咯噔:啊,惨了惨了,忘记掀锅盖了。这下完蛋了,妈妈会骂死我的。我连忙跑到厨房,发现米汤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打开锅盖,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发现锅里的稀饭成了一团浆糊,显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几舀子水倒进锅里,锅里的情况才好转了了一些。可这四溅的米汤,这溢出的米粒,这烧焦的糊味……我该怎么收拾这烂摊子啊!?要是开始我专心听妈妈的教导,知道放多少米,淘几遍米,倒多少水,隔几分钟过来看一下……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已经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我也不能改变现状了。

  结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顿“皮带炒肉”。不过呢,这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装懂。遇到自己不会的事,要虚心请教那些会做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不懂不要装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读《论语》有感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读《论语》有感6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君子讲究言行,注重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总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说出来,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虽然只是简短、朴素的字眼,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论语》有感7

  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读了论语后我似乎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读《论语》有感8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般的《论语》共二十章。

  《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等章节。

  《论语》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学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的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从《论语》中懂得了许许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讲信用;做人一定要仁爱;做人一定要知错就改!我知道了读书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我还知道了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衣衫简陋的老奶奶乞讨,我本来不想理,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便把我三个月零花钱都捐出来。还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亲戚朋友们炫耀,后来读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便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大,虚心跟别人学习。

  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是《论语》,让我知道了这大千世界的丑态和美态。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循《论语》条条名言警句,做一个好孩子!

读《论语》有感9

  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都这么重视呢?以前上课也学过一些《论语》里断断续续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起《论语》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称赞!于是,这次,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

  由于论语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有一些我还是看不懂的,这里仅对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内容阐发我的观点。我觉得论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以说给我帮助最大,以前学习时,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很差,每次记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记,这样反反复复真的是很烦人!心里有这种压力,总感觉学的东西反正都是会忘的,还学什么呢?每次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论语里这句话还是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复一次,那么我每次都会加深一点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无用功!但是这句话也带给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复已学的东西,然而我每天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复习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将不堪重负,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想每天都复习,然后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但这样下来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学习新的知识,怎样才能平衡呢?

  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较欣赏的处事方法,这其实就是讲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该怎么做。仁者爱人,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车将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居然被老人的儿女诬陷成肇事者,这样好人反被诬陷成坏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还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个仁义的人,不管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只是做好事的时候要看清楚情况,即使被人诬陷了也要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们不可以因噎废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有希望。

  论语中还有一种关于艰苦学习的语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崇高的学习精神实在让我感到钦佩,孔子能这样艰苦学习,想必他学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曾经为一道数学题整整思考了两三个小时却并不感到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是让我看一秒钟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就忍不住想说:拿点儿我感兴趣的事情来让我学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让我感到万分痛苦,就像体育一样,我宁愿打两节课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钟的步,这大概就是兴趣的原因吧!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其中的一些治学及做人的道理却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是个政治家,论语中执政的道理可能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但是我们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却道尽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也许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贯彻实施还要再等很多年,或许他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个人的修养却有很大的帮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

读《论语》有感10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仅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景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欢乐的么"学"固然是欢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欢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梦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我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读《论语》有感1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读《论语》有感12

  初学论语还是在极小的时候,那是还乱不清楚什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时候会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挂在嘴边,却不知道是何用法,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论语里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读懂和理解了,不过略读此书,虽然每则都有相当的解释、译文以及赏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随随便便浏览一下就能参透的。

  有句话叫做天机不可泄露,读《论语》后,我想说他就是天机,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窍不通。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所在。话虽如此我觉得此书不光要读懂,更要着重的是去实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则都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读了许久,我还是对我之前就学习过的几则感触极深。《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放到第一位,把学过的东西经常加以巩固,才能让我们掌握的更牢固,并且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我们现在所学的与将来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现在大学生应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现在我们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户外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得很好,我现在也有所感触,在我们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学习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彼此的老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得《论语》而知天下,待你读懂论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将找到归途,那时候你会发现,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着书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个文人墨客的终极思想,而我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在茶余饭后,捧着一本质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发亲人清香的《论语》,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静静品读,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读《论语》有感13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从出生到衰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不间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其身心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上的不同特点,就反映出了人生的阶段性。比如你十岁了,就不再是婴幼儿了。阶段性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人的生命“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哲学家研究人生,也往往对人生阶段有所思考,并划分出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我国,最早划分人生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系统论述的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划分人生阶段:

