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4-06-22 08:02:04 论语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15篇[集合]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15篇[集合]

读《论语》有感1

  “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细细品味“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礼时的庄严感与华丽感,而又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不难察觉到孔子对于天地万象的不断变化发出的感叹,或许孔夫子善于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才能看到另一种华丽的人生境界吧。

  《论语》的华丽蕴藏于朴素之中,使人在品读之余无限回味。冥冥之中总能体会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纵有千年时间间隔,却仿佛也能听到他在教导着我们: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读《论语》有感2

  学期,我们学校新加了一门课程——经典教育。我们五年级学习的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中有很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学会的知识,要按时去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是啊,对于学过的知识,我们只要经常去复习,就能够更加深刻记住所学的内容,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可以学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有没有尽力?与朋友交往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用心复习?"

  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这三点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小毛病,让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改掉一些坏习惯。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论语》,以及其他的经典著作,在经典阅读中茁壮成长。

读《论语》有感3

  读书是一种享受。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书”。好书如同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一本好书不仅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甚至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与模式,而《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社会教科书。

  《论语》博大精深,被誉为“东方圣经”,成为历代皇帝选拔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宋代开国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其无以复加的称赞。《论语》内容丰富,除文、史、哲学、人生、教育等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论语》形式灵活,品味浏览不需费精劳神。所以,无论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论语》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得以茁壮成长。最近,我重读《论语》,惊讶地发现这本书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仍能提供温馨的向导。

  追求社会和谐是《论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孔子主张天下有道、近悦远来、天下归仁,极力追求一个政治清明、天下统一、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崇尚圣贤、道德高尚、风尚淳朴、百姓亲睦的美好理想社会。如果和谐的社会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可以认为《论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柢,“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养分;适度是和谐社会扎根的土地;法、德、礼是扶持与修正和谐社会的框架。《论语》中孔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对我们不断调整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行业、各位公民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论语》中提到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看作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同时提出了国家得以维持的根本,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我们倡导终身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论语》应成为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必不可少的社会教科书。读之、思之、践之,仿佛置身于先贤哲人、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既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又能增长我们的才干。

读《论语》有感4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

读《论语》有感5

  今天我拿的绘本是《论语》,虽然没有全部读完,但是读了里边的个别章节,就觉得很深奥。

  孔子都说:“学过的`东西要随时复习,这应该是一件快乐而高兴的事情。”我也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所以我很欢迎好朋友去我家玩。

  我还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过错,一定要改正。

读《论语》有感6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己经被孔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这样两千名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其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像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必须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天就变成了昨日。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厌恶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一天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问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问。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读《论语》有感7

  寒假里我又把《论语》读了一遍,想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上网查了它的由来: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工艺或者手艺的人,要想把事情做好,做精致,该先把准备工作做完善,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打个比方应该就好理解了。张三和李四都要上山砍柴,但他们的斧头都比较钝了。张三没有理会,拿着斧头就上山砍柴去了。但因他的斧头不锋利,所以砍的全是细小的木柴。李四就不同了,他不急着上山,先坐在磨刀石旁把斧头磨好了,才去砍柴。结果,一路上破势如竹,砍了好多粗大的木柴。

  到太阳下山时,张三只背了一小捆的'柴,但李四却背着好大一捆的柴下山了。可见,做任何事情前准备工作很重要。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也明白了要完成一件事,一定要事先进行筹划、安排,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读《论语》有感8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一问一答中,向人们传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纵然历经千年,孔子及其弟子向世人传达的智慧依然能从《论语》中读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前上学时为了考试而背诵论语十则,却并不是真正理解论语中的意思。现在再读论语,发现“古人诚不我欺”,《论语》中的言论同样适用我们现在的生活。毕竟“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间不待人,人生世事变化无常,一定要珍惜当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也是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会怨恨恼怒,豁达又快乐。教我们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答疑也会有所不同。同一句话,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体会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读《论语》有感9

  古代就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论语》这部书,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对这本书都知道那么几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的,当然这只是《论语》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可以说全中国人都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像《论语》这样的古书,都很难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个人逛书店,看见了于丹《论语》这本书,就翻开来看了下,在我个人理解中,《论语》对它很熟悉,可是从来没有看完过,没想到看了第一章,发现还有人把《论语》讲解的这么简单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让我一下子有冲动要看完这本书,。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于丹教授的《论语》把难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解释,并巧妙地把《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你从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谛。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难懂的`古文,用现代的语言很好的表示出来,并且让人看了很容易记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现代的解释结合在一起。

读《论语》有感10

  我们学校是经典的古诗文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读了很多首古诗,一年读的是【三字经】二年级是《弟子规》,我们是《论语》。

