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别》阅读答案

《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30 10:01:5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合集)《别》阅读答案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别》阅读答案15篇

《别》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此诗表现诗人誓死不屈的报国决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B、首联叙事,“三年”与“又”联用,暗示诗人离乡之久,永别之憾。

  C、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土摇旗呐喊的'决心。

  D、全诗悲壮动人,塑造了一位充满热血、忠肝义胆、英勇奋斗的英雄形象。

  5、“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3分)

  答案:

  (一)(6分)

  4、(3分)C

  5、(3分,每点1分)

  见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别》阅读答案2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怀惜共传。

  注: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韩愈的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其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从上次别后,已历数年,由于山川阻隔,两人不能相见,内心充满了相思之情。

  B、“乍见”“翻疑梦”,写出了重逢的意外以及相遇时的惊喜,让诗人感觉重逢好似在梦中。

  C、“相悲各问年”道出朋友离别之后的悲苦,如今两人相见,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D、“恨”字道尽明朝羁愁别恨,“惜”字描绘殷殷劝酒之状,表达了彼此依依不舍的感情。

  16、请简要赏析诗的颈联。(6分)

  答

  15、C(“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错误,互相问的.是年龄。)

  16、诗人用“孤灯、寒雨、浮烟、湿竹”四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2分)而“寒”字和“暗”字,突出了夜雨的寒冷和浮烟的暗淡。(2分)借此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也以此景表达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2分)

《别》阅读答案3

  ①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不信人,只信网,无论查证什么资料,都以百度为准。有一次,两个小伙子争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相持不下,当场点开网络,直接输入县委书记和县长谁更大寻求结果。

  ②离开了网络,一个人会变得什么都不知道?如果网络发展的结果竟然是让我们的头脑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再储存不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能储存不能思考,那是不是有点可怕?

  ③手机也是今天人们高度依赖的工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让人越来越方便。来电去电,不仅直接显示姓名,还显示地域。如果离开手机,同样是这些号码,你会对它们感到完全陌生,你根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经常拨打的那些数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全靠这部小机子了。越来越多的人,随时手不离机、机不离手,即使是洗澡、睡觉、上卫生间,也要让它和自己紧密相依。如果哪天失去了手机,那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变得只习惯和手机上有名字的人打交道。去一个地方找人,对方已经说了哪条路哪个号,到了这个地段,仍然要频频用手机询问对方怎么走,却忽略了来来往往的众多路人。

  ④还有一个重要依赖工具是汽车。因为有了车,人们不再喜欢走路,百十米远的路程,也想着开车去,尽管光是停车的.时间就足够你悠然漫步抵达。如果没有私人汽车,那就不妨依赖公共汽车。一站路、两站路,走起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可你愿意走吗?我年轻时种地砍柴没少走路(还要挑上百十斤呢),现在也因为没有别的锻炼机会,仍然喜欢走路。但如果集体出行,只好随大流,跟着挤上车。再过些年,当年一口气行走几十里的光辉事迹,只怕连我自己都要怀疑那是梦境了。

  ⑤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过度依赖工具,使我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原始本领具体指哪些。(3分)

  答:

  3.第④段中写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第⑤段人尖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答案:

  1.(2分)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或摆脱工具的控制,掌握本领或我们应保持原始本领或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意思对即可)(若答过度依赖工具,使人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得1分;若答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 的阴影,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的本领得1分)

  2.(3分)(头脑)存储,思考的能力;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答向路人问路的能力亦可);走路的能力。(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3.(2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分,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具体论述了人们过度依赖汽车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后果很严重,表达作者对过度依赖汽车这一现象的否定(或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汽车)(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3分)这里用反语(1分,幽默、诙谐风趣等亦可)强调人们过度依赖工具的危害之大(1分)表达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忧虑感(或否定)(1分,或提醒人们要保持原始本领)。(意思对即可)

《别》阅读答案4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苍茫而又凄凉的画面。(2分)②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使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也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2分)

  2、①对比(或反衬)。十年前的一别和今日的相逢对比,以十年之遥既反衬又别之难,又突出道别之匆匆,从而引发人事沧桑之感。

  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夕阳、千万峰等景物的描绘,暗示前路漫漫。

  阅读练习二: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 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赏析: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玉台体(权德舆)

《别》阅读答案5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见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6)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 ) 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答:

  2.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3.揣摩第(9)段加横线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答:

  4.第(16)段的划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5.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6.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1.在女儿心中,雪花石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

  2.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做铺垫。

  3.①变抽象为具体(答“生动形象”也可)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乡的呵护,对女儿的爱;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意合即可)

  4.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意合即可)

  5.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

  6.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您!”

