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别》阅读答案

《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30 11:42:0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精品)《别》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别》阅读答案

《别》阅读答案1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注]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中台:中书省。掖桓: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15.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6 分)

  阅读答案:

  14.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故选C。)

  15.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先确定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该句是一句写景句,“黄莺急啭”“ 斑马长嘶”是动态,“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急啭”“长嘶”都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落日催”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别》阅读答案2

  赴举别所知

  李山甫

  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

  【注】①东汉名士称衡曾作《鹦鹉赋》,因恃才傲物被太守黄祖所杀。②传说南朝梁徐陵四岁即聪颖异常,被高僧宝志赞为"麒麟儿"。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腰剑囊书"的具体形象,突出诗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壮心"。

  B.颔联中"一双手""三两枝",在朴实无华的数词当中蕴涵着深意。

  C.颈联中黄祖杀才子祢衡和志公赞幼年徐陵的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

  D.尾联用鲍叔牙之典,呼应诗题,点明此诗是诗人应举前告别友人之作。

  16.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A

  16.①应考举子之多与录取名额之少对比鲜明,表达了对能否考中的担忧;②用志公偏赏徐陵之典,表达了对获得赏识的渴望;③用鲍叔牙之典暗含友人对“我”的理解与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思念。(共6分。每点2分)

《别》阅读答案3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

  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

  19、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4分)

  20、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3)

  2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别踩疼了雪阅读答案

  22、选文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9、4分 在女儿的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她想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20、4分 (1)第一个“踩疼”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第二个“踩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1分)

  3分(2)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等,紧扣“黑夜”理解,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紧扣“雪白”,1分),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紧扣“亚”理解,1分)

  21、4分 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2分),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

  22、5分 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你!(能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2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

《别》阅读答案4

  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 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 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 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 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 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 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 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 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 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

  B. 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 敬亭猿“则叫声凄婉, 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 筑室在人境, 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 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 别离有相思, 瑶瑟与金樽”, 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16.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 仕”与 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 B

  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 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

《别》阅读答案5

  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的鸟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地藏起来。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捉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

  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时代》

  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倭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拥有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然而。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啮和爪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北美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且在285天之后仍然记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

  乌鸦的智商令人叹为观止。在英国,一只秃鼻鸦用冒烟的雪茄屁股把藏在它们翅膀下的虫子给熏了出来。里的故事,几千年后,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事先没有做任何训练,一只秃鼻鸦气定神闲的挑了一块石头扔掉瓶子里,大小重量都恰到好处。我们不得不说它们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在日本,乌鸦们发明了一种绝妙的吃果仁的办法:把坚果丢到车道上后飞到一边等汽车开过,等红灯亮时,他们在飞到马路中央安全的衔走那些被车碾碎了的果仁。

  或许这并不奇怪,20xx年克莱顿纤细比较了乌鸦与黑猩猩的大脑,并得出结论:两者大脑与身体比例相当,智力上足以比肩。

  可见,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只属于人类的智力或情感特征,动物也有。

  人类能理解黑猩猩的智力,毕竟我们有大部分的基因是一样的,一样拥有前额叶皮层(这一区域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只不过小一点。即使海豚、大象、沟、老鼠这些不哺乳类动物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时,人们也不至于太惊讶,毕竟他们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但鸟类的大脑却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状结构,没有人类那种层层叠叠的'大脑皮质,却有这样高的智力,其中深藏奥秘。2.8亿年前,鸟类与猿类的进化就已经分道扬镳,两者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却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高级认知能力。比如使用工具、想想他者思维的能力等。这推翻了传统的智力进化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今天人类统治地球也许只是一次进化的偶然,我们可以做另一种假想: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乌鸦统治的星球里,而人类知识鸟类主人的聪明玩偶。

  16.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4分)

  17.“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作简要叙述。(4分)

  18.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9.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

  【答案】

  16.答案:会制造工具,长期记忆能力强,具有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高智商。

  评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大部分相同的基因,海豚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因此,传统的智力进化论认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但是鸟类的大脑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装结构,却进化出高级认知能力。由此……论的创新提供前提。

  评分: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举例1分,作用2分。共3分。

  19.答案: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①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大量反复地实验,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③需要具有挣脱传统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别》阅读答案6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名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别》阅读答案7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3)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4)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5)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6分)

  (6)、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5分)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3分)

  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6分)

  阅读答案

  (1)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2)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意对即可)

  (3)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4)“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5)(1)朴素自然 (2)凝练生动

  (6)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青山”生机勃勃,与诗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7)相逢的惊喜、对人事消磨的感慨、明日又将离别的伤感。

