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孝经>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时间:2024-07-22 17:59:41 孝经 我要投稿

《孝经》读后感15篇(热)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孝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孝经》读后感15篇(热)

《孝经》读后感1

  今天我重新学习了《卿,大夫章第四》,虽然我早已背会,今天结合译文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发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理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敢去做。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被人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诗经大雅云》里面说到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原来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为人辰,就应该遵守自己对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的班集体就可以当作为一个小国家,老师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员,其他学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员要起到一个领导作用,不能带领学生胡作非为,要自己遵纪守法,去影响百姓也学会遵纪守法!

  妈妈后记:这是身为官员对君王的忠诚之孝!

《孝经》读后感2

  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更推而广之,阐述了统治者和官吏们应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可见(孝)是安身立命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国家的大经大法。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赖《孝经》明教化。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孝经》的纲领,它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立历代孝治的法则,定万世政教的规范,因此被列为《孝经》的首章。

  这一章是说;有一天,孔子闲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参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着。孔子对曾参说;“从前圣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爱等,至高无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仪来治理天下,如此一来,才能顺应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们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君臣民上下一心,不会有不满怨恨的心。你知道这些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参听到孔子的问话,恭敬地离开座位站起来,谦卑的.回答说;“弟子愚昧鲁钝,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义”?孔子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从孝道衍生的。你坐下来,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给的,应该好好爱惜,不可以有任何损伤,这是尽孝的开始。进而要修身养性,实践正道,自然能名扬后世,父母的名声也会因子女的德望而光荣显耀,这样才算是孝道的完成。所谓尽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业。《诗经,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记载着;时时缅怀祖先的美德,继续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泽永远绵延不断”。

  孔老夫子在这一章里;通篇向我们讲述了《孝》的重要性,讲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无不将孝道做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和安身立命的法则。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结束,历代帝王选贤与能,无不以孝道为尺度,来选拔任用各级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尽忠尽孝,克己复礼。而广大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约束和教导下,孝顺父母尊长,悌和兄弟姐妹,和睦邻里,相亲相爱。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无一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产物。

  现今社会世风日下,各级政府官员腐败堕落,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民众随波逐利,弃孝悌忠信于脑后。试问还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痛定思疼,请各级政府官员速思良策,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扎根每一个国民心中。创造一个其乐融融全民和谐的富强的中国。

《孝经》读后感3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经》读后感4

  《孝经》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本经典,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我读《孝经》已经有两年半了,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读《孝经》,在四年级已经能背过,还在四年级寒假写了《孝经》的读后感,时隔两年,我又对这本经典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寒假期间再次写了《孝经》的读后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就是我们孝的初始目标,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的作者:《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中共有十八章,每一章的中心意思及我的感受如下:

  一、《开宗明义章第一》:

  这一章,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本章主要讲了我们孝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我应该按照初始目标及终极目标去做,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更加强壮,并遵循仁义道德,众善奉行,在将来为众生造福,让父母为我自豪。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初始目标。

  我的感受:我要按照本条中说的这初始目标去做,不去损害自己的身体,并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为什么损害身体也是不孝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宁愿代我们生病,宁愿替我们受伤,甚至为了我们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种对我们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所以,为人子女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的伤害,当然就是不孝。还有,我们拥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父母师长、历代宗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我的感受:“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要遵循因果法则,多用心学习佛法,努力在禅修上成长,并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传播给大众,助大众早日离苦得乐。祝世界和平,让父母为我自豪。

  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我的感受:这句话我们可以认为是对“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条行孝的终极目标的补充。我应该把这句话和上一句话结合来做,要让我的父母平安、健康、喜乐的生活。

  二、《天子章第二》:

  这一章,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也要通过善行感化更多的人。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译文: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我的感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希望世界上会有很多孝顺父母、家人的人,而作为一个孝子,肯定更是这样想的。我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帮助别人能够孝顺父母。

  三、《诸侯章第三》

  这一章,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我应该践行此孝,礼善别人。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我的感受:这是我自己需要加强的一点,我应该在取得优秀成绩后做到“在上不骄”,不翘尾巴,想想“一山还有一山高”,才能做到“高而不危”,通过努力,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2、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译文: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我的感受:这是诸侯的孝,我现在还不能做到,但我在班里做班干部时应该保持住自己的成绩、同学们的信任,然后才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但怎么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呢?首先我需要自强,同时我要多去帮助、理解他们。