  第一次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这里,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要避免,要戒绝。他以人的血气盈虚为依据,指出一个人在这三个阶段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三戒”,即“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先说“戒之在色”。古人结婚较早,差不多十四五、十六七岁就完婚了。比如《孔雀东南飞》“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样的记载非常之多。在这个年龄段,男女的身心发育都还不健全。此时男欢女爱,好色纵欲,必伤身体,危及性命。历代皇帝大多不长寿,这与他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肯定是有关系的。

  再说“戒之在斗”。人到中年,“血气方刚”,常常会争强好胜,会斗起来。如果是斗字当头,不论怎么斗,其结果都不美妙:你斗赢了,就多了一个或几个对手;不输不赢,就两败俱伤;你斗输了,就会更惨。所以,孔子说人在壮年,戒之在斗,确实是金玉良言。“斗”的反面是“和”。孔子提倡“和为贵”,这是应当遵守的金科玉律。

  最后说“戒之在得”。过了壮年,人很快就老了。这时,有些人就心里不平衡,觉得此生不划算,于是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已经得到的不想失去。得则喜,失则悲。这就给人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轻则心情郁闷,重则生病住院,再重就要了性命。所以孔子说老年“戒得”,切中要害。“得”的反面是“舍”。舍是一种生活态度,撒得开,放得下,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平常、平安、平静的老年。

  孔子立足于人生的三个阶段而提出来的“三戒”,是他对无数人的生命精密观察、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审慎思考、认真总结的结果,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第二次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里,孔子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达到的不同境界。李泽厚《论语今读》说:“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文章据此把人生分为六个阶段,其实十五岁以前也应当算一个阶段。

  十五岁以前。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的内容为礼(礼仪)、乐(歌舞)、射(射箭)、御(驾车)、书(语文)、数(算术),学制是七年。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阶段。经过七年的学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了。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时不设中学,小学毕业,有的人就进入大学(即太学)。大学的学制是九年。大学没有具体课目,只提考核要求,大致是离经辨志,广博学习,尊师乐友,通达知识类别,立场坚强稳定等。能这样,就叫做“大成”。大学毕业,人就二十四岁了,就完全地进入社会了。

  “十有五而志于学”。什么是“志”?《说文》云“心之所之也”,意思是心向往的地方。志,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心血来潮,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定下来的人生目标。“志于学”,就是有志于学问。既然“志于学”,那就要多读书,多请教,多思考,多研究。读书笔记摘抄,这些,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博学多闻,各国的国君、大夫、学者常常向孔子问政、问仁、问孝、问礼等。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来问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挖井得一物,像羊,问孔子时却故意说“得狗”。孔子说,这是土里的怪物,应该叫做“坟羊”。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晚年整理古代文献,删定《诗经》、作《春秋》《书传》《礼记》《易·序卦》等。这都是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结果。

  “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人格成熟了,确立了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有了比较固定的职业和赖以生存的技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三十岁的人,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经担在肩上,应当踏着稳健的步伐,积极去进取美好的人生。

  “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时候,遇事不迷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已经经历了许多的人物和事件、经历了许多的坦途和坎坷、经历了许多的胜利和失败,已经品尝了人生的甘美和苦涩。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会更理智地观察社会和人生,少了些激情,多了些沉静,遇事沉稳,三思而行。四十岁,人生过半,不能也不应该出现重大的失误和过错了。

  孔子很重视“四十”这个年龄。对这个年龄,他还有论述: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

  后生可畏,焉知来之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憎恶,还没有一点名望,这辈子也就算完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命了。古人认为上天有意志,一个人的寿夭、穷通是上天安排的。那种在冥冥之中决定着人生走向和结局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命”或“天命”。其实,天命是没有的。所谓命运,那是一个人通过无数次的选择、无数次的作为而编定的。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前面有什么样的作为,后面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怨天,不能尤人。人到五十岁,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

