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8-25 10:00:01 论语 我要投稿

[精]读《论语》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2

  曾陪着儿子一起去读他们学校组织的《论语》学习班,请来的是同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上课,课上得很精彩,由此让我开始了对《论语》的再接触。大学里曾学习过《论语》,但都没有这次重读体会更深。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印刷,“书”是在竹简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绳一片片串接起来的。这样,一本《易经》之类的书可能要有几十卷。而孔子经常反复翻阅,以至于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勤奋学习后又能将所学的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他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多读书、多实践,继而从中体会到孔子的`“悦”——读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现在,人们交往绝大多数已经放弃写信,而改用E—mail,而且几秒钟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布到全世界。就算没电脑,打个电话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联系。可在古代,联系远方的朋友只能用书信,以两千五百年前的条件,信使传递信件的速度与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车、海里有轮船、天上有飞机。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时代人们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从越国去鲁国拜访他,就需带上足够的干粮、盘缠,赶着驴车,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见上一面。当孔子见到他久违的好友风尘仆仆来到他家时,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乐”一定不仅在于聚会时的互叙衷肠,它也证明了孔子的德行与声望之高,远方的朋友才会不辞劳苦来看望他。

  尤其欣赏《论语·里仁篇》里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说: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们看齐,遇见不贤德的人,要想着相对照地在内心反省自己。能够有向好的、贤德的人学习、看齐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实行动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学生冉求就说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就给自己画地为限,不愿再努力进取了。这样看来孔子所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多么及时和必要啊!它让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时常观察周围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贤之处,以便及时改正。我想我们身为教师,既要这样去教育学生,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诲的去做,我想和谐社会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吧。

读《论语》有感3

  以前对于《论语》只是片面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一些,读书活动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中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是于丹教授继《〈论语〉心得》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础上,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饪高手,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

  看过“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过“智慧之道”,使我们懂得了“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来努力提升我们的境界。

  看过“学习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看过“诚信之道”,使我们懂得了“诚信”虽然中国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看过“治世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德政”作为《论语》“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个文明走过两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发挥它的功能。

  看过“忠恕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过“仁爱之道”,使我们懂得了“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如果我们生活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压力看作是一种学习,看作是一种动力的话,可能我们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轻松更多的表现在心情与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谅解,以诚待人,勤奋工作,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读《论语》有感4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从出生到衰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不间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其身心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上的不同特点,就反映出了人生的阶段性。比如你十岁了,就不再是婴幼儿了。阶段性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人的生命“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哲学家研究人生,也往往对人生阶段有所思考,并划分出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我国,最早划分人生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系统论述的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划分人生阶段:

  第一次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这里,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要避免,要戒绝。他以人的血气盈虚为依据,指出一个人在这三个阶段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三戒”,即“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先说“戒之在色”。古人结婚较早,差不多十四五、十六七岁就完婚了。比如《孔雀东南飞》“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样的记载非常之多。在这个年龄段,男女的身心发育都还不健全。此时男欢女爱,好色纵欲,必伤身体,危及性命。历代皇帝大多不长寿,这与他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肯定是有关系的。

  再说“戒之在斗”。人到中年,“血气方刚”,常常会争强好胜,会斗起来。如果是斗字当头,不论怎么斗,其结果都不美妙:你斗赢了,就多了一个或几个对手;不输不赢,就两败俱伤;你斗输了,就会更惨。所以,孔子说人在壮年,戒之在斗,确实是金玉良言。“斗”的.反面是“和”。孔子提倡“和为贵”,这是应当遵守的金科玉律。

  最后说“戒之在得”。过了壮年,人很快就老了。这时,有些人就心里不平衡,觉得此生不划算,于是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已经得到的不想失去。得则喜,失则悲。这就给人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轻则心情郁闷,重则生病住院,再重就要了性命。所以孔子说老年“戒得”,切中要害。“得”的反面是“舍”。舍是一种生活态度,撒得开,放得下,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平常、平安、平静的老年。

  孔子立足于人生的三个阶段而提出来的“三戒”,是他对无数人的生命精密观察、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审慎思考、认真总结的结果,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第二次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里,孔子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达到的不同境界。李泽厚《论语今读》说:“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文章据此把人生分为六个阶段,其实十五岁以前也应当算一个阶段。

  十五岁以前。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的内容为礼(礼仪)、乐(歌舞)、射(射箭)、御(驾车)、书(语文)、数(算术),学制是七年。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阶段。经过七年的学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了。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时不设中学,小学毕业,有的人就进入大学(即太学)。大学的学制是九年。大学没有具体课目,只提考核要求,大致是离经辨志,广博学习,尊师乐友,通达知识类别,立场坚强稳定等。能这样,就叫做“大成”。大学毕业,人就二十四岁了,就完全地进入社会了。

