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12:03:54 论语 我要投稿

[集合]《论语》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我们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古代的极端选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改变生活状态,以快乐的信念面对世界,与他人和社会建立和谐的关系,是一种生活态度。

  子说:“仁远吗?我想要仁慈,斯仁到了。”当我们真的愿意拥有这颗心的'时候,仁爱就会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和世界就会变得美丽!

《论语》读后感2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一: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3

  高中语文新教材增加了文化经典研读篇目,选择性必修一增选了《论语十二章》,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论语》走进君子的世界,在学习做人处事,承担责任方能有所收益,简言之,就是要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教育意义非凡,宋朝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可佐陛下之太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论语》的确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在高中生的群体中大力宣扬国学,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诵读,领悟《论语》中的真谛。

  下面这篇文章是高二学生写的一篇学习《论语》心得。该同学语言功底很扎实,文章很大气,对《论语》的思想精髓领悟很到位。字里行间充满一种文化气息,是一片难得的佳作。

  一盏盏稀疏的明灯照在无边的旷野上,路人看得到的只是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却神秘莫测。正是那些举火者,为路人照亮了那黑暗的一隅,从而让他们坚定了信念,看清了方向。

  近来读《论语》,又联想到先前看的电影《孔子》,不由被先哲身上的精神所折服。在孔子所处的先秦时期,诸侯纷乱,世间无道,民不聊生。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暗潮涌动,战乱不休,多数人选择避世隐居的时代,孔子却毅然站了出来,替世间敲响了礼乐的钟。他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书满了这个世间的无奈,正直忠义的孔子不忍,所以他才会力图推广自己的主张,试图高举理性与规范的火炬来照亮世界的荒蛮与芜杂。在他下定决心的一瞬间,世间便有了光。

  言传身教是孔子高妙的'教育智慧。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引导人们向善。在他教导弟子的精彩言论里,有不少是关于仁爱的。在《当仁,不让于师》中涉及了很多孔子教导弟子的警语,看似是孔子在教别人如何做人,其实也是他对自身的约束。他教育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即行仁义的时候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以至于后来他给子游开“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时,遭到子游义正词严的反驳。玩笑之间却闪烁着孔子教育智慧的光芒,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正是孔子的严于律己,他的弟子才会如此之优秀。这又让我想到了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智者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然二人国别不同,但各自箴言都道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也更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先进之处。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追求的是仁爱,我追求的是美德,我追求的是真理!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美好追求,正是他这样的精神追求,如熊熊燃烧之火炬为人类社会照亮前路。

  君子之德是孔子固守的理想人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谈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耻而后勇。小人犯错:过而不改,欲盖弥彰。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人要认识自己、回归自己;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要从现象看本质。而这些思想不管是放在哪个时代都很受用,尤其是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方面,拿现在来讲,很多人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搞一些浮华的表面功夫,但是真正的君子则会潜心修炼,不断丰盈自己,裨补缺漏,最后学有所成。没有人愿做小人,那就如孔子一般朝着圣和仁不断前进吧。“君子之守,子孙之昌”,能固守本心者,终将泽被后世。

  积极入世是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孔子所处的年代,大多数人选择了隐居避世,都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他们大都选择了小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孔夫子却剑走偏锋,选择入世。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我们不能说孰对孰错,但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又确实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知其不可而为之”算作一种褒扬。电影《孔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孔子面对老子道:“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显其精神之难能可贵。虽道阻且长,然这便是孔子的心之所向,所以无悔!凡心所向,素履可往,生如逆旅,当一苇以航!

  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们之间早已生出了远超师生的深厚情谊。孔子与其弟子平等相处,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吾无隐乎尔”,互相学习辩论,诞生出不计其数的至理名言,从而福泽当世,流芳千古,为我国思想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成为后世几千年君子修身养性的标准,影响深远,不可泯灭。

  孔子是万世的师表,时代的智者,以一腔孤勇力挽这风雨飘摇的人世间。正如鲁迅所说:“如竞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即使风雨如晦,他也要手捧火种引吭高歌,何其快哉,至死方休!

  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带着他的道去了。他来时人间尚匆忙,他走时人间已清醒。

《论语》读后感4

  本周,学生们学习了20xx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三人行,一定要有我老师,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前者是说几个人一起走,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是我的老师;后者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如此。诚实是第一位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20xx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今天也有教育意义。

  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优势,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好老师和好朋友。以我们班为例。在这个60人的集体中,有很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好字,有的在篮球场上闯将,有的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像数学家一样思维敏捷,有的.有歌手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俗话说扬长避短。这不能让我这株置身于千顷细田的幼苗增添一些知识营养吗?