《别》阅读答案6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英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显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17、《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4分)

  答:

  16、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选C。

  17、“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别》阅读答案7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注]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中台:中书省。掖桓: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15.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6 分)

  阅读答案:

  14.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故选C。)

  15.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先确定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该句是一句写景句,“黄莺急啭”“ 斑马长嘶”是动态,“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急啭”“长嘶”都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落日催”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别》阅读答案8

  别一种叙述(节选)

  宋雨薇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自身。

  这一年的夏天,我的心情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

  这些年自己拼命地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的沉重。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辈的村庄彻底割裂、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

  把时间拔回到二〇一六年秋天。十月三十日,呼啸的东北风刮了一夜。清展醒来,推开房门,一股逼人的寒气瞬间袭来。屋外正飘着渐渐沥沥的细雨,早已不再年轻的父母已全副武装收拾妥当,套上了牛车,正准备向田地出发。我缩着扁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你吃完早饭留在家里看家。他们必须去田里,及时把脱了玉米衣的玉米抢收回来。

  看着一前一后赶着牛车攀爬在山路上的父母,我没有去动热在锅里的早饭,而是回到屋内,迅速穿上厚一点儿的棉衣裤,又找出雨靴穿上。我寻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塑料布,将两端打了个活扣系在脖子上,沿着牛车的痕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五里外的田野走去。

  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牛车停在玉米地的坡顶,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耕牛正埋着头,撕扯着面前的一堆玉来秸,①仿佛在用力咀啃一段苦涩的旧时光。

  这里的田地多以山坡地为主,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了我们家秋收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每一年的秋收,我们全家人都要用尽全部力气,一点一点地用麻袋将玉米背到坡顶,再用牛车运回。远远地,我看见父亲在拾满了一麻袋玉米后,想站起身。②他低着头看了麻袋一会儿,似乎是在掂量自己的力气能否与它的重量对抗。

  父亲向较低的地势走下一步,蹲下身,试图用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一麻袋玉米。可是,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重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他带倒在泥泞的地上……

  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父亲跌倒的方向跑去,很多原本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悲伤,在那一瞬间一股脑儿地挤到了我的喉咙里,它们把我的'声音彻底淹没了。我所有的情绪都深陷于自责中,我难过于自己的无能和无用,难过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将亲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工作十余年,我在别人羡慕的光鲜里过着生活。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那么苍白无力。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被冷漠地轻视。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儿,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我常常想,或许能够通过文字改变命运。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这样暗暗地为此努力着。很多时候,我会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体,向别人做一个充分的自我介绍。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会忘掉所有的世俗意识,以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真诚接纳我,并且欣赏我。可是在另一种声音的笼军下,我又能是谁?我经常会在一句“你爸爸是谁”的询问里困惑。工作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询问背后的世故,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没有故事和城府的人,又哪里会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呢?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

  当我跑到父亲身边的时候,他已慢慢坐起身,湿漉漉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看见我,他微微一愣,非常直接地将他刚才经历的痛苦,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进行了转换,僮硬地挤出了一个笑脸。③那个笑,像是把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比哭泣还让人难受。

  坡高路滑,我和父亲躬着腰,背着麻袋一次次向坡上翠爬的身影,渐渐地拉大了山坡的弧度。雨越下越大。疲劳之至,父亲想坐下来抽支旱烟解解乏。他摸出口袋里的旱烟和剪裁好的烟纸,打开烟袋,却发现烟叶早已在雨水的关照下面目全非了。父亲又摸了摸全身上下的衣服,已没有一寸是干爽的。他叹口气,故作轻松地朝我笑笑,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快点儿干,干完了就可以回家了。”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铁青的脸色下,冻到发紫的嘴唇在寒凉的雨水中打着战。

  从我懂事起,父辈就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与贫穷抗争。在我的记忆里,村庄留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贫穷与自卑,因为这些,才有了我后来挣命般的苦读与逃离。多少次,我只身携带着文字,从现实中出逃,又被生活一次次无情地遣返。④这个村庄,竟让我无力爱恨相抵………

  一周后,我家的秋收运动接近尾声,我的假期也结束了。在一个东方泛着鱼肚白的清晨,我走过曲曲折折的十五里山路,搭上了一天只有一趟的回城客车。而我的父母,在剩下的时间里,在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疼痛和重感冒的围困里,继续他们的劳作。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了作者负责脱贫攻坚的感受,将所写内容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触发读者对乡村变迁的更多思索。

  B.文章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作者的感受,有利于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突显城乡的差异。

  C.父亲抽烟这一细节描写,既能表现辛苦劳动给父亲带来的疲惫,又能体现父亲在女儿面前掩饰尴尬的心理状态。

  D.文章末尾将离乡回城与父母继续辛苦劳作对举,既表现作者对父母的牵挂,又隐含着无力将亲人从困苦中拯救出来的自责。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牛仿佛“咀嚼”“苦涩的旧时光”,也正是“我”面对父母依旧辛苦劳作时苦涩的心理感受。

