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4-06-09 18:19:4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服。

  【乙】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③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⑥,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吴王欲伐荆]吴五,指吴王阖闾;荆,楚国。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待从官;少孺子,年轻人。③[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⑤[务欲]一心想要。⑥[前利]眼前的利益。

  小题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吴王欲伐荆: (4)如是者三旦: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成,将以攻宋②以光先帝遗德

  B.①露沾其衣②其真无马邪

  C.①请说之②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②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小题4:甲文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的.思想,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2分)

  小题5:[甲文]中的公输盘为了制止楚国攻打宋国,[乙]文中的侍从官为了劝谏吴王放弃攻打楚国,都作了积极的努力,结合选文说说他们在制止战争的这件事上所体现出来的相同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出发,动身 (2)通“悦”喜欢,高兴(3)攻打(4)天、日

  小题1:A

  小题1:(1)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不能说是聪明。

  (2)他们三个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

  小题1:非攻;做事要瞻前顾后,全面权衡,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身后的祸患。

  小题1:不辞辛劳,善于辞令(善于说理),以实际行动阻止战争。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A中“以”都是“用来”。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结合选文内容理解中心主题。

  小题1:从文章内容总结在制止战争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 “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注释】:①圉人:养马的人。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使怨积于百姓 (2)兵弱于邻国

  1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不知道自己的罪行,让我替您数落他。

  B、这是不知道自己的罪行,我替您细数他的'罪行。

  C、这人不知道他的罪行,让我替您数落他。

  D、这人不知道他的罪行,我替您细数他的罪行。

  13、景公最终释放圉人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4、晏子是 、 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1.(1)(2分)让,使得 (2)(2分)军队 12.(3分)D

  13.勿伤吾仁(3分)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14.机智 善辩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3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⑤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 )年号,公元10681077年。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④绡縠(xi oh );绡,薄纱。縠,绉纱。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隔虹对立,相去数丈( ) 2.久之,稍稍正东( )

  3.扣涧观之( )( ) 4.都无所睹( )

  5.逾山而去( ) 6.则为日所铄( )

  二、翻译

  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虹》涉及的是___方面的知识,选自____的《梦溪笔谈》。

  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______,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虹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孙彦先说过: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一、1.距 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3.靠近 代虹 4.看见 5.越过 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 沈括

  五、形成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4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⑴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 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 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 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 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 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⑶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②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⑴C(陈述、说明)

  ⑵答案:D(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张耒写这篇铭文的)

  ⑶①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检束”“少”“从”是翻译中的难点)

  ②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治官”(往往会译成“治理官员”)“无”“苟简”是翻译中的难点]

  ⑷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第一段中已有交代,“刻苦于学”;第二段“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和“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5

  空桑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灌溉。后游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①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②,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③。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曰:“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④之。

  (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注释】

  ①阴:通“荫”。②翕赫:显耀而乱纷纷的样子。③滂沱:下大雨的样子。此处形容多。④斫:砍。

  【译文】

  南顿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回头看见桑田的空地里有土,于是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一再长出李子,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桑树下乘凉休息,说:“李子神灵如果让我眼睛病好了,我将献上一头猪来表示感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多的狗叫着,因为那位眼睛有病的人能清晰地看东西了,远近地方的人为之而轰动显现得乱纷纷的样子,那些从车马上下来到桑林中的人常常有成百成千,酒与肉纷纷祭上像下大雨那样多。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这种情况惊讶地说:“这里有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顾见空桑中有土

  (2)因殖种,以余浆灌溉

  (3)以为神,转相告语(文中没有)

  (4)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5)间一岁余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2)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回头 (2)剩下 (3)辗转(原文没有) (4)休息 (5)间隔

  2.(1)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桑树下乘凉休息,说:“李子神灵如果让我眼睛病好了,我将献上一头猪来表示感谢。”

  (2)众多的狗叫着,因为那位眼睛有病的人能清晰地看东西了,远近地方的人为之而轰动显现得乱纷纷的样子,那些从车马上下来到桑林中的人常常有成百成千,酒与肉纷纷祭上像下大雨那样多。

  3.不研究原因,胡乱地猜想,因讹传讹,无知迷信是可笑的。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英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A刚才 B假如C 接近 D.向着②日月广明之道 (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①A②B【解析】此题考查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及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难度中等。第①题根据上文的表述,从时间关系上推断可知选A。第②题考查的是“道”的一般意义,即“道理”,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做此类题,根据上下文及句意推断是关键。

