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9-15 13:40:2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优选13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优选13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阴令羽诛之阴 ,暗中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引,带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下令军中曰因击沛公于坐

  B.与秦军遇,九战失其所与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D.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章邯虽然已经打败了项梁的军队,但惧怕项羽的神勇,故率军围赵,以避楚军锋芒。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令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

  答案:

  1.C

  2.C

  3.C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C.假,代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A.于是;趁机;B.和;亲附;C.就;D.它的;表商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是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次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2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惟负山凿井 负:靠近

  B.问民之所病 病:疾病

  C.率常不应 率:大抵

  D.并河而东 东:向东流

  1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4分)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1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

  译文:

  (2)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译文:

  16.B。

  17.C。

  18.B。

  19.⑴六井全部修治好,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要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

  ⑵因为与水有关的隐患不常有,而忽视了水是人们的急需之物,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

  【解析】

  16.

  试题分析:病,担忧。“所病”为“所”字结构,“所”字后为动词,解释为“疾病”,为名词,显然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采用排除法。①是开凿,而非修治;③⑥是说修治后带来的好处。故可排除ABD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开凿终于刺史白乐天”错,白乐天做是修浚工作,而非开凿工作。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先根据上下文语境明确两句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1)句:毕,全,都;适,恰好,正赶上;饷,⑵句:以,因为;其,与水有关的祸患;患,句词,病。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潮水从远处涌来。它使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变成了种植桑麻的地方,时间长了又发展成为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县的平坦陆地,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靠山凿井,才能得到甘甜的泉水,可是泉水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后来刺史白乐天治理西湖疏浚六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直到如今人们还依靠这几眼井水生活。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池,又向北而偏西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池,又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做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越过河流往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水流出了涌金门,汇入湖中向北流去,上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流去,南井、相国井、方井都从这里流出。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池、小方井,都建造了暗沟从湖底流过,不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询问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修治好,老百姓就没有水喝了。南井沟渠低下而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大抵通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咳,说得太过了,有我在这儿,能让百姓没有水喝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于是打开沟渠更换井壁,修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一来,相国井的水滔滔而来,沟里的水都溢了出来,向南注入漕河,上千的船只轮流来取水,瞬息之间就可以灌满百斛。还疏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上池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设在石围栏里,并列摆放五根竹管作为水管来引出池水,池水汇入河中向东流去,经过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而注入南井。

  第二年春天,六井全部修治好,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有丰足的水供牛马饮用,供人们洗澡。

  我认为水是人们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的。因为与水有关的隐患不常有,而忽视了水是人们的急需之物,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3

  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贤:贤能的人。

  ④如:到,往。

  ⑤曷:同"何",什么

  ⑥ 是:这

  ⑦知:明白

  ⑧任:信任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4

  窦宪1纳妻,天下郡国2皆有礼庆。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3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4而宪就国。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

  【注】1窦宪:东汉人贵族,窦皇后的哥哥。倚仗权势,横行不法。下文“宪就国”指他被罢免后回到自己的封国。 2郡国:行政区域名称。下文“明府”是对郡守的尊称。 3户曹:古官职名称.。 4扶风:古地名。

  1、对文中加点字“当”“坐”两字,依次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将要坐下B.将要获罪C.面对获罪D.面对坐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请求自行,取之。

  3、选文中的“交通者”,指的是那些人。(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

  4、(1)李郃阻止太守送礼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窦宪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

  其二是(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

  (2)“李郃观变”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

  答案

  1.(3分)B

  2.(3分)李郃请求自己前往(送礼),太守答应了(他)

  3.(2分)给窦宪送礼的

  4.(4分,每小题2分)(1)窦宪将面临杀身之祸(2)避免太守与窦宪同流合污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加粗的句子用“/”断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民怪之,莫敢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6

  普①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②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普: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922年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②龌龊(wò chuò):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太祖素恶其人( )

  (2)刑以惩恶 ( )

  3、赵晋为什么要力劝太祖升当迁官者?(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用了哪些方法凸显赵普性格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1)平时,一向

  (2)用来

  3、因为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陛下是不能凭己之喜怒而独断专行的,所以力劝太祖升当迁官者。(意对即可)

  4、用了点面结合、正面叙述与反面烘托结合、事件叙述与点睛议论相结合,人物对话等方法来凸显赵普性格特点的。(意对即可)

  5、晏子是一个性格沉稳有城府、以天下为己任、做事刚毅果断、为人正直、心胸宽广之人。(意近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7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日:''妇无礼,请去②之。”母日:“何也?日:“踞。”其母日:“何知之?”孟子日:“我亲见之。”

  母日:“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也。《礼》不云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之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归。

  注释:①踞:蹲,这里指不雅的坐姿。②去:休,指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断绝关系。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孟子入户视之(住户)

  B.不掩人不备也(防备)

  C.今汝往燕私之处(通“宴”,安闲,安逸)

  D.令人踞而视之(蹲,这里指不雅的坐姿)

  2.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归纳孟子母子的性格特征。

  孟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3.孟母:知书达理,教子有方;孟子:知错就改。(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8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5。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答案:

  4。答案D

  5。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6。答案B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7。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给分点(1)“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

  (2):“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和赏赐和原来一样。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太宗吃到美味的指爪,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伤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后来,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了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并派人送御馔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9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子墨子见王( )

  (2)舍其文轩( )

  (3)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小题3:语段中,画线句子与哪个句子相照应?(2分)

  小题4:墨子诱导楚王亲口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目的是想让楚王陷入什么样的境地?这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先生;夫子;老师,是弟子们对墨子的尊称。(2)彩饰。(3)粗布衣服。(4)认为/以为。

