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2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高中诗经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两首高中教案11-13
(精选)高中诗经两首教案01-02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1-05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优)11-21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必备)01-26
【荐】高中诗经两首教案01-10
《诗经》教案06-13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共6篇】01-07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9篇[推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