  B.句子②中的“低头看”、似乎是在“掂量”,写出了父亲的犹豫,表现父亲已经年老,劳动已经力不从心。

  C.句子③中“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表现父亲笑得不自然,反映他在女儿面前极力掩饰年老体衰的心理。

  D.句子④中的“爱“指对亲人、对家乡的爱,”恨“指乡村贫困给她带来的心痛,“恨”的存在,冲淡了“爱”。

  8.“工作十余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人生体验。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背离·回归·痛苦;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真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6.B(“对比来写”无依据,“突出城乡差异”错,应为突出作者逃离与回归的挣扎)

  7.D(“‘恨’的存在,冲淡了‘爱’”分析不当,文中“无法相抵”,指二者无法中和,无法释怀)

  8.①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茫然;②努力改变被冷漠地轻视现状的艰难;③工作之初对社会世故的无意识;④对无力拯救亲人摆脱生活困顿与困扰的痛心。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甲组示例:

  ①“我”背离村庄,来到城市,努力摆脱乡村穷困的生活和记忆里生活的沉重。

  ②“我”一直没有忘记乡村,每年回乡收秋,并投入到乡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③“我”走出乡村,但不能帮助亲人摆脱困境,内心充满痛苦与伤感。

  乙组示例:

  ①文章所有的叙述来自村庄自身,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叙述。

  ②文章反映了脱贫攻坚前乡村真实的情况。

  ③作者对乡村既想逃离又有着深挚的爱,表现情感的真实性。

  ④细节真实,如父亲没有扛起麻袋,却被麻袋带倒等细节。

  (每点2分,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别》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别惹乌鸦

  陈庚

  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地藏起来。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提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 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时代》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倭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掌握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然而。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牙齿和瓜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北美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且在285天之后仍然记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乌鸦的智商令人叹为观止。在英国,一只秃鼻鸦用冒烟的雪茄屁股把藏在它们翅膀下的虫子给熏了出来。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几千年后,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事先没有做任何训练,一只秃鼻鸦气定神闲地挑了一块石头扔到瓶子里,大小重量都恰到好处。我们不得不说它们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在日本,乌鸦们发明了一种绝妙的吃果仁的办法:把坚果丢到车道上后飞到一边等汽车开过,等红灯亮时,它们再飞到马路中央安全地衔走那些被车碾碎了的果仁。

  或许这并不奇怪,20xx年克莱顿比较了乌鸦与黑猩猩的大脑,并得出结论:两者大脑与身体比例相当,智力上足以比肩。

  可见,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属于人类的智力或情感特征,动物也有。人类能理解黑猩猩的智力,毕竟我们有大部分的基因是一样的,一样拥有前额叶皮层(这一区域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只不过小一点。即使海豚、大象、狗、老鼠这些哺乳类动物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时,人们也不至于太惊讶,毕竟他们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但鸟类的大脑却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状结构,没有人类那种层层叠叠的大脑皮质,却有这样高的智力,其中深藏奥秘。2.8亿年前,鸟类与猿类的进化就已经分道

  扬镳,两者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却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高级认知能力。比如使用工具、思维的能力等。这推翻了传统的智力进化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今天人类统治地球也许只是一次进化的偶然,我们可以作另一种假想: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乌鸦统治的星球里,而人类只是鸟类主人的聪明玩偶。

  (1)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作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会制造工具,长期记忆能力强,具有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高智商。

  (2)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大部分相同的基因,海豚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因此,传统的智力进化论认为:大脑皮层。同的丛装结构,却进化出高级认知能力。由此推翻了传统智力进化论,进而推导出,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3)示例一:举例子,举出马鸦偷藏食物、被捕捉做实验对实验人员的报复的事例,既具体生动,饶有趣味,又能有力地突出乌鸦社会性动物的特征。

  示例二:作比较,将乌鸦与猩猩在制造工具、记忆力、智商等方面作比较,一方面突出了乌鸦等鸟类所具有的高级认知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为进化理论的创新提供前提。

  (4)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①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大量反复地实验;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③需要具有挣脱传统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别》阅读答案10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③南徐:州名。即今江苏镇江市。

  1、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 ”句意。(2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

  参考答案

  1、(2分)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5分)上片实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虚写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虚实结合,抒写诗人心中既为朋友离去的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感情的。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把双方离别之恨和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赏析

  《蝶恋花·别范南伯》是南人杨炎正的作品,这首词描绘春景,抒写离情。上片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全词抒写离愁别绪,细腻委婉,工巧别致。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

《别》阅读答案11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即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诗人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15、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4、 C

