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17 08:26:5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经典15篇)

  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阅读答案(经典15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日三夜。简子使人出,问之曰“夫子将何以令我?”周舍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简子悦之,与处。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诸大夫饮,酒酣,简子泣。诸大夫起而出曰:“臣有死罪,而不自知也。”简之曰:“大夫反,无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昔纣昏昏而亡,武王谔谔而昌。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故人君不闻其非,及闻而不改者亡,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泣也。”

  22.从周舍说话的内容看,他“愿为谔谔之臣”中的“谔谔”应解释为________ (2分)

  A.寡言 B.直言谏诤 C.专司记录 D.作为惊人

  23.周舍事奉赵简子的时日并不长,从本文看,周舍为赵简子做了些什么事?请注明依据。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赵简子对周舍的态度前后是有变化的。不了解周舍时让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了周舍后视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5.从全文看,赵简子泣周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简谈读此文的现实意义何在? (3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22. B (2分)

  23.①向赵简子直言谏诤(“不如周舍之谔谔” ) ;

  ②向赵简子提供用人的建议(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4分)

  24.站在门外等待三日三夜 吾友(2分)

  25.①自周舍死后,吾未尝闻吾过;

  ②人君不闻其非,吾国其几于亡矣(2 分)

  26.①人是需要常常听到不同意见的,尤其是握有权柄的人,需要有人监督。制度设置上,应安排“司君之过”的人员和机构;

  ②为政者应自觉接受别人的劝谏和监督,这是关键(3分)

  【参考译文】:当初周舍事奉赵简子,站在赵简子的门口三天三夜。简子派人出来,问周舍说:“您准备拿什么来指教我?”周舍回答:“我愿做个直言谏诤的大臣,把(给)笔吸好墨汁操着记事的板牍,跟随在君王的后面,等待他的过错并记下它。每天有所记录,每月就有些效果,每年就有收获了。”简子对这点很高兴,就与周舍共事了。过了没多久周舍就死了,简子把他厚葬了。三年以后,赵简子与各位大夫在饮酒,喝到酒兴浓时,简子哭起来了。几位大夫站起来想退出去,说:“我们有死罪,却不知道自己有罪。”简子说:“你们回来,你们无罪。过去我的朋友周舍有这样的.话说:‘一百只羊的皮,比不上一只狐狸的腋裘’。唯唯诺诺的你们,比不上一个直言谏诤的周舍。过去纣王昏庸而灭亡了,武王因有人直谏而昌盛。自从周舍死了以后,我没有听到过我的过错。所以君主不知道他的过错以及知道了而不改过的一定会灭亡,我国就几乎灭亡了,因此哭泣呀。”

文言文阅读答案2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的词。

  ① 见往事耳( ) ② 即更刮目相待( ) ③及鲁肃过寻阳(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请你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4、你认为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5、请你用原文回答,孙权是如何说服吕蒙的?

  6、比较我们以往所学的仲永与本文的吕蒙,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①了解 ②重新 ③到了……时候,到。

  2、①相隔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了。

  ②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军中多务。

  5、“略”

  6、“略”

文言文阅读答案3

  公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

  1.A (免——被罢免 )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意思对即可。评分点:明、恃)

  3.有道理。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意思接近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项为之强 强: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_________

  (3)捉虾蟆,鞭数十 鞭: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僵”,僵硬(2)被(3)鞭打

  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意对即可)

  3.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象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5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文言文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2. 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②以郎事孝文帝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②乃先请,为儿所卖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C

  5.(1)如今他母亲去世,您若厚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

  (2)两上主子都宠幸您,你将富贵双至啊!

文言文阅读答案7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 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C.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

  D.迨望报也 迨:等到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3分)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分)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分)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分)

  答案

  5.(3分)C(唱:喊,呼。唱名,点名。)

  6.(3分)B(②④⑤是作者的评论。)