  “十有五而志于学”。什么是“志”?《说文》云“心之所之也”,意思是心向往的地方。志,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心血来潮,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定下来的人生目标。“志于学”,就是有志于学问。既然“志于学”,那就要多读书,多请教,多思考,多研究。读书笔记摘抄,这些,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博学多闻,各国的国君、大夫、学者常常向孔子问政、问仁、问孝、问礼等。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来问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挖井得一物,像羊,问孔子时却故意说“得狗”。孔子说,这是土里的怪物,应该叫做“坟羊”。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晚年整理古代文献,删定《诗经》、作《春秋》《书传》《礼记》《易·序卦》等。这都是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结果。

  “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人格成熟了,确立了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有了比较固定的职业和赖以生存的技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三十岁的人,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经担在肩上,应当踏着稳健的步伐,积极去进取美好的人生。

  “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时候,遇事不迷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已经经历了许多的人物和事件、经历了许多的坦途和坎坷、经历了许多的胜利和失败,已经品尝了人生的甘美和苦涩。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会更理智地观察社会和人生,少了些激情,多了些沉静,遇事沉稳,三思而行。四十岁,人生过半,不能也不应该出现重大的失误和过错了。

  孔子很重视“四十”这个年龄。对这个年龄,他还有论述: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

  后生可畏,焉知来之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憎恶,还没有一点名望,这辈子也就算完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命了。古人认为上天有意志,一个人的寿夭、穷通是上天安排的。那种在冥冥之中决定着人生走向和结局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命”或“天命”。其实,天命是没有的。所谓命运,那是一个人通过无数次的选择、无数次的作为而编定的。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前面有什么样的作为,后面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怨天,不能尤人。人到五十岁,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

  “六十而耳顺”,是说六十岁的时候,顺耳的话、逆耳的话就都能听得进去了。人活到这个岁数,成功者的辉煌,失败者的落魄,已然成为事实。因此,听了赞美的话不再欢欣,听了批评的话也不再愤怒,都能恬然面对,安之若素。六十岁,是人生的夕阳,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乔羽的歌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七十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又不逾越法度。七十岁,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则已经合而为一了,所以无论怎样行动都合情合理合法,都不会逾越法度。“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已属不易,那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

  论语读后感:以上是孔子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人的寿命而划分的人生阶段。现代人的寿命要长得多,所谓“七十小弟弟,八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百岁亦可期”。孔子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但是,孔子这样的划分,对研究社会、研究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学习这些论述,正确认识人生的阶段性,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合理安排适当的任务、有效管控人生,那一定会使每个人的人生少走弯路、不走邪路,一定会使每个人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辉煌。文/吴庆峰

读《论语》有感5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将帅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艺有从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礼仪有庙学之才,不是仁;陈子文不屑与崔抒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苛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怎能要求一个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让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错,指出时应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应该违抗他们,纵使父母是错的,这就有点过了。虽然是做到了对父母的尊敬,但亲人这样相处难免疏远不亲近。对父母的愚孝也给很多的子女带来了痛苦。《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愚孝,只能双双赴死;陆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唐婉)的'终身遗憾。如果父母的错会给我们带来终身的痛苦,我们还要遵守吗?如果明知是错还要去做,明显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对父母应该尊敬,但应该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个度上,而不应该唯父母命是从。如果唯父母命是从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认为从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重信义,爱音乐,主张人以修身为本。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不得不说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错,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有多少位高权重,富可敌国的人因为一时贪欲而瞬间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礼治国就太重视礼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这实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君子,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呢?人毕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会有欲望和贪念,所以用只用礼来约束众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君王不像一个君王,按照礼来说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最多说他两句就是了。他绝不会主张别的更适合的人取而代之,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岂不是照样遭殃。孔子肯定不支持人民起来反抗的,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动接受。当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学习礼呢?不是照样礼崩乐坏?所以不能不说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极,有些过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约束,那就是法律。

读《论语》有感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闻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养育了几十年的儿女们逐出门外,让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讨为生。看得自认为冷酷的我都动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们拼命尽自己的.所能呵护你这棵幼苗。却不知道等这棵幼苗长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丧尽天良,不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将老人逐出家门。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还有道德仁义。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一则新闻:有一个中学女生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而伤心欲绝至跳楼自杀。我想: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可以出来引导那个女生几句,劝慰几句;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中有一个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来叫那些围观者不要以激将的方式鼓励那个女生跳楼,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总是那么不尽人愿,反而让人有一种弄巧成拙的错觉。