  15、 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漂泊的诗人和战马的出塞。前者是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北方边境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着栏杆流泪的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实景。

  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岳阳楼,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至诚之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 “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以及比较鉴赏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实一虚。“长江上”,是诗人自身实景,点出了漂泊之苦。“萧萧出塞吟”是虚写,诗人想象自己骑着战马出塞打仗。一虚一实,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杜甫“戎马关山北”是虚写边关的战事,“凭轩涕泗流”是实写眼前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

  情感上,结合注释,诗歌指向安史之乱,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诗人满是漂泊的伤感。自然可以得出虽然在漂泊,但是心系国家。“萧萧出塞吟”,暗用蔡文姬的典故,蔡文姬去国怀乡,因战乱而漂泊,作者也是如此,不免自伤身世际遇。同时作者内心装着整个天下,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希望为国分忧,说明诗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杜诗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综合起来,从表现手法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在边关。从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国家。

《别》阅读答案12

  卢祖皋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①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①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

  (1)起句“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有何妙处?试作赏析。(4分)

  (2)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4.(1)①“嫩寒催客棹”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做客之舟,突出了风日之美;②“嫩”字修饰“寒”将触觉的“寒”通过视觉表现,运用通感的手法给瑟瑟清寒赋予一种令人喜爱的色彩。

  (2)全词表达了词人倦于官场、向往山林、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心期”,即指投合素心的愉悦之情。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份,好像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卢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一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歇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茫茫尘海,龌龊官场无法使这颗心得到宁静,于是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这是以鸿鸟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吴江鹭忆”,指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成了奇笔。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瘦”字又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怀。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什么时候再相聚会呢?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韵味。

《别》阅读答案13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苏子由《龙川别志》:庆历中,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姚仲约度不能御,论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富郑公议欲诛仲约,范文正公欲宥之,争于上前,仁宗从之。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终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安,范公出按陕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予考《资治通鉴》,唐武宗赐刘宏逸薛季棱死,又遣使就潭州诛扬嗣复及李珏,杜悰奔马见李德裕曰:天子少年,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德裕因与崔珙崔郸陈夷行三上奏,乃释之。乃知范公所言者,杨嗣复等公案耳。世有肆行胸臆者,多以纸上语为不足用,以今观之,是否盖可见矣。 (选白吴开《优古堂诗话》)

  2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仁宗从之的之指代范仲淹的建议。

  B.方今患法不举意为当今正忧患法律不能得到施行。

  C.富公出按河北中的出是指出京为官。

  D.及国门,不许入的意思是到了国境,守军不许他进入。

  23.富郑公议欲诛仲约,而范文正公欲宥之,范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话)(3分)

  24.手滑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文中的手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本文由事及理,多用对比。除了对姚仲约的处置上富郑公议欲诛和范文正公欲宥的对比之外,请再写出一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本文的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22.D(2分) 23.(1)不轻易杀臣是祖传盛德,不随意破坏;(2)提议杀臣未必能得到皇上的`认同;(3)诱导皇上杀臣,导致手滑,后患无穷(皇上开了杀戒,群臣难以自保)。(3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3分)

  24.皇帝养成轻易诛杀臣子的恶习(3分) 25.(1)富郑公对范仲淹态度上的对比:前不以为然和后范六丈圣人也; (2) 史书的告诫警示和现实中人们肆行胸臆的对比。(2分,写出1组即可) 26.警示当权者要重视典籍,以史为鉴,不可主观狂妄,随心所欲。(3分)

《别》阅读答案14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1)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 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 ③与堂弟离别

  (2)①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②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3)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

  8.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答:

  9.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8. 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9.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⑴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中的颈联。(3分)

  答:

  ⑵此诗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情感。(3分)

  答:

  参考答案:

  【作品赏析】

  【《别舍弟宗一》重点字词解析】

  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②越江:这里指柳江。③去国:离开京城长安,到柳州相距六千里。④万死:死的可能性大,投荒:投向荒蛮之地。十二年:自永贞元年至元和十一年(805-816)。⑤桂岭:这里指柳州附近的山岭。⑥荆门:当时为县名,在湖北。郢:在今湖北江陵。

  【《别舍弟宗一》诗歌鉴赏赏析】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昧。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近。(《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一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别》阅读答案15

  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摘自《今日文摘》20xx年1月)

  18.作者在本文中反对,主张。(2分)

  【答案:反对取巧和走捷径,主张勤奋、毅力】

  19.本文写了三位成功人士的真实情况,作用是什么?列举两项调查研究的作用又是什么?(2分)

  【答案示例: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的成功不能复制】

  20.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答案:略】

【《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别》阅读答案05-30

别阅读附答案06-21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06-20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穷人》阅读答案11-25

《菜花》阅读答案06-17

《整容》阅读答案10-1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