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17:58:44 论语 我要投稿

(合集)《论语》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从夏朝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以来,就可以称得上中国有了文明史。《易经》又名《周易》,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经书,书中开篇乾卦第一有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道家《道德经》一书是道家的基础,书中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传曰有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以上君子之学的出现还没有儒家之说。

  儒家之前就有很多君子之学说了,但是孔子是君子之学说集大成者,儒家的创立人,《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论语》一书中提及君子之道之处有八十余处,可见君子之道是儒家中的重点。学好《论语》就能学好国学,明白中华文明渊博。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此句出自于论语,说的是一个仪地小官请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从此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出君子的年代,孔子在世的时候就被人称为君子,并且像孔子这样君子还不少呢。

  论语又有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当时虽然孔子已被人称赞为君子了,但他还严格要求自己,认为自己在这三方面还没做好,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君子,他时刻反省,学不止息,被后人敬仰为圣人,天之木铎。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著,把孔子的言语,行为记录下来的一本书。儒家以孔子为首,孟子,荀子次之。《孟子》一书中记载“仲尼不为己甚者也。”《荀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及孔子言行,有云:“子曰:君子未得也,则乐其意;即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众多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有引用孔子的言行在他们的书中,这就不一一例举了。只是可以想到君子的形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前秦春秋时期人,百家争鸣的年代,出大师和君子的时代,那是一个思想家的高产期,之后两千多年来中国还没有一个文化学术时代比得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之所以儒家学说能留传至今,并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君子之道是很重要的,功不可没。在今天看来要想君子是一种高贵,是一种修养,甚至是骨子里带来的血统,其实不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论语》中说,哪怕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可以成为君子,只要他的言行能符合君子的要求,那么他就可以是君子,很接地气,没有门坎。世俗的'人很多,但不代表他们否认君子之道,不向往君子之道。

  有人会说,君子不懂变通,严肃太过,实则不然。《论语》中有云:君子不器。又有云“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译来说,是有人问井里面如果有人被困,君子会不会跳下去救?孔子说,难道我不会在井边放绳子下去救吗,非要跳下去吗?跳下去我不是也上不来了吗?君子不可能被忽悠的。可见孔子一点都不呆板,不单把道理说清楚了而且很有幽默感。

  又有人会说,不犯错的人没有,做君子太难,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君子也有犯错的时候,《论语》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不二过,不迁怒。没有人会愿意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两次错误,所以说君子之道也是人之常情。

  百家学说,或多或少都会有和儒家思想相同或相近的地方,直到现在为止,文人写文章或多或少都会引用儒家学说,只要涉及到人和社会,国家都会提到儒家,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学说,简而言之,教育如何做好人以及处理好人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学说。

  这在西方人称为伦理学,包括伏尔泰在内的许多哲学家、文学作家都是认同褒奖过儒家思想。这种学说是一种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修行,是君子的修行。国学是中国文化传统之信仰,而学好国学必须先学好儒家,学好儒家必须要从《论语》开始,学好《论语》则要从二个字开始切入,“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章太炎先生说,“忠恕乃絜矩之道,言推己及人者。”

  忠,要诚心实意,坚定信念,行礼学道,爱国爱民。恕,要宽人严己,不强加于人,爱人如爱己。忠恕缺一不可,忠恕领悟了,那么可以说你己经走上了君子之路,虽然任重道远,何不试学而为之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做不成君子,做个文质彬彬的人也是值得别人称赞的。

《论语》读后感2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近。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idea,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idea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最好,但我们起码可以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和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善良的人们。孔老夫子说帮人锦上添花不如帮人雪中送碳,能及时带给别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们道义上的责任。

  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种种诱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够才渐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间。把握住内心的尺码,不论外在怎样,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学习过此书后能用更高一层的心境和态度来释怀面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终学习此书的目的。

《论语》读后感3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

《论语》读后感4

  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别,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爲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论语》读后感5

  《论语》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则。一则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的地方就是名山大川,而贫困之地就是谷底,这是多么富裕的地方呀!还有一则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孔子说:“你有那么多人,我就不能没有你。”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我师,那么,他就没有人才可以教我。”

  还有一则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意思是孔子问:“我的.老师还有没有教我呢?”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我,那么,他就没有我高。”

  《论语》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让我受益终生的道理,希望大家也能去书店仔细地品读这本让人终生受益的古书。

《论语》读后感6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xx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xx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xx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7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学而时习,不是说而已”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上,而且在日常时刻。“时间练习”就是时刻练习和复习,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学习”,勤于思考,多练习,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做人最难。经过三年两年的努力,做一两件事并不难,但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知,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节俭、让步。做人首先要注意道德修养,然后才能谈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是生活的基本原则。只有了解生活的基本道德原则,一个人才能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他人。

