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5 18:21:3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送友人》阅读答案【必备15篇】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友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友人》阅读答案【必备15篇】

《送友人》阅读答案1

  援疆

  白云峰

  伐林送远秋山外①,忆君清影杯重开。

  从今孤旅心乘月,向晚乡音梦入怀。

  红尘不居②雁南北,绿鬓无依落妆台。

  龙泉夜夜鸣③东壁,关山捷报挽潮来!

  【注】①伐林送远,伐林望友,又叫伐林望徐。刘备送徐庶,树林遮挡视线,伐林相送。②红尘不居,时光流逝。不居,不停留。③龙泉夜鸣,语出清代《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夜夜龙泉壁上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援疆即各省支援新疆。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

  B.前两句写送别之情,表现在对诗人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临别前共同举杯,目送友人远到秋山之外。

  C.“绿鬓”代指友人,长发无依,散落妆台,透露出远在他乡的友人的真切感受。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手法多样,情感蕴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且多样化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

  15.B(不是共同举杯,是诗人自己重新举起酒杯,没有神态描写。)

  16.①惜别之情,诗人运用典故,伐林望远,目送秋山,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②之情,诗人抓住杯重开的细节,以及对友人心乘月、梦入怀、鬓落妆台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赞美与祝福之情,诗人运用典故,说友人像秋瑾一样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不久好消息就会越过关山潮水般涌来,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送友人》阅读答案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①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②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7.①“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②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注意:意思大体符合,表述清楚即可。)

  7.诗中“孤蓬”喻指 (2分)

  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

  D.该诗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7.(2分)远行的朋友

  8.(2分)C

《送友人》阅读答案3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5.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时节:暮春。意象: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①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②不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4.这句是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1分)点明时间暮春,地点峡口;(1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或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戚伤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衬哀情(衬托或烘托),为下文抒情蓄势。(1分)

  5.抒发了送别之情;(2份)思念故乡之情。(2分)

  【解析】

  (1)此题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雍诗身是忆归人,司诗同为客,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中客居他乡多有思归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借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送友人》阅读答案4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

  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

  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13、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

  12、B

  13、(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送友人》阅读答案5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6

  薛涛《送友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

  ⑴水国:犹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⑵苍苍: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当晚。

  ⑷离梦:离人的梦。杳(yǎo):无影无声。关塞:一作“关路”。【1】【2】

  【翻译】: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赏析】: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送友人》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15、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每点2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8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15.“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答案:

  14.A(“偏宜”意为“特别合适”,“堪压谢灵运”错。此项重在考查个别词语的理解,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择题考查一致,如20xx年考查对“穷”的误解,20xx年考查对“一窗间”的误解。)

  15.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9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

  (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

  (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案:

  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

  (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10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4)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3)笼、绕;(2分)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2分)

  (4)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4分)(共8分)

  赏析: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

《送友人》阅读答案11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

  答

  (1)B

  (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12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作品鉴赏】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薛涛《送友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相关推荐】

  《送友人 薛涛》阅读答案

  送友人 薛涛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友人薛涛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送友人薛涛前两句哪几个字描写了秋天月夜苍茫悲凉的景象?

  薛涛 《送友人》.诗歌第一二句写景.具体描述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送友人》阅读答案13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丽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对即可)

  (3)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

《送友人》阅读答案14

  送友人出塞

  唐·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

  作别欲将何计免,此行应又隔年回。

  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注]清塞:诗僧名,居于庐山、镇江等地,擅长近体诗,多写羁旅、送别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都城的春天到来,寒梅在枝头绽放,点明了送行的季节和时间。

  B.首联的第二句直抒胸臆,离情别恨溢于言表,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

  C.颔联写不忍分别却无计可免,且将与友人一别两年,表达出难舍之情。

  D.整首诗歌情景事兼具,惜别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勉励,可谓哀而不伤。

  16.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边塞特点的。(6分)

  答

  15.B “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述错误,营造的是哀怨低沉的氛围,表现了离别时浓浓的不舍、要与友人分别的难过伤心之情。

  16.虚写,通过想象再现了边塞的景象;选用典型意象表现边塞空旷辽阔的景物特点;精炼动词,形象地表现出边塞苦寒严酷的气候特点。

《送友人》阅读答案15

  【原文】: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翻译】: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阅读训练】: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和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暮春飞花

  解析: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

  2、答案: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试题分析:“峡口”点明了地点,“欲尽春”表明了季节是春末。结合全诗可知,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根据后句的“泪沾巾”可知,是惆怅,悲凉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点评: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诗句写了什么,与全诗内容有什么联系,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对诗句的.理解就透彻了。

  3、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中的“天涯去住②泪沾巾”及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可知,诗人的情感的伤感的,因为朋友要离别。王勃的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表现了分手时的乐观与劝慰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送友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送友人》阅读答案06-25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善人阅读答案11-02

《身价》阅读及答案10-26

生日阅读答案06-16

《穷人》阅读答案11-25

《村庄》阅读答案11-10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