  如果你想拥有像大海一样深刻的知识,你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好老师和好朋友,从他们的优势中学习。如果崇拜者当老师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很容易做到。首先,你必须放下你强烈的虚荣心,不要假装理解暂时的荣耀,结果只是无聊和荒谬。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不要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就会一直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5

  翻开《论语》,通篇的名言警句让人回味无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人懂得了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珍贵;“小不忍则乱大谋”,让人学会了欲图大业,必先忍耐;“生命至重,贵于千金”,令人明白了生命无价。一本《论语》包含了通俗却有深奥的哲理,是了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的根。他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惕等部分,而着重论述强调了伦理和教育。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谈起《论语》,我们自然会想到儒家的始祖,空老夫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一捧其《论语》,他那慈祥而严肃的面孔就浮现在我们眼前。他少年时代贫贱而好学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孜孜不倦的引导人们走进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他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性近习远的理论教育,对中国的封建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孔子的思想境界高入云端,明如皓月,净如白雪。

  我由于尚未成人,生活阅历和知识浅薄,对《论语》内的意思似懂非懂,但我任然对《论语》爱不释手,夜晚,在月光下,在书桌前,我常常聚精回神的翻阅这书中的精彩语段,如饥似渴的吮吸这著作中的精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字里行间中表达的好学不倦,亲爱友人,修身善养的意义,这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至理名言,余音绕梁,代代相传。

  宋代学者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对华夏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和传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影响,也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推进骑着重大的作用。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深达治国安邦,浅涉为人处事,《论语》无处不在,《论语》惠及四海。

  《论语》不愧为“圣人之言,行身之则”。

  由于历史的局限,《论语》中也不可避免的有糟粕和消极的一面。人终究是人,谁能要求人成为超凡脱俗,至善至美的神呢?

  环顾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一部分人浮躁,迷茫,自私,冷漠,懒于读书,得过且过,生活无目的,无追求。放眼看去,茫茫人海中,如今还有多少人在诵读论语?在到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红尘中,还有多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操呢?两千多年过去了,还是那轮明月高悬,还是那浪花翻滚,还是那盏灯火闪烁,但有多少人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徜徉在《论语》之间?

《论语》读后感6

  最近读了《论语》这本国学经典,感悟颇多,具体到以下几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患者住院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治疗疾病、生理健康的需要,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照顾,更多尊重,而作为我们护士,我们要拥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病人放心,特别是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每天为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么常规、小的护理操作技能也能体现出护士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作为手术室护士,必须不断加强自己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在各项手术配合中顺利进行,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并不断总结经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护理服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份特征,运用合适的称谓,同时辅助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面带微笑,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乐观。进入手术间后,在进行麻醉等待手术过程中,根据病人需求,做好保暖工作,面带微笑,态度亲切和蔼,告诉患者如何主动配合麻醉,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摆放合适的手术体位,身体受压部位垫好各种体位垫和软棉垫,充分暴露手术野的同时,增加患者舒适度,保持功能位,避免压力性皮肤损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不断的询问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例如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多为老年、高龄,在护理老年患者时,我们除了做好以上措施,更应该多些耐心、细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记得刚进入手术室作为器械护士,配合手术医生为患者实施股骨内固定物寄留切开取出术,手术进行到皮肤缝合时,清点手术缝针,发现清点数目与术中缝合前清点不符,“少了一枚”,当时作为新护士,发生物品清点不清时,心里的那种自责与内疚让我记忆犹新,最后通过巡回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在扔纱布时,把缝针带到台下,虽然缝针找到了,最后有惊无险,但是这件事情让我学到了作为器械护士,要忙而不乱,熟练操作技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如大出血,心跳骤停意外事件,要临危不乱,积极配合,迅速准确,有条不紊。每天好好休息,有个积极饱满的精神面貌,在危急时刻能抓住轻重缓急,迅速做出反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手术室护士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工作中注重细节,留意每个手术医生的喜爱和特殊用品,例如手套尺寸,习惯用的针线,特殊手术方式,工作中主动性强一些,也增加了手术配合的默契感,会使手术更加顺利,为患者增加安全保障,语言是交流沟通中的重要工具,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对护患关系具有直接影响,我觉得自己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运用.

  我理解的人文关怀,护理其实就多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每天做着平凡琐碎而繁忙的工作,把每一项细节做好就是成功。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论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论语》读后感7

  《论语》是一部经典国学著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的,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为“仁”,他所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公益的社会。

  对于《论语》的内容,我们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至今过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我们依然随时都可脱口而出,这说明经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当时尚且年少,对其内容页大都一知半解,现在重新再细细品读,便对其内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论语》全书有很多章节,但我最喜欢“学而第一”章里的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主要是要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体现了其“礼”的思想。这一则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论语》十则里,第一次学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还以为是“朋友”的意思。这样又证明了《论语》的又一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果我没有重新认真的.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呢?