  孔子说:“好吧,回来吧!一顿饭,一顿饭。在一条粗糙的小巷里,人们无法忍受,回来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好吧,回来吧!”这句话是孔子对高尚道德和情感的.赞美。事实上,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快乐、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富只是一个外部因素,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受到影响。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悄被埋葬,抱怨伯乐没有见识自己,这些担心有些多余,留在青山,不怕柴火。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在关键时刻,知识总是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学会各种技能,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精通专业,还要能理解和做其他领域。

  “君子事来而心,事去而心随空”,所有的名利都只是过去,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往往会发生。只有看不起名利,才能“事去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后感8

  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了私学。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的教育思想可谓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些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只有遵循这些理念与原则,才能促使教学的高效。

《论语》读后感9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就应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就应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就应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这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积极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一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论语》读后感10

  我爱世界上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也意识到,任何一本书的精髓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啃咬和食用才能真正获得。”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嚼,再回味,香甜可口,清爽爽口,真的很快乐。

  合上书,仿佛能闻到芹菜的香味从中溢出,我陶醉在《论语》的话语中。

  我第一次读《论语》的时候,正好是五六年级。当时,我以为《论语》只是一部白纸黑字的古文,真的很无聊。再看《论语》的时候,是大年初一。我觉得《论语》不仅朴素,而且美丽。虽然白纸黑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三军能胜俊,匹夫不能胜志”,年初,豪迈的气魄非同寻常,“仁者不相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对这四个字的`描写是金先生的风度;一个仁爱的人爱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时时呼唤着人间的真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概括了为别人做事的本领和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话语。这些简单而睿智的话语让我的心变得干净而清晰。《论语》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懂得如何对待生活。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论语》吃透,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坐以待毙》中有五、六位孔子,有“无春,无春衣,无春衣”之称。有六七个孩子在彝族洗澡。风吹,舞,雾,唱,还。”对!一个人能和同伴一起跳舞,同时唱歌,轻松愉快地回家,这是最幸福、最简单的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别人“修身养家、治国安邦”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让我明白,权力和地位只是繁荣的一瞬间,只有悠闲舒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使我完善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我的心润而香。

  在我的书房里,《论语》是我的指路明灯。进入初中二年级后,我渴望成功,却忽视了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这让我在学习上感到困惑,教辅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更让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又拿起初中课本,仔细回忆了《论语》中的两条人生格言:“学而不思,学而不学,学而不学,学而不学。”。这句格言所倡导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观念,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论语》的味道就像嚼出苦薄荷的甜味。在甘甜之前的这些苦楚使我明白,我决不能违背做事的次序,在地上前进,否则我将失败。

  《论语》的每一点,虽然都是由许多平凡的文字组成,却创造了许多人不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们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开一朵更加灿烂绚丽的花。

《论语》读后感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多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12

  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做事冲动,有不经过大脑的过滤就忙着做事的坏习惯,自从读了《论语》后,我总结出了——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妙。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快乐任逍遥。哈哈!怎么样,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白费吧!

  《论语》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一定要反复学习旧的知识,从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同在炎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清凉的槟榔!虽苦,但却可以从中回味出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从苦中走出来的',苦代表着成长!

  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过悲伤吧!

  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

  走过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万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论语》。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伟大作品。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评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年里,恐怕世界上最熟悉的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无限的智慧。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心自省。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总是提醒我,当我看到一个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时,我应该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嫉妒。如果你遇到一个没有才华的人,你也应该反思自己,思考自己是否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该调整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正如《论语》所说:我一天三省我的身体:我们是否尽最大努力为别人工作?和朋友交流有什么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教的作业不仔细复习吗?总之。我们每天都要这样做,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我也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不仅是为了理解真相,也是为了实践它。如果我们把学习当作无聊和无聊的事情,就很难学好我们的作业,所以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学习,这样我们就会学得更好。正如我所说,我们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他们会震耳欲聋。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以半部分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为什么不读《论语》?我相信你会比我收获更多。

《论语》读后感14

  我小的时候没有读过《论语》,只是在课本中背过几个句子。最了解的自然是《学而》篇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而也就技止此耳!

  真正开始读《论语》是和儿子一起学习的时候。在让儿子背完《三字经》后,我觉得应该让这个小子背些更加高级的东西,于是买了一本《论语》让他背。而自身居然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读完才发现原来《论语》涵盖的范围比我想象得更广。虽然其中某些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但确实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并且还很实用,很接地气。并不是仅仅让儿童有口无心地念着打瞌睡用的。

  如果说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哪个部分,那就莫过是《以德报德》篇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做一个好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个例子告诉我,就是要对别人好,即使牺牲自身也要成全别人。那如果别人对你不咋的呢?当然还是要对人好。否则怎么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我国古来的圣贤和当代的英雄楷模莫不如此。

  然而,我发现这样做很困难。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人是五花八门的。好人固然多,坏人也不少。对好人好,没有问题。可是对坏人呢?当然也不是真正的坏人,只是好贪些便宜,或多或少侵害了你的利益却以为理所当然的那类人。难道我还要对这样的人好吗?难道真的要象基督一样,别人打了你左脸,你还要将你的右脸送过去吗?就像中国俗话说的:只许你不仁,不能我不义。我明白我做不到。于是,我的内心很纠结,心头也很迷惑,但,并没有人来给我答疑解惑。