  (8)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2分)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诗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2分)

  9.①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后会难期的惆怅。

  ②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③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答出“难舍”之意,给2分,答出“惆怅”之意,给2分。结合诗文分析2分)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赏析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别》阅读答案8

  《别州民》①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②,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③,与汝救凶年。

  【注】①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②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

  1、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 )

  A. 沉郁顿挫

  B. 含蓄隽永

  C. 平实质朴

  D. 清新俊逸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

  B. 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

  C. 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

  D. 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

  3、赏析本诗中官员的形象。

  1、C。

  2、D。

  3、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

《别》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此诗表现诗人誓死不屈的报国决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B、首联叙事,“三年”与“又”联用,暗示诗人离乡之久,永别之憾。

  C、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土摇旗呐喊的决心。

  D、全诗悲壮动人,塑造了一位充满热血、忠肝义胆、英勇奋斗的英雄形象。

  5、“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3分)

  答案:

  (一)(6分)

  4、(3分)C

  5、(3分,每点1分)

  见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别》阅读答案10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⑵.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答案】

  (1)依恋(不舍、挽留)

  (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别》阅读答案11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

  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与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凉”字,请简析其妙处。

  16、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答

  14、C

  15、“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即,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应,该字将情景融合到一起了,所以“凉”是诗的诗眼。

  16、这两句诗运用虚写的.手法,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忆’字引发往事联想”错误,“忆”指想象,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所以不是“联想”。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凉”字指江风把细雨吹进小舟,顿让人感觉丝丝寒凉。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此句因“凉”字寓情于景,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营造了全诗凄凉氛围,切合离别的感伤之情。所以“凉”是诗的诗眼。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指本诗后半部分的虚写的艺术效果,这是本题的答题方向。

  三四句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别》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8~9题。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8、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5分)

  9、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8.(8 分)(5分)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9. (6分)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别》阅读答案13

  别一种叙述(节选)

  宋雨薇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自身。

  这一年的夏天,我的心情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

  这些年自己拼命地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的沉重。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辈的村庄彻底割裂、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

  把时间拔回到二〇一六年秋天。十月三十日,呼啸的东北风刮了一夜。清展醒来,推开房门,一股逼人的寒气瞬间袭来。屋外正飘着渐渐沥沥的细雨,早已不再年轻的父母已全副武装收拾妥当,套上了牛车,正准备向田地出发。我缩着扁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你吃完早饭留在家里看家。他们必须去田里,及时把脱了玉米衣的玉米抢收回来。

  看着一前一后赶着牛车攀爬在山路上的父母,我没有去动热在锅里的早饭,而是回到屋内,迅速穿上厚一点儿的棉衣裤,又找出雨靴穿上。我寻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塑料布,将两端打了个活扣系在脖子上,沿着牛车的痕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五里外的田野走去。

  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牛车停在玉米地的坡顶,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耕牛正埋着头,撕扯着面前的一堆玉来秸,①仿佛在用力咀啃一段苦涩的旧时光。

  这里的田地多以山坡地为主,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了我们家秋收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每一年的秋收,我们全家人都要用尽全部力气,一点一点地用麻袋将玉米背到坡顶,再用牛车运回。远远地,我看见父亲在拾满了一麻袋玉米后,想站起身。②他低着头看了麻袋一会儿,似乎是在掂量自己的力气能否与它的重量对抗。

  父亲向较低的地势走下一步,蹲下身,试图用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一麻袋玉米。可是,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重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他带倒在泥泞的地上……

  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父亲跌倒的方向跑去,很多原本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悲伤,在那一瞬间一股脑儿地挤到了我的喉咙里,它们把我的声音彻底淹没了。我所有的情绪都深陷于自责中,我难过于自己的无能和无用,难过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将亲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工作十余年,我在别人羡慕的光鲜里过着生活。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那么苍白无力。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被冷漠地轻视。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儿,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我常常想,或许能够通过文字改变命运。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这样暗暗地为此努力着。很多时候,我会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体,向别人做一个充分的自我介绍。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会忘掉所有的世俗意识,以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真诚接纳我,并且欣赏我。可是在另一种声音的笼军下,我又能是谁?我经常会在一句“你爸爸是谁”的询问里困惑。工作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询问背后的世故,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没有故事和城府的人,又哪里会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呢?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

  当我跑到父亲身边的时候,他已慢慢坐起身,湿漉漉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看见我,他微微一愣,非常直接地将他刚才经历的痛苦,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进行了转换,僮硬地挤出了一个笑脸。③那个笑,像是把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比哭泣还让人难受。