  (2)D【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难度较大。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A项“乃”的意思分别是“就”和“才”;B项第一个“以”意为“把”,第二个“以”是“按照”的意思;C项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在”和“向”。做此类题,在平时要做好积累,掌握词语的多个意义;并结合句意进行正确选择。

  (3)C【解析】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难度较小。句中的“众坐”意为“在座的人”,不能译为“众人坐着”,所以A、B项不正确。句中“呓”的意思是“说梦话”,所以D项错误。做此类题,要把握重点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翻译。

  (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7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__________: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________: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8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小题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 。

  小题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1: B

  小题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小题1: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小题1: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9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朝代)文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蔚然而深秀者 (2)名之者谁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答案:

  10、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11、(1)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2)命名或取名。

  12、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0

  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呜呼,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

  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啐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哈然以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嘉庆二十二年春天,我们杭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告别。我和他交谈,觉得他更加长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一定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

  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虽然如此,但认真暗暗地观察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国家的事,除了书生,无人可以托付。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捍卫自己的尊严,极力地辩解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终能够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更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发展下去,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罢休。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再添上曲意袒护,最终失去书生的本色。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

  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知道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主张。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我们乡里增光,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古代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炳:使光大

  B.暴于声音笑貌焉暴:表露

  C.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肖:与相似

  D.于其行,恭述圣训行:品行

  5.D(行:上任。)

  6.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朕亦一书生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辄哈然以欢木欣欣以向荣

  C.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终之以失所据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6.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A.助词,表判断。B.连词,表修饰。D.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同于俗吏之流。

  B.夏进士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跟作者和京师的朋友告别,一番言谈过后,作者和京师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书生,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吏。

  C.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

  D.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

  答:7.B(夏进士是去京师接受吏职,所以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和京师的朋友告别说法有误,京师朋友的话也只是作者的推测。)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

  答:8.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标注正确一处得1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3分)

  (2)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4分)

  答:9.(1)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大吏属员以书生)

  (2)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寡于是訾讳)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麻痹皇帝,专唱喜歌。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5分)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5分)

  答案:

  4.D

  5.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B(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

  7.(1)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治”、“榜掠”、“不胜”、“诬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畔”、“应”、“咸”、“西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2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时冕父已卒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或牵牛来责蹊田。

  ② 曷不听其所为?

  ③ 门人事冕如事性。

  ④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6、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①私下,偷偷②死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2.AB3.C4.①有的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他们的田地②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③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④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的后面5.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6.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3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勤劝百姓劝:勉励。

  B.心存朝廷存:思念。

  C.习水军于二州习:熟悉。

  D.上下有叙叙:次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入太学而修庠序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反民于朴 使不辱于诸侯

  C.使贼望见以喜之 填然鼓之

  D.设伏兵以待之 乐琴书以消忧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5分)

  (2)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3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写了传主王昶哪些功绩?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限画9处)(4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答案:

  8. C(操练)

  9. D(均为连词,表目的。A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分别为:介词,到;介词,表被动。C分别为:代词,代“贼”;句末助词,无实义)

  10.(1)魏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制苛刻琐碎,不大力修改国家的法令制度,效仿先王的风范,却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译出大意1分。“承”“苛碎”“准”“治化复兴”译正确一处,1分)

  (2)要约定官员的实际俸禄,用廉洁羞耻来勉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译出大意,1分。“约官实禄”“励以廉耻”译正确一处,1分)

  11.为民表率,广垦农田;见识卓越,著述丰厚;为政地方,治军有方;关注朝政,政绩显著;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一点1分)

  12.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参考译文: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年轻时和同郡人工蓬都有名气。型囊年纪大一些,王塑像对兄长那样对待他。文童在束宫作太子时,王趟任太子文学,又升任中庶子。文帝即位,他转任散骑侍郎,又任洛阳典农。当时京都附近地区树木成林,王昶伐树开垦荒地,辛劳地劝勉百姓,开垦出的'田地特别多。升任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授扬烈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王昶虽然在外地任职,心裹想着朝廷,认为魏国沿袭了秦朝、汉朝的弊端,法律制度苛刻琐碎,不大力改革国家的典章制度来效法先王的风范,而希望国家的治理、百姓的教化重新兴盛,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撰写了《治论》一书,大致上是依据古代制度而又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见解,共有二十多篇,又撰写《兵书》十多篇,谈作战时对阵交锋、埋伏突袭等战术的运用,青龙年问上奏给朝廷。