  四、《卿大夫章第四》:

  卿大夫是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我应该向第四章写的孝的行为一样去遵从我的老师的要求。因为我是一名学生,同时是一名班干部,作为一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要认真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并配合老师工作。

  五、《士章第五》:

  本章主要讲了要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我应该做到向文中所说尽职尽责尽义务。

  六、《庶人章第六》:

  这一章,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我应该一直如此行孝,谨言慎行、俭以养德。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我的感受:这是庶人之孝,也就是我现在需要做的孝道,不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讲的是古代农民要做的。所以我应该首先保持《弟子规》中的“谨”,说话处事要稳重;其次要节省,现在我还不能赚钱,所以就要珍惜父母的辛苦所得,不去奢侈使用,以俭养德。

  七、《三才章第七》:

  这一章,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什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我应该时时刻刻记住要行孝。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译文:孝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我的感受:孝,指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顺是指服从,不违背。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孝是我们最伟大的行为、作风、品行。

  八、《孝治章第八》:

  这一章,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八章。我以后成为一个领导者时,要以身体力行,通过孝道来感化更多的人。

  九、《圣治章第九》:

  这一章,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件是孝顺,一件是行善。作为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孝摆在第一位的,我以后要更注重孝,更恭敬的孝顺父母、长辈。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译文: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我的感受:孝道是我们至高无上的德行。我应该去保持住这种德行,也愿更多的人能明白此理,一起尽孝道。

  十、《纪孝行章第十》:这一章,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我应该严格按这章的要求来孝顺家人。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译文:就是指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我的感受:这是文章所提的“五项当行”,是我们孝顺父母的具体行为。我应该在每一次侍奉父母的时候都依照这“五项当行”为标准,并尽量做的更好。

  2、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译文:侍奉父母双亲,在社会中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我的感受:这是文章所提的“三项不当行”,我应该以这个“三不当行”为警戒,不给父母带来烦恼。

  十一、《五刑章第十一》:

  这一章,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而接着讲的,今有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孔子就跟着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我应该孝顺父母,不然不仅自己心里过不去,还会滋生许多恶业。

  十二、《广要道章第十二》:

  这一章,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我应该像文中一样学会做事情时懂得方法。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我的感受: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教育、劝说别人的种种方法。我以后做领导者时也要运用这句话,学会用更简单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

  十三、《广至德章第十三》:

  本章主要讲了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了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可以致敬,所以本章在《广要道章第十二》的后面,为第十三章。父母、师长、家人、国家是我们的福田,福田的意思就是像田地一样会生出福报,比如,我们的福寿安康都是从福田中生出来的。行孝就等于是在福田中存入福德资粮。我要广行孝道,积累福报。

  十四、《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已经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我应该首先在家要做好孝悌,同时在外面也要以此行为为社会更好的服务。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译文:一个君子,侍奉父母亲时能够尽孝,所以也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

  我的感受:首先我自己要成为一个孝子,让父母真正安心放心,有了这份心就会很好地理解他人,然后再用这份心去为国家尽忠。

  十五、《谏诤章第十五》:

  这一章,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我应该在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及时告知父母。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谏诤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诤臣五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谏诤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谏诤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谏诤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诤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诤。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我的感受:看来直言谏诤是很有用的,不过直言谏诤并不等于要声色俱厉,《弟子规》说过要在对父母、长辈说话时“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我应该在看到父母、师长或朋友有错时,及时沟通,而不是一味顺从,不能让错误越变越大,同时要注意沟通方式。

  十六、《感应章第十六》:

  这一章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我应该尽心尽力的孝顺父母,这样也同时会有助于修行(指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十七、《事君章第十七》:

  这一章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我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为祖国做贡献做准备。

  十八、《丧亲章第十八》:

  这一章,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我应该如文中一样守丧三年对待我去世的亲人,还要多为他们祈福、超度,多去行善,把我平日所做的功德回向给我的亲人、历代宗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助它们早日离苦得乐。

  《孝经》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宗明义章第一》到《庶人章第六》为第一部分,共六章,对孝加以概括性论述,并分别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孝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阐述。这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内容重要。