  坡高路滑,我和父亲躬着腰,背着麻袋一次次向坡上翠爬的身影,渐渐地拉大了山坡的弧度。雨越下越大。疲劳之至,父亲想坐下来抽支旱烟解解乏。他摸出口袋里的旱烟和剪裁好的烟纸,打开烟袋,却发现烟叶早已在雨水的关照下面目全非了。父亲又摸了摸全身上下的衣服,已没有一寸是干爽的。他叹口气,故作轻松地朝我笑笑,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快点儿干,干完了就可以回家了。”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铁青的脸色下,冻到发紫的嘴唇在寒凉的雨水中打着战。

  从我懂事起,父辈就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与贫穷抗争。在我的.记忆里,村庄留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贫穷与自卑,因为这些,才有了我后来挣命般的苦读与逃离。多少次,我只身携带着文字,从现实中出逃,又被生活一次次无情地遣返。④这个村庄,竟让我无力爱恨相抵………

  一周后,我家的秋收运动接近尾声,我的假期也结束了。在一个东方泛着鱼肚白的清晨,我走过曲曲折折的十五里山路,搭上了一天只有一趟的回城客车。而我的父母,在剩下的时间里,在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疼痛和重感冒的围困里,继续他们的劳作。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了作者负责脱贫攻坚的感受,将所写内容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触发读者对乡村变迁的更多思索。

  B.文章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作者的感受,有利于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突显城乡的差异。

  C.父亲抽烟这一细节描写,既能表现辛苦劳动给父亲带来的疲惫,又能体现父亲在女儿面前掩饰尴尬的心理状态。

  D.文章末尾将离乡回城与父母继续辛苦劳作对举,既表现作者对父母的牵挂,又隐含着无力将亲人从困苦中拯救出来的自责。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牛仿佛“咀嚼”“苦涩的旧时光”,也正是“我”面对父母依旧辛苦劳作时苦涩的心理感受。

  B.句子②中的“低头看”、似乎是在“掂量”,写出了父亲的犹豫,表现父亲已经年老,劳动已经力不从心。

  C.句子③中“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表现父亲笑得不自然,反映他在女儿面前极力掩饰年老体衰的心理。

  D.句子④中的“爱“指对亲人、对家乡的爱,”恨“指乡村贫困给她带来的心痛,“恨”的存在,冲淡了“爱”。

  8.“工作十余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人生体验。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背离·回归·痛苦;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真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6.B(“对比来写”无依据,“突出城乡差异”错,应为突出作者逃离与回归的挣扎)

  7.D(“‘恨’的存在,冲淡了‘爱’”分析不当,文中“无法相抵”,指二者无法中和,无法释怀)

  8.①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茫然;②努力改变被冷漠地轻视现状的艰难;③工作之初对社会世故的无意识;④对无力拯救亲人摆脱生活困顿与困扰的痛心。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甲组示例:

  ①“我”背离村庄,来到城市,努力摆脱乡村穷困的生活和记忆里生活的沉重。

  ②“我”一直没有忘记乡村,每年回乡收秋,并投入到乡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③“我”走出乡村,但不能帮助亲人摆脱困境,内心充满痛苦与伤感。

  乙组示例:

  ①文章所有的叙述来自村庄自身,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叙述。

  ②文章反映了脱贫攻坚前乡村真实的情况。

  ③作者对乡村既想逃离又有着深挚的爱,表现情感的真实性。

  ④细节真实,如父亲没有扛起麻袋,却被麻袋带倒等细节。

  (每点2分,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别》阅读答案14

  别葛使君王安石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4. c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别》阅读答案15

  别委屈了玫瑰

  邓皓

  书店的朋友打电话说,你要的《大家》到了。我搁下电话就去了。出得店来,猛然发现书店对面原来一家批发冰激凌的小店改成鲜花店了,里面的花鲜艳欲滴。绿里面的红,红里面的紫,紫里面再呈现出黄来,真的要让人灰灰的眼睛都亮起来。

  而这时让我心里有些怪怪的是,花店里居然没人。或许是小孩子们都没放学,又或者正是上班时分,所以花店寂然。让那么多花孤寂着,我有些不忍,于是,脚步几乎是不由自主地挪了过去——这时候我去当惟一的顾客,或许这店里所有的花都是为我而开呢!

  店主是一个20来岁的小姑娘。见我走来,“啪”地放下与人煲着的电话粥,笑意盈盈地走过来。

  “先生买花吧?刚刚进的呢。你看你看,哪里还找得到这么新鲜的花?”她用左手指指旁边的梯形花架,又侧身用右手点点身后的立式花架。

  她的热情让我有些不安了。我能买多少花呢?或许,我压根儿就没想到买花的。

  “多少钱一枝?”我说。

  “那要看什么花了,不同的花当然价就不同。先生,你要的是什么花?”

