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孝经>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18:04:42 孝经 我要投稿

(优选)孝经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孝经读后感15篇

孝经读后感1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2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字,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恭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着长辈。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国,所以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们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图。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谓之悖礼。”《弟子规》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难找的好老师。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的。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都要感恩;而父母却给予我们多少,我们却习以从不说一声“谢谢”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3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到了《孝经》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从这四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经》里讲的都是怎样做人的到理,我就从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的词语,比如:孝,德之本;爱亲、敬亲;在上不骄、制节谨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说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们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学会孝。“爱亲、敬亲”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在上不骄、制节谨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让我们不要持强凌弱,生活节俭遵守法律法规,不说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话,不做违反道德的'行为。给我们做出了在社会上生活的行为准则。

  总之,《孝经》是一部很好的书,现在因为我还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长大了,一定能够对《孝经》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孝经读后感4

  今天我重新学习了《卿,大夫章第四》,虽然我早已背会,今天结合译文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发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理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敢去做。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被人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诗经大雅云》里面说到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原来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为人辰,就应该遵守自己对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的班集体就可以当作为一个小国家,老师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员,其他学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员要起到一个领导作用,不能带领学生胡作非为,要自己遵纪守法,去影响百姓也学会遵纪守法!

  妈妈后记:这是身为官员对君王的忠诚之孝!

孝经读后感5

  近日读到一篇报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后。在一个月内受到500多封的来信。竟有90%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掩卷长思,如鲠在喉。父母殚精竭虑,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岂不可悲?即使我的声音得不到真切的回应。我仍要大声呼喊:请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父母出谋划策,培养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了我们健壮的身体;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使我们的心肠仁爱;体谅父母,忍让父母,使我们的心灵坚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早点注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场夏令营里的较量或许是另外一个结局了。那场较量林法的'大讨论,不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应讨论“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阳”们能在家中从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锻炼,他们能在夏令营里臭态百出吗?

  四年,多少个昼夜,或许长得已经使人淡忘那个惨痛的教训:四年,弹指一挥间,或许短得还未唤醒睡熟的国人。炎黄子孙,你真的就甘心这样了吗?

  都说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是中国的脊梁。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国母亲?更何谈为一国之栋梁,挑民族之重担?

  孝敬父母已经不只是一种家庭美德,更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我们岂能等闲视之!让我们再读一部孝敬之经吧!这不仅是对父母重叹德国诗人海涅之所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孝经读后感6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书法教材》,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书。老师让我们看《孝经》,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听了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意思。

  孔子有一个学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不能目无尊长走在老人前面,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就是孝的开始。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和知识,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养,让我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7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经父母,应该有两个方面:精神上与物质上。在物质方面,应是等到我们成年后,工作时,给予他们物质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会比物质上的更重要。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能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会是为我们的前程而着想。当我们与父母有相反意见的时候,也应该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不让我们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相信,父母会乐于倾听我们的想法,尊重我们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除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尊敬老师。我们不能随意顶撞老师,认真听取老师对于我们的学习上的建议。上课时认真听讲,思维活跃。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8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这是今年春晚给出的一副春联。孝,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自古以来,孝感动天的故事数不胜数。每次看到电视上播出天仙配这类讲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时,很多人是被他们之间的爱情感动,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初向我们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体现的就是这个“孝”字。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一个小伙子,父亲死了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几千年,孝感这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谨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然而,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举几例: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现今已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恐怕现代社会很少人不去理发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里娄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抛弃。

  在当今日益高速运作化的信息时代里,忙碌的人们为了事业奔波于世。一首《常回家看看》唤醒了众人久违的感动和对亲情的依恋。于是,人们从忙碌中驻留,回家看看父母,尽尽孝心。科学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人类乃至自然界的亲情却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

  有时,漫步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衣衫褴褛,要么蹬着三轮车,要么拎着蛇皮袋,流连于大街小巷中,捡起人们丢弃的饮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资源”,动作僵硬而麻木。

  他们都是没有亲人的孤寡老人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的子女都还“健在”,准确地说,过得还不错。但那只是他们的子女。至于他们呢?有那么一小部分被送到了养老院。其余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们游走于街头巷尾,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母亲从小帮你们洗澡到大,你们可曾为她洗过一次脚?父亲从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亲手为他盛过一碗汤?当囚犯嚼着母亲一粒粒剥的瓜子仁时,当失意的儿子靠在父亲肩膀痛哭时,他们可曾感到父母对他们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它应当和孝一起,充当亲子间关系最好的润滑剂。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孝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虽然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孝已渐渐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数千年的储蓄,也被物质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它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看着时代变迁,看着大权旁落,却无能为力。或许它曾奋力地追赶上了“80后”明媚的忧伤的脚步,却又眼睁睁地看着“90后”们乘着“幸福摩天轮”远去。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暂时游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终,它将重归主流之中,但愿当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车时能看到“00后”们在向它招手。