  结婚以后,一次在和太太聊天的时候讲到如何与人相处。太太说:“很简单啊!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忙和太太打听出处,却原来是孔夫子的名言。

  这正是《以德报德》篇的内容,说的是:一个人问孔子:“别人对我不好,我还是对别人很好,以德来报怨,您觉得怎么样?我是不是很高尚?”孔子说:“你以德来报怨,那我问你,那些对你好的人,你怎么来报答别人呢?如果不管别人对你是好,还是不好,你一律对别人好,那让那些对你好的人情何以堪呢?倒不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该怎样就怎样。别人对好你也对别人好。岂不恩怨分明,轻松潇洒呢?”

  我当时只恨自身读书太少,怎么没有早点读到这么精辟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觉得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德育过于简单和抽象,不切实际,而且没有很好地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因此才弄得象我们这样读书少的人常常存了疑惑在心间,纠结于道德困境中。

  中国的经典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沉淀了几千年的思想无一不让我们在读到的时候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正如民间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非缪也!

  这句话体现出了孔子认可的道德的原则,也就是互惠原则。我们知道,人不能独立生活在世界上,作为社会动物,必然需要互相依靠,互相帮助才能生活得更好。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而人又是自私的。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道德出现了。道德就是人们之间的互惠机制,保证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你有恩于我,我也要有恩于你,这样我们才能长久地合作下去。现实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经常说,要互利共赢,要双赢。只有这样才是良性循环,才能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如果合作的双方只有一方有好处,这种合作是进行不下去的。但在我们的世界里,也确实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凡事只考虑自身,不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如果不让他们碰壁,岂不会变本加厉,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对这些人如果你总是以德报怨,我知道结果一定不会好。就像养虎为患、惯子不孝的道理一样。这种不好的结果不但是对你,对对方也是这样。因为这个社会基本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对方养成一个不懂得道德秩序的人,一旦离开你庇护,这些人也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因此,你觉得是在爱他,其实是在害他。正如一只奶牛可以挤奶给人喝,但要喝奶的人总要给牛一把青草吃吧。如果牛自身连青草也不要,别人要多少奶,就挤多少奶,我不知道这头奶牛可以活多久,可以挤多少奶。而那个人是否有能力去挤另一头奶牛的奶。

  也许你会寄希望于这个人在你的感召下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只会得寸进尺,直到将你弄得无德可报,也把自身逼向绝路。中国有太多的故事说一个好人的行为最后是如何感动了一个无赖,让他成为好人。但从道德的互惠机制来看,这逻辑有些不通。不说这事情的成功率有多高,最后好人赔了夫人又折兵,获利的只是那些厚颜无耻的小人。即使偶尔能成功,成本也太高,完全不值得。有这样的`资源,为什么不去惠及更多的人呢?

  中华民族从来是都是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只谈奉献,不谈索取,这已经成了我们传统道德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楷模。而要做这样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而自我牺牲得越多,就越好。到了最后自然比的不是谁更好,而是在比谁更惨了。这样的道德对于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益处?或者只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自私自利的人太多,不得不树立一些道德楷模来顶礼膜拜,作为迷雾中可望不可及的灯塔,让芸芸众生有努力的人生方向,虽然这方向完全不切实际。因此私底下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么做的,因为这做不到。只是这样的道德困境会让很多人迷惑,从而对道德原则加以怀疑,滑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我们应该重读一下老夫子的话,让他的思想启迪我们智慧,去除掉我们心中的迷惑,从而更加清楚道德的必要性。蒂洛认为:坚守道德原则,能使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道德的目的。道德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高大上的东西,是完人才能有的品质,这些都是对道德的曲解,而且对人类也没有什么好处。还是向老夫子那样脚踏实地,接地气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吧。

  最后,想到到了梁山上的好汉,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快意恩仇,岂不痛快!

《论语》读后感15

  最近,我仔细阅读了孔子的名字——《论语》。其中,我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有三个省份,我的身体,我不忠于朋友,我相信,我不习惯。”我深受感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反思自己很多次,为别人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可信吗?老师教我的知识复习了吗?

  我觉得曾子说的很对!的确,既然是为了别人做事,就要全心全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要诚实,不能搞阴谋;老师教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前后都会忘记,学不好。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总是要求自己按照上述标准做事,并被人们背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临终前,刘备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帮助儿子。诸葛亮不辜负刘备的重托,献身于死亡,为光复汉朝做出了巨大贡献。秦末季布,他一直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很高,很多人都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金百二,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的阅读方法有点奇怪。他拿出过去读过的书,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像老牛反刍一样,可以进一步消化吸收。每一次回忆,总会有新的见解,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理解。

  三省五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生活和知识方面。只要我们按照三省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成功。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古人的优势,继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会输给古人。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阅读答案11-09

经典论语句子03-11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12-28

于丹论语心得05-2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