  “六十而耳顺”,是说六十岁的时候,顺耳的话、逆耳的话就都能听得进去了。人活到这个岁数,成功者的辉煌,失败者的落魄,已然成为事实。因此,听了赞美的话不再欢欣,听了批评的话也不再愤怒,都能恬然面对,安之若素。六十岁,是人生的夕阳,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乔羽的歌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七十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又不逾越法度。七十岁,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则已经合而为一了,所以无论怎样行动都合情合理合法,都不会逾越法度。“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已属不易,那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

  论语读后感:以上是孔子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人的寿命而划分的人生阶段。现代人的寿命要长得多,所谓“七十小弟弟,八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百岁亦可期”。孔子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但是,孔子这样的划分,对研究社会、研究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学习这些论述,正确认识人生的阶段性,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合理安排适当的任务、有效管控人生,那一定会使每个人的人生少走弯路、不走邪路,一定会使每个人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辉煌。文/吴庆峰

读《论语》有感14

  我认为读论语就是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了解很多的东西。

  读了论语之后,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论语里所说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我觉得在读论语的过程的中,我应该做到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有很大的缺点,有一些不经意间的缺点不易发现,所以我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学习,认真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对于论语,我知道自己读的还不够透彻,我认为论语的内涵不知在于教人怎么变得更好,而是让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论语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说生活处处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在这个新时代,很多人都丧失了自己的品德,但是我一直坚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风气变得更好,论语中孔子一直想要达到的,这正是我们要做到的,论语真的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思想,所以以同一个要求去教导不同的`学生,是做不到的,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的班主任做的很好,他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这个方式,他从来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一样的效果,总有些人是做不到的,总有一些人可以做的更好,所以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做到更好,当然论语也教会我们如何处事做人,没有必要去计较一些不值得的事,总有些人是你高攀不起的,也总有些人会出现在你的黑名单里的,所以啊,不必要去计较一件事,总会过去的。

  论语里真的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向前看,要做到不怒,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自己最好的样子,所以我们可以认真的研读论语,在这个新时代的潮流里,所以我们更要做到自己更好的一面。

  论语,也许没有教会我们什么,但是至少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到更好,所以啊,论语就是我们学习的东西。

  还有人质问,学这么多《论语》,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为了炫耀而学习,而是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顾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经典。

  即便不是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学习,那也该为自己修身养性而尽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告诉我们复习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告诉我们学习要追求正义,不钻牛角尖,当然,求异创新另当别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断学习,如此,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会成为书呆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对待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切不可不懂装懂。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告诉我们特别是那些喜欢看成功鸡汤文的人,要看清楚别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论语》,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过时?如何腐朽?如何无用?

  文史悠悠,先贤已矣;阅读经典,幸得圣缘。作为新青年,我们首先应深入学习经典,而不是轻狂自居,鄙薄先贤。学下去,继承下去,为往圣继绝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啊,我们应该学习论语里很多东西,所以真的,论语真的值得我们认真的研读论语,终于论语读完了,我的思想也经过了洗涤,成功的认识到我自己的不足,学习了别人的优点,真的感谢论语,是它让我学到了很多,希望以后也可以读到这么好的书。

读《论语》有感15

  《论语》是我国的“天纵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给华夏等地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夫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作为我国具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认为“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在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记得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温故而知新,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围以内,只要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了解的知识,也要定期地进行巩固复习,就能有与第一次阅读时不同的心得、领悟。并且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旧知识中隐藏的新知识。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让生活中充满知识的存在。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温习旧知识,才能从中领悟到新知识。只有把旧知识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隐藏的新知识。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成为老师也不难了。

  只有多学习《论语》才能从中学习孔子交给世人的学习、道德、礼仪、做人之道。《论语》给予了我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可巩固旧知识也不能忘记,只要多多巩固旧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知识。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9-02

(经典)读论语有感07-28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心得》有感05-31

读《论语心得》有感05-23

【合集】读《论语》有感08-0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