  自《三才章第七》至《五刑章第十一》为第二部分,共五章,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纪孝行章章第十》则专论孝子应做之事,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孝的解说。

  自《广要道章第十二》至《广扬名章第十四》为第三部分,共三章,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要道”、“至德”、“扬名”的引申和发挥。

  自《谏争章第十五》至《丧亲章第十八》为第四部分,共四章。这部分各章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而是分别以不同题目,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其中,《丧亲章》可视为全篇的总结。

  我觉得这部经典可以理解为主要讲的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孝、对国家的孝、和对社会的孝。

  对父母的孝:我认为孝顺父母时首先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样我们就能养成良好的顺从父母的习惯;接着,我应该多帮父母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想办法让父母开心。最后,我要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不让自己受伤,不让父母担心。这样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也算是做了一个小回报。为什么说是“小回报”呢?因为古人说过:“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我们除了上述几点还是要多去报答我们的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师长的孝:我认为孝顺师长时首先要做到尊敬师长,如见面要敬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并谨记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仔细聆听、学习,不要辜负师长对我们的一片苦心,还浪费了时间。接下来就要报答师长,作为学生,拿出最好的成绩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是对师长最好的报答。

  对国家的孝:没有祖国,安有家庭?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中国,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明礼仪之邦、安定团结……我爱我的祖国。所以,我们也是要孝顺我们的祖国母亲,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现在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做起,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功,多学习祖国的文化,心里一切想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并遵守法律规则。在长大以后,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

  对社会的孝:对社会,我们也是要尽孝的,在这里,孝就是指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正道,以德为先;为众生无我利他的奉献。愿世界和平,众生早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要信解行证《孝经》,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帮助大家一起来学习和进步!在今年下半年,也是我在小学生涯最后的半年了,我计划给我班里同窗六年的同学用PPT的形式公开逐步讲解《弟子规》、《孝经》和《十善业道经》,帮助班里的同学一起学习经典,同时争取做到在学校公开讲解这三部经典,帮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这几部经典,逐步相信因果法则并信受奉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是伟大的,让我们多去报答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吧!感恩《孝经》。

《孝经》读后感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6

  前几天,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孝经》第一章,从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顺”有关系。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我猜的没错,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孝”来写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闲聊,孔子说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贵的品质和孝顺的品德。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孝顺父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去损伤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顺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习,要报效祖国,扬名于后世。

  学习过之后,我知道了古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是要孝顺父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增光!

《孝经》读后感7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此刻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疏。全书共分18章。下面是一篇孝经读后感: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就应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个性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就应怎样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到达极点就能够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就应怎样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8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书法教材》,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书。老师让我们看《孝经》,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听了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意思。

  孔子有一个学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不能目无尊长走在老人前面,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就是孝的开始。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和知识,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养,让我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9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10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方面的很多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当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够不必理会句话,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能够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日,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终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经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并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著社会职责,孔孟儒学提倡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能够以肯定的。对于今日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可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当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贴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11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方面的很多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当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够不必理会句话,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能够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日,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终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经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并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著社会职责,孔孟儒学提倡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能够以肯定的。对于今日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12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13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仅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此刻,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终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当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明白要说声“多谢”;不细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应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习、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多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提高、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职责和根基。”,我们更应当牢牢的铭记

《孝经》读后感14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读后感15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该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给予我们一切,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总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百事孝为先,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尽心尽力的供养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能去爱他人、爱国家呢?

  现在我们中间的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些00后,经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己要向父母要点什么,想要怎么样玩耍,自己喜欢怎么样就要怎么样。与父母一起时,自己一定要选最好的,要玩自己最喜欢的;吃东西时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吃的。有时,父母指出我们的错误希望我们改正时,我们不仅不愿意承认,反而还会发脾气;有时甚至还会在对父母、长辈说话时很不礼貌。

  所有这些表现,和《孝经》中的要求相对照,关键是“孝顺”二字没有做好,我们距离《孝经》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读了《孝经》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吧!

【《孝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孝经读后感07-05

[经典]孝经读后感06-24

孝经读后感06-26

《孝经》读后感07-27

《孝经》读后感[精选]07-22

孝经读后感(经典)06-24

孝经的读后感10-24

【精选】孝经读后感01-07

《孝经》读后感(精)08-22

《孝经》读后感[精品]12-1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