  我真没买过花呀。而且,我发现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花名与眼前红红绿绿的花也对不上号。

  但我是认得玫瑰的。我就说:“买玫瑰吧。”为了掩饰我不懂花,我准确地指着眼前的一篮子玫瑰,说:“可以挑的么?”

  小姑娘说:“当然可以的,3块钱一枝。”

  这么便宜?我有些吃惊。我以为与时尚有关的东西,都不便宜的。所以,除了买书,平时我真的极少去精品屋、鲜花店什么的。

  我掏出10元钱来。想了想这个数字与玫瑰的关系,说,就买3枝吧。心里却在嘀咕:如果她找零,我是不要的,这样我就比较绅士,也没屈了她对我的热情。

  “男孩买花一般都是送人的。我见过的男孩都这样的。但一般有买一枝的,因为一枝独秀,情有独钟;或者两枝,寓意好事成双,佳人成对;也有买4枝的,那就指四季平安,名扬四海了。但没见过买3枝,3枝算什么呢……”小姑娘娴熟而老道地为我介绍着。

  生意人在有生意忙着时,快乐和热情总是遮掩不住的。只是,我有些讨厌她在我面前说“男孩”二字。我知道我这与年龄不太相符的面相让她误解了,但我不想破坏这么好的气氛。我一边在口袋里寻找零钱,一边说:“我给自己买呢,也要规矩的么?999朵那是求婚的小伙儿买给恋人的,对吧?”

  女孩乐了,说:“你这人真逗。这样吧,也不用再给零钱了,10块钱就给你4枝吧!遇上人多,这样的花要卖5块钱一枝呢!情人节还卖过10块一枝的。”

  她的话我全信的。因为4枝鲜艳的玫瑰已经用一根礼品带束着握在我的手心了。

  我真的心花怒放,而且走出店门时,外面春天的阳光又很好。

  “别人买花都是送人的,而你,给自己买花,真没屈了这玫瑰。”我听得那女孩在我的背后说。

  这话很哲理呀!我不由得回头看了看那个小姑娘——她正双手撑在玻璃柜台上目送我呢,好一副无邪可爱的样子。而我那10块钱还漫不经心地躺在柜台上。

  这是个真正的卖花的女孩,她也没屈了这鲜花店。我这样想着,就觉得今天的快乐和收获已经是我的心不可盈纳的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我家里正好有一只花瓶——那是我去瓷都景德镇采访时友人送的,而且还是名品三阳开泰呢!可惜,我放在书橱的底层,一直连包装盒也没开启过。

  我真委屈了这花瓶!我心里这样想着,脚下的步子就加快了,嘴里的歌同时也响了。

  于是,4枝好看的玫瑰便插在了同样好看的花瓶里。我小小的居室顿时氤氲开了一种久违了的气息。

  这天晚上,我倚在床头读着小说时,我感觉到了4枝玫瑰就在我的床头呼吸着,我心里特别的畅美,我是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了呵!而这么好的心境的得来,却只是缘于我对生活的一点小小的改变:我给自己买了4枝玫瑰。可见在平时的生活里,我们一定是漠视或者遗失了许多“玫瑰”的。我不禁这样想了。

  于是我告诫自己说:我不会再错过和委屈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美丽的事物了,因为给我们带来快乐人生的往往是生活中俯拾即是的'那些“玫瑰”。

  1.有人认为第①段中“到杭州来投考”的“来”应改为“去”,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③~⑦段,概括小学生投考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神情举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请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他们心理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应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改。因为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杭州招竖寺写的,所以不能改。

  2.①投考途中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不关心书本以外的任何事情。②考试之前气氛紧张,考试之后短暂兴奋。③等候消息的焦虑担心,放榜后的不同表现。(意思对即可)

  3.(1)一是表明了作者对孩子们天真、有趣的喜爱;二是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书的无奈。(意思对即可)

  (2)一是为孩子易骗而笑;二是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童真而笑;三是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意思对即可)

  4.担心 紧张 急切 抱怨 激动

  5.参考答案:交代了投考的结果;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是由他们的态度决定的;也表露出了作者对当时考试制度的不满。

  6.不临时抱佛脚,不死记硬背,考试心态平和、不过分紧张。

【《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别》阅读答案05-30

别阅读附答案06-21

(合集)《别》阅读答案15篇05-30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06-20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燕子》阅读答案02-03

乡愁阅读答案02-1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