  正盘年间,转任俭蛆刺史,封为武观亭侯,升任征南将军,授给符节都督荆州、豫州各军军务。王昶认为国家有常备的军队,但打仗却没有常胜不败的;地形有固有的险要,但防守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现在驻守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战船却在宣池,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赶到,于是上表请求迁移治所到塞暧,在型皿、逸丛训练水军,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生产,仓库裹的粮食都堆满了。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宣王杀了曹爽以后,于是上奏请求向大臣们广泛征询有关政事得失的意见。王昶陈述了治理方略的五件事:第一,希望尊崇道义重视学问,抑制杜绝浮华的风气,让公卿大夫的子弟进入太学并办好学校;第二,希望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好比是准绳,没有舍弃准绳而凭主观臆断来确定是非曲直,废除罢免升迁的制度来空谈官员能否称职的;第三,希望让担任官职的人长期留在他的职位卜,有了政绩就提升官职赐给爵位;第四,希望精简官员人数增加官员的俸禄,用廉洁知耻来激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第五,希望根除奢侈浪费,大力推崇勤俭节约,让人们衣服上有着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上上下下有着明确的等级,储存粮食积蓄布帛,让老百姓回归淳朴的风俗习尚。皇帝下韶书褒扬称赞王昶。于是让他撰写百官考核的制度。

  嘉平二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流放贤良的大臣,嫡子庶子相互争斗,可以乘机制服吴国、蜀国,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长江以北。遣裹的百姓和新城郡接触来往,可以偷袭占取。”于是派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出兵到夷陵,王昶出兵到江陵,在河两岸拉起竹索作为桥梁,渡过河去攻打贼敌,贼敌逃奔到南岸,开通七条道路一齐来进攻。这时王昶命令连弩同时一齐发射,贼敌大将施绩连夜逃入江陵城,王昶带兵追击杀死数百人。王昶想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顺着大路撤回,让贼敌望见而感到高兴,派人披着缴获的铵甲骑着缴获的战马挂着斩杀的贼敌首级,围着江陵城奔驰以此来激怒贼敌,布置好伏兵来等待贼敌出来。施绩果然出来追击魏军,王昶和他交战,把他打败了。施绩逃走,魏军斩杀了他的将领钟离茂、许曼,收缴了他的士兵首级、军旗战鼓、珍宝器械,整顿好军队胜利返回。王基、州泰都立有功劳。于是升迁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为京陵侯。母丘俭、文钦制造叛乱,王昶带领军队抗击母丘俭、文钦有功,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升任骠骑将军。诸葛诞反叛,王昶占据夹石进逼威胁江陵,挟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能束去援助诸葛诞。诸葛诞被杀后,皇帝下诏书说:“过去孙膑援助趟国,带兵直奔大凿。王昶在西面派兵迅速进逼,这也促成丁东征取胜的有利形势。”给王昶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四千七百户,升任司空,持节、都督仍如往常一样。甘露四年王昶去世,谧号称穆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4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4. 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有仙则名(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妻子不觌( ) ④未尝不与书俱( )

  15.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6. 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 何陋之有 B 渔人甚异之 C 能以径寸之木 D 乃引客就观之

  17. 阅读[甲]文填空:(3分)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18. 用原文填空。(3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

  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来表达。

  19.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4. 略(4分)15.(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6.(B D)(2分)

  17.(3分) 托物言志 ; “ 诸葛庐 ” “ 子云亭 ”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19.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幼聪警,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久之,判三司都凭由司。建言:“比岁下赦令释逋负,后期未报者六十八州。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期半月以闻。”于是脱械系三千二百人,蠲积负数百万。时太后犹称制,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始置端明殿学士,以命绶,绶固辞。言:“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今恩赏虽行,又谓自大臣出,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大官市恩以招权,小人趋利以售进,此风浸长,有蠹邦政。”张士逊罢,乃拜绶参知政事。初,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元昊反,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寻卒,谥宣献。

  (《宋史列传第五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岁下赦令释逋负 逋负:拖欠赋税。

  B.处分军国重务 处分:处理、处置。

  C.帝春秋富 春秋:一年四季。

  D.既得疾,不视事 视事:到职办公。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宋绶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一组是( )(3分)

  ①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 ②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③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 ④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