  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9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的服侍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独自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现在孝敬父母就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妈妈在医院里做了一个手术,要住院一段时间。妈妈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习惯:平时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已经摆好碗筷等我吃饭了,而现在,妈妈不在家,爸爸在陪妈妈,我还要一个人摸着冰冷的灶台自己做晚饭。做作业时,身旁少了一个拿着毛线球织衣服的身影。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原来是少了每晚睡觉前妈妈那双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温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学后,我背着书包搭上了公交车,下车后,穿越两条街来到医院,直奔妈妈的病房。我坐在妈妈的病床旁边,跟妈妈谈心,帮妈妈看盐水。妈妈出院了,我经常在空闲的时候陪妈妈聊天、散步,帮她做做家务,我还让妈妈尝了一次我亲手做的饭菜。看着妈妈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心里也如同吃了蜜一样甜。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让我们的心中时刻装着父母,装着对父母的一份牵挂。好好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是我们对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孝经读后感10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该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以尽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他能教会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1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读后感12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非常(fēicháng)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答复:“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xiào xīn)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假设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ɡàn huó)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zhōngyú)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1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14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孝经读后感15

  来自全球的泰美家人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金华的乐乐妈查孝华,很高兴在这美好的清晨与家人们相约在易育文化栏目。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易育文化栏目的分享,在此,感恩朱文静老师给我这次分享的机会,让我在这里与家人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我读<孝经>有感》。

  大家知道,育心经典的学习体系是"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其中一根,就是指《易经》,易根。六经,就是指《诗经》、《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兵经》,也就是《孙子兵法》。

  加入育心后,慢慢地,我们一般都会在指导师的带领下开启挑战《易经》100的计划。那时候的我,也不例外。

  《易经》通读完百遍之后,很多家人又开始挑战《黄帝内经》100,《孝经》100等计划。我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就是挑战《孝经》100.

  回想当初,自己为什么会第二本就选择挑战《孝经》呢?理由是《孝经》比较短,这个计划比较容易实施。

  如今,我已完成了诵读《孝经》100的计划。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你读得多了,突然你会发现自己也能理解其中的一些意思了。

  有时候对哪句经典感兴趣,查查资料也就会豁然开朗了。还有,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一些事,发现自己也能从心里不自觉地蹦出几个经典的句子来。我认为这种成就感带给人的愉悦不是简单的话语所能表达的吧。

  下面,我想请在线的家人们都跟我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孝经中的"孝"字。请家人们,动动手指,我们一起写。在写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发现,孝字的结构是上老下子。

  我们知道,古人造字都是非常有智慧、有深意的。你看,这个孝字,它是"老"字在上,"子"字在下。

  甲骨文中的"孝"字就是孩子搀扶着长辈行走的意思。其实,这也就告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寿命有多长,你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一个极其微小的环节。

  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顺长辈,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吗?我想,这就是"孝"字要传达的意思吧!

  接下来,让我们再写一写教育的"教"字。我们可以能看到,左孝右文,左边是孝字,右边是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教者孝之文也。

  也就是说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那么,什么是孝呢?《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孝是德之本,也就是德行的根本,而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蒙学经典《三字经》里也说:"首孝悌,次见闻!"是的,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其中,人世间最不能等待的事莫过于孝敬父母!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告诉我们,孝顺父母要从当下开始。

  以前,我以为孝顺父母就是孝的全部。然而,读了《孝经》我才知道,孝顺父母只是孝的一部分而已。

  大家看,《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就有这样几个句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使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我们行孝尽孝的结束。

  另外,它还告诉我们,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长大成人忠于国家和君主,是中孝;能普渡众生,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大孝。

  我们育心人,可以说是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家孝敬长辈,在单位忠于领导,在育心学习经典、推广经典,让无数的人受益。所以,育心真的是谁走进来谁受益。亲爱的家人们,你们认同吗?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感恩育心平台,感恩在线聆听的家人们,感恩默默付出的易工天使!

【孝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孝经读后感07-05

孝经读后感06-26

【精选】孝经读后感01-07

孝经的读后感10-24

《孝经》读后感07-27

[经典]孝经读后感06-24

孝经读后感(经典)06-24

《孝经》读后感(精)08-22

《孝经》读后感[实用]11-14

孝经读后感【热】02-2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