  下面就来欣赏一片《无故而知新》的.故事内容吧。

  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 习,在交往中,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的知识和体会 。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得到新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到了再温习就知识时一定不要忘了以前的知识, 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读《论语》有感11

  我小时候是个有梦想的人,保持着浪漫心态直到二十弱冠,总归是个有梦的人,而我有梦敢想,便也不失为一个有梦想的人。我幻想过去许多好看养眼的地方,然而我更多的是常常在万卷书中寻幽。

  是的,我还是比较喜爱看书的,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早已记不清楚,然而我知道肯定是杂书,那时候家里书很少,能给我看的,是一种叫做《故事会》的书。实质上,比起那些学究书做学问的书的枯燥,故事更合我的味道,更何况,我那时还是个不懂看书有何用只是觉得有趣的毛孩而已。后来我逐渐看过了《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我的母亲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脑筋急转弯》,这本书倒是我自己要求的,看到同学中间有人拥有,自己便也单纯的想要拥有,仅此而已。

  实在话,我是个比较喜欢有样学样的人,但是真让我学到手,我会变个法演出于你看。我通常把我学习过的人当做我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人很少,在我这二十自述中能够让我回顾起来的,仅有那么个把,或许是我记性差的缘故吧。这个二十自述也是我从别人那里乔迁过来的.,直接的是我最认可的一位良师益友,追根溯源,恐怕是胡适先生了,胡适先生是一位新思想者了,我看他的《四十自述》颇有感悟,顿觉得小时候的光景是一种消遣了,也确实是一种奢侈了。

  我何以将这半自述的不伦不类的文章叫做“子说”呢?胡适先生小时候受母亲影响极大,曾经有过一段日头诚心礼佛,然而新思想广布的时代给了这位小先生一点点的叛骨,便说了把佛像都丢到厕所缸里去的话。孔教是从儒家这个当时的新思想大家中渐渐变态而沿袭下来的,说的好听或是难听点,中国自古便有了自己的教会。这是后来人的事,孔老夫子怎么样?至少不是这个孔教的始作俑者。孔老夫子的头衔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素王”,这些都能沾上边,也算是个比较优秀的人了。我一直认为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一直对历史上青史留名的人怀有敬畏之心,无论功名与骂名,既能诧叱风云,便有万般神通。说夫子是个思想家,我想便也唯有《论语》一书可算佐证。大宋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我这般庸人读完整本恐也没有这样的一半水平了,但是读书为往圣继绝学,可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确也!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胡适儿童时的私塾便是这般光景,善在其母对其管教极严,“渴望我读书”,于是胡适的归功自然落不下这位慈母了。这样的私塾、先生都是要不得的,孔子所主“有教无类”,便是正与这相对的了。《论语》中有大部的篇幅是言“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其上记述的关于学习的方法云云。由于我一个假期都在研读胡适,所以对于胡适的经过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学习而言,胡适先生不输于任何人,而或应该说胡适先生是一位天赐的大读书家,他的读书完全是出于本能兴趣,自然便是个学习做学问的料子了。入学时已经不是个“破蒙”的学生了,“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自抄写给我的。”胡适先生学习很早,在尚不更事的年纪,读书学习完全靠的是兴趣,剩下的就是父母亲的督促,这也便扯上了人伦孝道。

  胡适先生的父亲胡铁花死得早,其最感念的还是他的母亲,最有印象的是少年时代与其母一起生活的十余年,说这十余年是他的做学问的开始,也是为以后做学问打下好的基础的十余年,后来四处求学,与其母更是聚少离多,但是少年时母亲督促的习惯早已形成。人说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孟子有其慈母三迁住地,成就孟子“亚圣”美名。《论语》有子“其为人也孝悌”,可见一斑,孝在古时已显重要。现代人有种习惯还未曾西化,尤其是在农村乡野更是诸如所见云云,这桩事便做是“守孝”,父母嫡亲长辈死后嫡出孝子守孝三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随着现代化的演进,物欲横流的社会逼迫每个人的奋进,三年略显冗长,立马外出工作又显不庄重,所以现代人顶多是三天时间便也走过了形式。《论语》中有关于“孝”的篇幅不可不畏之大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是父母在世时,应以礼侍奉他们;去世后,应以礼安葬祭祀。孔子所创儒家学派后世成为中华显学,由是他所主张的孝,在后世大肆推崇,中国人自古便重孝道。我们后来人更是不可忘本,弘扬孝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在古今文人口中不绝于耳,倒不免党同伐异,草诛笔伐,从“党锢之祸”中可窥见一斑,只知今经古文也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倒也做了回青蛙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历来君子备受推崇,《论语》一书也是花了大篇幅去叙述君子,也是大力宣扬君子而贬低小人。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君子庄重才有威严,学习到的知识才会牢固,重忠信,交友谨慎,知错能改。又或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要求吃多饱住多好。君子办事情机敏,说话谨慎,以品德高尚的人为师,从而纠正自己的过失。如此便是好学了。《论语》关于君子之篇不逊于孝的篇幅,又有“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云云。

