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静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4-17 08:31:33 秀雯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女》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词作者:

  佚名(周代)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翻译: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赏析: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静:娴雅贞静。

  姝: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城:城墙。隅:城墙上的角楼。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蹰:徘徊不定。

  娈:面目姣好。

  贻:赠。

  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盛明貌。

  说怿:喜悦。

  女:同“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初生的白茅草。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确实。

  异:特殊。

  匪:同“非”。

  贻:赠与。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静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⒈静女:文雅的姑娘。静:娴静。

  ⒉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⒊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⒋俟(sì):等待,等候。

  ⒌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⒍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⒎见(xiàn):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⒏踟蹰(chí chú):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⒐娈(luán):面目姣好。

  ⒑贻(yí):赠送。

  ⒒彤(tóng)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⒓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⒔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⒕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⒖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⒗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⒘洵(xún):通“恂”,的确,确实。

  ⒙异:与众不同。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⒚美人: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翻译: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第一章写“我”赴约前往,却不见静女,“我”搔首踟蹰。

  第二章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章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赏析: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原文

  静女

  佚名 〔先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鉴赏:

  《静女》描写的是男子的等待。阳光四溢,万物生长;植物茂盛,花朵绽放;鸟雀歌唱,盘旋飞翔。就是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之中,男子徘徊徜徉,却没有心思来观赏倾听,眼下四处张望,之前他急急如星火来到与心上人定下的约会地方,生怕自己迟到。心爱的姑娘在哪儿?怎么看不见?而始终迟迟不见的静女,给了人以想象的空间,她应该是心地善良而单纯的,还应该是聪明伶俐的。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汝之美,美人之贻。”并不是因为白茅草离奇,它只是一根嫩嫩的草,令男子如此珍爱的原因在于它是姑娘亲手采摘,送给自己的物品。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感情。

  元代有一首《寄生草·相思》的曲子也表达了女孩子对迟到的男子的埋怨:“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他。对神前剪下青丝发,背爷娘暗约在湖山下,冷清清湿透凌波袜,恰相逢和我意儿差,不刺,你不来时还我香罗帕!”意思就是说本想告诉你几句我的真心话,我还对着神像剪下头发,以表明心意,背着爹娘来湖边和你约会,谁知道让我等你等得鞋袜都湿透了,还没有见人来,快点把我送你的香罗帕还给我吧!这与《静女》中的某些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静女》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静女原文及翻译11-23

诗经《静女》原文翻译01-21

诗经静女赏析及翻译11-23

(精华)诗经静女原文及翻译01-21

(精品)诗经静女赏析及翻译01-21

《女曰鸡鸣》原文翻译及赏析05-22

诗经静女赏析11-23

(精品)诗经静女赏析02-22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04-2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