  还有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我经常用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常常自我反省,从而自我提升。这一则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做三个方面的反思:替人设想做到忠实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好了吗?说明了作为一个学生每天应该坚持的三省内容。如果这样坚持自省,那为人必定越来越完美,我们不仅现在应该坚持,即使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了也应该继续坚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论语》中最能体现“仁”的一则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说明了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养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仁”,又怎会有其他的“义”、“礼”、“智”、“信”呢?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仁”,就难以成为君子。

  《论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时刻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愿《论语》文化可以继续传播扩散,经久不衰;愿社会充满仁义道德;愿孔子向往的“仁”(公益的社会)能早日实现。

《论语》读后感8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论语》读后感9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时期深刻的“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司马迁评价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所阐述的儒家精神内涵影响至深,虽然时期,曲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时至今日,儒家精神内核重新被人们认可。

  人性中的觉性不随境迁,觉醒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本性心,是真我,是克己复礼之谓仁。良知是永恒的,是人人相同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不是命运,而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一个人要先发掘本性心中的孝悌,诚信,反省“忠乎?信乎?习乎?”这样达到内圣的境界,之后才能做到敬事爱人,节用,使民以时的外用。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人也应如君子一般。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君子就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古代“德”的`写法,形似十字路口上睁开一只眼。德是天然之性德,明德,就是生而有之的觉性。有时对人生感到很迷糊的时候,好比我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有一只眼给我们指点迷津,这只眼就是“德”。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来自于觉醒和良知,它们是指路的老师,如果违背了它,于心就会不安,这就叫“率性之谓道”。王阳明讲:“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从德上,从我们觉性的妙用上,回归这个生命的本体。“德”不是知识,不是概念,而是呈现,是体验。觉醒,明德,良知一直在这里呈现,我们可以体验。

  《论语》中对孝道也有深刻解释。孝道并不仅仅是物质上奉养父母,孔子在《为政》一篇曰:“今之为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除了奉养父母还要敬爱父母,关爱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要做到孝,对父母始终面容亲近和善是难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学习知识而不思考,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还要实践,还要“温故而知新”。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实践的时候要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人还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天地化育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诲,感恩食物赐予营养。学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医传道,以道御术,惠泽苍生。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

  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

《论语》读后感11

  我们总说,教书育人,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但人怎么育?学生的品德培养,应从哪里做起?《论语》给了我们答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余字,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做起,孝是为人之本,其次要言行谨慎,讲诚信,其次要关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学习其它知识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道德教育严重缺失,学生只要考个高分,就能一俊遮百丑,这是多么的本末倒置啊。

  孔子认为,要想快乐,就得学习,《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自己也认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一生,好学不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万世师表,一代圣人孔子。

  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海中,沉沉浮浮,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艰难行走,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结交朋友,如何让生活快乐无忧,这张人生的'答卷摆在所有人的案头,要想找到正确答案,请你翻开《论语》这本书,让圣人帮助你,为你迷茫、困惑的人生指路。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平凡的普通人,不用说半部,哪怕只记住其中的几句话,比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践行它,就是一个谦谦君子,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能干什么,就像牛车没輗 ,马车没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这真是至理名言,振聋发聩,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把诚信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啊,生活在尘世,总要和人打交道,若不讲诚信,就没人相信,他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失信的后果多么可怕。一个人是如此,但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欺诈成风,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真是不敢想象了。

《论语》读后感12

  读过《论语》以后,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做人要有仁德。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它的意思是让我们多和有仁德的人交往。

  这本书还告诉我,做人要懂得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所谓孝道,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它的意思就是让我们要诚心孝敬父母。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不仅懂得了做人要有仁德,而且还要诚心地去孝敬父母。

《论语》读后感13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

  《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书。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不仅能发人深省,还能使人改变人生观点。让顽皮不爱学习的人变得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险狡诈的人变得诚实憨厚……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难道还算不上是一本好书吗?

  《论语》书中记录的有勤学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陈正之就是那个勤学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人家读一遍书,他就翻倍,甚至更多,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陈傻子”变成陈才子,成为汉代一位很有造诣的博学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学而不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勤练书画,特别是在练“捺”方面,废寝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再也忍不住就给他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没想到就这个细节竟写出了世间少有的一个“捺”,这是一个巧合吗?正因为米芾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则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顾妻子反对,言出必行,说给儿子杀猪就杀,绝不向孩子撒谎,成为后人诚信的楷模。《论语》中有些语句的意思确实难以理解,但“读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这句话总该明白吧。《论语》中也有这种人,谁呢?就是伯乐的儿子。伯乐的儿子不动脑筋,不思上进,手拿着伯乐写的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结果错把一只癞蛤蟆当做千里马,这种只知读书,却不知思考的人,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闹出笑话……

  《论语》,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有关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语言清新自然,构造新颖活泼,翻开书本,其中的人物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吧!

《论语》读后感14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论语》,里面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里有20篇,有的是讲学习的,有的是讲孝敬父母的,还有的是讲诚信的.,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应该也像千里马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能做成大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做一道题目总是做不出来,后来我都想放弃了,突然就想起了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其称德也。我又开始做这道题,不过我换了个思路,一下就做出来了。

  原来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胜利。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写的是孔子说过的一些话,是由孔子弟子的再传弟子的再传弟子写成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其中孔子把“仁”作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贤人,就要和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以免自己与他有相同的毛病。”我喜欢这一句话是有原因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分外眼红;看到比自己差一点的人,就嘲笑别人没有自己好,可以说是“冷嘲热讽”。我们不能像我们班的某某某同学一样,看到自己没考到100分,就说要把考100分的那个同学给宰了;自己考到100分,就沾沾自喜。

  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你们也来看看这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书吧!说不定你还能比我收获更大呢!祝愿你能在《论语》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作文06-01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阅读答案11-09

经典论语句子03-11

读论语作文03-1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