  孔子的思想多已在这本《论语》之中,孔老夫子或许是个追求完美之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确实算是完美了。我家乡有个旅游地,山下有棵树,细数有九枝桠,下面有块碑刻,上云:“人无十全,树无九桠”。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许有,但是我见识短浅尚未谋面,憾也!《论语》所言,从古至今,中国人渐渐的去学习,大概已经领悟其精髓,但是真正做到尚属难事,这便做是一种完美的境界,我们可以去接近,无限的接近,但是似乎难以真正做到,只需要向他看齐,便也够了。

读《论语》有感12

  最近,我仔细阅读了孔子的名字——《论语》。其中,我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有三个省份,我的身体,我不忠于朋友,我相信,我不习惯。”我深受感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反思自己很多次,为别人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可信吗?老师教我的知识复习了吗?

  我觉得曾子说的很对!的确,既然是为了别人做事,就要全心全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要诚实,不能搞阴谋;老师教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前后都会忘记,学不好。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总是要求自己按照上述标准做事,并被人们背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临终前,刘备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帮助儿子。诸葛亮不辜负刘备的重托,献身于死亡,为光复汉朝做出了巨大贡献。秦末季布,他一直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很高,很多人都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金百二,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的阅读方法有点奇怪。他拿出过去读过的书,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像老牛反刍一样,可以进一步消化吸收。每一次回忆,总会有新的见解,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理解。

  三省五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生活和知识方面。只要我们按照三省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成功。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古人的优势,继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会输给古人。

读《论语》有感13

  茫茫千余年,悠悠数代人。多少人的姓名随岁月的蹉跎而磨灭,多少件事迹因光阴的流逝而隐去,多少观念被时代的变迁而尘封。回望过去。有多少人可以名垂青史,又有多少思想可以让人为之倾倒。而《论语》,这一部语录体散文,却能载入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心中,激起浪花。

  惜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好像看到孔子率领着弟子们,正站在宽阔的,奔腾而过的河流边,在微风吹拂下,指点江山,感慨消逝的时光,就像这喝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地流荡,一去不复返。这种紧迫的,时不可待的,应当及时努力的感受。有如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生活中,他们激励了我们一代代自强不息,争分夺秒为事业而奋斗,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

  治学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让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着重的意义,其一,大的成就,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不可半途而废。做事情开个头很容易,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的。其二,人们的学业乃至事业成就的大小,全系于个人的努力的多少。虽然乍看这句话比较绝对,但是在很多的时候,主动努力使可以改变客观环境的,关键在于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这又如荀子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中,他们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定会取得理想的`成就。

  气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中的松柏,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伟岸挺拔,不折不挠,苍翠葱茏,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启迪了后代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就如刘禹锡的“后来富贵以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的情怀。他们这些有志之士以松柏这些自然界现象为喻,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节操,也歌颂那些经得住严酷考验的坚贞不屈者。

  仁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孔子终身倡导的儒家思想,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怨,什么是仁,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推己及人”。就是以人之心推己,以己之心推人。换位思考,很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告诉我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会善待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在尊重别人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在善待异己的同时也端正了为人处世的态度。

  漫漫长河里,《论语》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悠悠岁月里,《论语》教会我们的事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在它的教导下慢慢成长,社会在它的引导下不断进步。

  《论语》,我们的瑰宝!

读《论语》有感14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实践,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请教,不应该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吗?”

  心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读书并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书呆子,懂了一个道理不去实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懂得一个道理后不去实践,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经过实践,道理才会转化成我们的能力。有人会说:“难道不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论语》里一个“苦”字都没有,所以看得出来,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学习当做了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空间上来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我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来个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们和朋友交往时,应该发自内心地开心。如果有朋友来我家,我会高兴地迎接上去。当客人走时,我还会将他送到门口并送一份礼物给他。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来理解,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不也是把孔子当成了远方的朋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出于好心却被冤枉时,不应该恼羞成怒。古语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受委屈时,才会到处抱怨,变成类似祥林嫂一样啰嗦的人。而君子则是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不抱怨,不恼怒,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们做事无愧于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的境界。

读《论语》有感15

  时间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假如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根底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方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柔地对他说:“感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方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

  自喜时,忽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

  《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老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首先一定要做到爱国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坚持诵读《论语》,每天练习《论语》中的智慧,更加勤奋努力。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精选)09-16

读《论语》有感04-24

【精选】读论语有感08-08

读《论语》有感【经典】09-05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有感03-18

读《论语》有感09-02

(经典)读论语有感07-28

经典读《论语》有感11-2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