  应此,我们要牢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因为它是指引我们通往人生财富的指明灯,而财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质。

读《论语》有感7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8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

  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读《论语》有感9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0

  世界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有很多,但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只有一种,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间、无数自然灾害肆虐蹂躏、纷繁战乱干戈汹涌横生,华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承受了数不清的摧残。数千年的时间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万事都不可控。可是,中华文明就是战胜了天地的无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变更,不但没有被分裂、没有被摧毁,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吸纳同化了所有试图征服它的人。一种文明得拥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怀才能既抵御住外来的侵犯又同化了外来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样的奇迹发生在了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的`文化,这种文化世代相传、深入人心、融入血脉,成为了中华魂、华夏魄,这种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记述其言语论说的《论语》更成为了缔造二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价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各种思潮缤纷出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学说成为了国教?予以为是因为孔子学说饱含"以人为本、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与英雄气概。

  孔子认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修身先以学文,成为一个具备孝、悌、信、爱众、亲仁等良好道德修养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中,孔子就对人君的胸怀修养要求进行了多次阐述,显得浓墨重彩。"为政以德",所谓:"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遵礼守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简而言之谓之"仁",谓之"礼"。要以"仁"制国、以礼待人。则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风归淳,天下归于大治矣。

  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对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规、行世之则更是进行了360度立体的论述。"学道则爱人"、"文质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义"、"坦荡荡"、"求诸已"……君子仁人历为治国之中梁砥柱,对这些原则的践行追求,塑造了中华文人的铮铮铁骨与谦谦风度,使中华文明保存了浩然与雍容气度。

  在处世观上,相对于道家的强烈出世倾向,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昌也。学习是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时要不断学习。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儒者既具君子之风(不具备也认可),又具治国之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也。

  制国之策上,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道德,一个刚绝凛人,一个悲天悯人。百家思想争鸣,可用于制国者寥寥无几。而贯穿其间的,对掌权者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备了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理想(不具备,也知道此为正道)。

  孔教宣扬的制国终极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图建立严管苛制的政体、有异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圆融、更是与其它学说倡导的军事制国、阴谋拥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国天下,是以"仁"治、以"礼"束的升平盛世,其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爱。况开国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将,因为金刀戈马、开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阴谋,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壮志。可治国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为国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的是稳、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国平。倡导"温、良、恭、俭、让"、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孔子之后,历经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经由统治阶层的推崇,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的政治体制、伦理体制、宗法体制得以确立并成为稳定的政治及思想统治方略。这使得中华历史跨跃朝代更迭而不断、使得中华文明经历外来文化冲击而不变。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华子民的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并最终促成了独特而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论语》为代表的孔教学说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与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希望、有信心、有前进与坚持的力量。这个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统治的幻想;这个理想使学子臣属有了永远可以追求的境界;这个理想使寻常百姓有了乐天知命的气质;于是,虽历劫难,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虽遭创伤,华夏血脉绵延有绝。

  前世自"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为一切并不会变。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行,方能成为良人志士,只造万世之福,不涉毁世之事;心怀天下,培护浩然之气,方可成就大邦强国,保得疆土无亏,图得民治久安。

读《论语》有感1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办公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曾经听我老师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为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12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节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一本好书,它录有古代名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去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这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有我们中国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依然保持节操,小人只会胡作非为。读了这句话,娃娃不禁感慨万分,立誓要做一个君子。

  我要学习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学、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质。我要学习李密的`孝顺。我要学习管仲的聪明。还要学习颜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劳这些名人的高贵品质受人敬仰,让人深有感触。

  孔子、曾子、老子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让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论语》有感14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xx-前4xx),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读《论语》有感15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般的《论语》共二十章。

  《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等章节。

  《论语》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学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的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从《论语》中懂得了许许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讲信用;做人一定要仁爱;做人一定要知错就改!我知道了读书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我还知道了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衣衫简陋的老奶奶乞讨,我本来不想理,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便把我三个月零花钱都捐出来。还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亲戚朋友们炫耀,后来读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便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大,虚心跟别人学习。

  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是《论语》,让我知道了这大千世界的丑态和美态。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循《论语》条条名言警句,做一个好孩子!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3-16

(经典)读论语有感07-28

读《论语》有感04-24

【精选】读论语有感08-08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心得》有感05-31

读《论语心得》有感05-2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