  ⑤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⑥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B.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C.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D.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绶小时候受到了良好教育。他的外祖父喜爱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也有文化,还亲自教导他。他精通了史书百家。

  B.宋绶认真负责。在三司都凭由司任职时,他发现很多州没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结果救了几千人。

  C.宋绶正直敢言。太后称制太久,他上书表示反对。做参知政事时,皇帝对批评章惠太后的谏官、御史产生了猜疑,他就代为辩白。

  D.宋绶的仕途较为坎坷。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调任地方任职。太后去世后受到了宰相的.排挤。因吕夷简、王曾的矛盾而受处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答案:

  4.C(春秋:年龄。所谓“春秋富”指皇帝岁数还小,可以活着的时间还很长。)

  5.C(①句写宋绶被授予官职,这是皇帝的行为。表现不出宋绶的个性。②是写宋绶希望仁宗能够亲政。是关心皇帝。③写宋绶批评大臣朋党,是忠。④句是说宋绶担心皇帝耽于安逸,有碍治国,是忠。⑤是说宋绶希望防患于未然,是忠。⑥是说宋绶同意一个,不同意另一个,只是写他在政见上的特点,不表现忠。)

  6.D(原句为: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B(错在“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原文“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意思是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并非他自己请求前往,也不是他一个人去。)

  8. (1)句着重解释“躬亲”、“延首”、“宜”、“惩违”、“新”。意思依次是:亲自,伸着脖子(可译为翘首),应该,惩罚违法之人,使之新。(2)句着重翻译“而”、“殆”、“愿”、“饬”、“承平”。意思依次是:才,危险,希望,下令,太平。

  答案是:(1)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2)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

  【参考译文】

  宋绶,字公垂,是赵州平棘县(今赵县)人。幼小时聪明机警,被外祖父杨徽之器重和喜爱。徽之没有儿子,家中藏书都教给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懂文化,总是亲自教导他,因此他通晓了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被当时人崇尚。后来被赐予进士身份,升任大理寺丞。很久之后,担任了判三司都凭由司(官职名),上书说:“近年下赦令不再征收拖欠的债务和税务,但过期没有报告执行情况的有六十八个州。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必须上报。”在这种情况下,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累下的债务达数百万。当时太后还在代行皇帝职权,而宋仁宗还没有单独面对过群臣。宋绶上奏说:“唐代先天年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一上朝,处理军国大事,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该参照唐朝先天时的制度,下令群臣在前殿(皇帝所在)上奏汇报。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都在前殿听取皇帝的旨意。”奏章献上去,拂逆了太后的心意,被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出京担任了应天府知府。太后去世后,皇帝想起宋绶的进言,召他回京,将要重用,而宰相张士逊阻挠和制止了这件事,又加任他为翰林侍读学士。宋朝开始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命宋绶,宋绶坚决推辞。说:“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如今陛下的恩赏虽然加在了人们身上,但又有人说这是出自大臣,如果不是大臣互相勾结欺瞒皇上,怎会有这种结果。高官施恩来招致权力,小人追逐利益而求得进用,这种风气渐渐滋长,有害于国家政治。”张士逊被罢官,宋绶才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当初,皇帝下诏停止修建寺观,可是章惠太后却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御史上书说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借这个求取好名声吗?”宋绶进言说:“他们哪里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呢?只是见到大兴土木违背了最近的诏书,就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陛下有大的过失,近臣虽然不言,它也会传闻于四方,成为对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视呢?”皇帝正当年轻,天下又长久太平,宋绶担心贪图安乐之风有所增长,就进言说:“人心在长久安定之后会放纵,而祸患就产生于所忽略的事情。所以要在没有情况的时候就预防,在变乱没有萌发的时候就予以消灭。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第二次迁任吏部侍郎。当时,宰相吕夷简、王曾的言论意见多次不同,宋绶大多认为吕夷简正确,可是参知政事蔡齐有时意见不同,政事因此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一块被罢免了。元昊造反,皇帝拿亲手写的诏书赐给在京外的大臣,询问攻守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种策略献上去。又被召入京城做了枢密院长官,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得病以后,不再工作,但依然靠自身之力起居,安排后事。不久去世,谥号宣献。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07-14

“镜子”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吐鲁番盆地阅读训练及答案06-15

《秋》阅读训练附答案06-17

《竺可桢的故事》阅读训练及答案01-21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路》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6-01

《选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5-3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