  小题2:虽然(即使)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小题3: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小题4:境地:自相矛盾,进退两难。性格特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小题1:

  试题分析:“子”在古文中有“先生”“后代”的意思,与姓在一起,表尊称,指“先生”。“文”古文中有“文章”“文字”“文采”“文饰”“通‘纹””等。在古文中,表服饰的字词,“衣”字旁一般指布质衣服,“绞丝”旁一般指丝质衣服。古文中“以”有“认为”“把、用”“凭借”“通‘已”“来”等多种意义,要注意判断。

  小题2:

  试题分析:“虽然”,古义异义,古文中为“即使这样”,两个“为”一为“替”一为“造”,“取”,攻打。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轩”是比喻,找到与此有关的'句子作答即可,“舍其文轩……”,“……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小题4:

  试题分析:墨子利用楚王说话的漏洞,又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无话可说。从墨子的语言来分析墨子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0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气( )之所形也

  ②称( )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 )乎其文

  ④恣( )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2分)

  译句: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 ,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 ,另一条途径是 ,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 的途径来“养气”“治文”。(2分)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为什么?(2分)

  答案:

  8.①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意近即可) ②相当,配合 ③显现,(表达)。 ④无拘束。

  9.B

  10.如不先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11.为文与养气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2.加强内在修养 丰富外在阅历 丰富外在阅历

  13.示例:作者“求见”的目的能够达到。因为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才华吸引人,以正当的理由、严密的推论说服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①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②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又廉恕 廉:清廉

  B.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行:品行

  C.嘉隽守正不挠 挠:邪曲

  D.于是梁人惮焉 惮:害怕

  9.C(挠:屈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寇隽守正的一组是( )

  ①遂访主还之 ②隽参护军事东讨

  ③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 ④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⑤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⑥于是梁人惮焉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10.A(②陈述寇隽东讨时担任的官职;⑤是孝庄帝做的事情,且孝庄帝谴责的对象是攀附杨椿的人;⑥梁人害怕是因为寇隽派兵擒获了曹琰之,突出表现寇隽的军事才能,皆与寇隽坚守正道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隽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还是要按时节依次祭拜,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一样,有事情还要经常禀报。

  B.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后,想方设法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这就是他平时的意愿。

  C.寇隽担任主簿时,灵太后花费巨资,通过削减官吏俸禄来建造永宁佛寺,寇隽管理此事不敢欺瞒,寺庙建成后,受到太后嘉奖。

  D.寇隽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时,当地的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勉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几年后风俗得到改观。

  11.C(应该是建造费用虽然极多,由于寇隽掌管得严,下面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造”“典”各1分,大意1分。(2)“敦”“顿”和状语后置各1分。(3)“得”“弗之敢逼”各1分,大意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史臣曰:仁义之于教大矣艺术之于用博矣徇于是者不能无非厚于利必有其害。《诗》《书》《礼》《乐》所失也浅,故先王重其德;方术技巧所失也深,故往哲轻其艺。

  (选自《周书·艺术》)

  13. 史臣曰:仁义之于教/大矣/艺术之于用/博矣/徇于是者/不能无非/厚于利必有其害。

  【参考译文】

  寇隽字祖俊,是上谷昌平人。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隽,都有志向,有德行。寇隽一家友好和睦,和祖辈人住在一起。虽然他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还是在父亲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倚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好事坏事,一定要先对着灵位稟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像这样。性情又清廉仁爱,不将财利放在心上。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道:“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这样做的。”于是寻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他。他平时的美好志向就是如此。

  因为朝廷量才选用人才寇隽成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隽参与监督军事东讨,因为立了功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没有赴任。正光三年,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很快升任主簿。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官吏俸禄的十分之一,建造永宁佛寺,命令寇隽掌管此事。建造费用极多,下级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灵太后表彰了寇隽,任命他为左军将军。

  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因为杨椿是权贵,全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寇隽说:“史底是贫困不堪的百姓,杨公还要强行夺他的土地。如果要损不足以给有余,让我也随声附和,我不敢听命。”于是将土地还给史底。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嘉奖寇隽坚守正道不屈服,马上委任他为司马,赐给他一百匹帛。那些投靠杨椿替他说话的,都受到了谴责。

  永安二年,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奖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让勉励他们,数年之中,风俗顿时为之一变。梁朝派遣他的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日夜抢建魏兴城墙。曹琰之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曹琰之。曹琰之是梁大将军景宗的最小的弟弟。从此梁朝人害怕了。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梁州又很偏远,梁朝人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攻取梁州。寇隽安抚激励将士,大家人人都愿舍命效力。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寇隽任州刺史简朴清苦,不置办家业。任职期满,他儿子等人都步行回去。州吏百姓给寇隽送行,一路留恋不舍,经过多时才走出州境。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2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恐已暮矣()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

  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晚②怎么③听说④好

  2、B

  3、

  (1)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

  (2)哪有做臣子的`反过来戏弄君王的道理?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意对即可)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3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上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小题3: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黔之驴讽刺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柳宗元(1分)《小石潭记》(1分)

  小题2: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小题3:鸣(1分) 蹄(1分) 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 (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黔之驴》的作者为唐代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的额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然是然而的意思,往来是来来往往的意思,之指代的是驴子,异是特别的意思,翻译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驴子的本领根据第2段的内容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与驴不胜怒,蹄之这些内容来分析技的表现,从驴的技中分析出驴子外表强大但内在虚弱即外强中干。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文言文阅读答案(经典15篇)06-17

画蛇添足文言文阅读答案02-02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11-09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07-21

管宁割席文言文阅读答案09-0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