  7.(3分)A(“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不对,是“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8.(10分)(1)从前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奚落了。(3分,“揶揄”、“为”、句意各1分)(2)烧了文具书籍还不停下来,还要用脚细碎地踩踏灰烬;踩了还不停下来,还要把它们扔到浑浊的水流中。(4分,“炬”1分,“之”2分,句意1分)(3)王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和推荐他的老师是一样的了。(3分,“等”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子安是东昌府的名士,一直科场失意。一次,进入考场后,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家人因他喝醉,就骗着安慰他说:“你只安心睡觉吧,已经给过赏钱了。”王子安便睡了。过一会儿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自言自语地说:“我还没有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怎能考取进士呢?”那人说:“你忘了吗?三场都考完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家人又像先前那样哄骗着他。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跪在床下,衣冠整齐洁净。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哄着他,暗自笑王子安喝醉了。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想,既然高中了就不可不到乡里炫耀一番,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我们去寻找他。”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长班发脾气说:“臭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以为中了,在这里骂人呀?”王子安发怒了,突然跳起来打他,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妻子进来,扶他起来,说:“怎么醉成这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太可恶,我所以惩罚他,哪里醉了。”妻子笑了,说:“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里有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儿女听说都笑了起来。王子安的醉意稍解,突然感到如梦初醒,才发现先前之事都是假的。但还记得长班的帽子被打落在地上。一直找到后门口,才找到一个像酒盏大小的红缨小帽,都感到怀疑。王子安自己嘲笑说:“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

  异史氏说:“秀才考试,有七种类似的情况: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回到号舍,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后出场,神情恍惚,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草木皆惊,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一个得志的梦想,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一个失志的假想,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有人骑着快马来报信,可是名单中没有我,此时神色突然大变,木然的.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拨弄他也没有感觉。初次失志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笔下没有灵气,在这种情势下就一定会把桌上的文具书籍都用火烧掉;烧了文具书籍还不停下来,还要用脚细碎地踩踏灰烬;踩了还不停下来,还要把它们扔到浑浊的水流中。从此后披散着头发跑进山里,面向石壁(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了),今后再有拿‘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我一定抄起家伙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怒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破壳的鸟,只好衔木营巢,从头开始。像这种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可笑的有比这个更厉害吗?王子安的心中,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王子安一旦从床上醒过来,怎能不苦涩地哑然失笑呢?不过科场得志的滋味,也只是一会儿的事情,即使考中了翰林的老先生们,一生也不过经历两三次短暂的快乐罢了。王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和推荐他的老师是一样的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8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因谒公()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不复下箸()

  ④公取自食之()

  2、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C、久之,目似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谒:拜见,请见 ②去:离开 ③复:再,又 ④食:吃

  2、(B)

  3、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

  4、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9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的字。

  (1)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了解,知道 (2)重新

  2.积学修业的人分别了几天之后,就要重新擦擦眼睛,另眼相看,老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

  3.原因:卿今当涂掌事。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掌握军队,事情多。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第三》)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

  (《孟子·离娄下》)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的含意及所体现的孔孟言语特色,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第一段的含意是君主在役使臣子时要以礼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时要忠心耿耿。第二段的含意是君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臣子将以相应的态度回应他。孔子之言温文尔雅,充满理性;孟子之语丰富生动,具有论辩性。

  ②略。可以从强调君臣以礼相待的角度,也可以从强调上下级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应当互相尊重的角度,联系实际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附【译文】

  定公问孔子:“君主驭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样?”孔子回答说:“君主用礼来驭使臣下,臣下用忠诚来侍奉君主。”

  (《论语·八佾篇第三》)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是自己的手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心腹;君主把臣下看成是犬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是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是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是仇敌。”

  (《孟子·离娄下》)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寻登进士第( )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译文:

  12.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0.(1)不久,随即。 (2)向来,一向。

  11.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待别人鼓励。

  12.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大意正确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刘伶①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②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③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④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⑤,一饮一斛⑥,五斗解酲⑦。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⑧然已醉矣。

  【注解】①刘伶:魏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②捐:倒掉。③摄生:养生。④祝:祷告。⑤名:通命。⑥斛:音hu,量器名,一斛为十斗。⑦酲:音cheng,因饮酒过量而神志不清。⑧隗:通颓。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停顿处用∕隔开。(2分)

  我 不 能 自 禁 唯 当 祝 鬼 神 自 誓 断 之 耳 便 可 具 酒 肉。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具酒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涕泣谏曰——扶苏以数谏故

  C、隗然已醉矣——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供酒肉于神前——所欲有甚于生者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中刘伶的`故事对我们求学、处事和为人有何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分)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2、(2分)B

  3、(2分)您喝酒太过量了,这不是养生之道,必须要戒酒!

  4、(2分)启发应紧扣这一层意思:在我们求学、处事和为人中,只有痛下决心,主观上有明确目标,并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有效果,否则仅靠外界的压力或促动是于事无补的。联系实际略。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②,释褐③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令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④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⑤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释】①王化基:北宋人,官拜参知政事。②擢(zhuó)第:被提拔。③释褐:脱下粗布做的衣服。④课:考察督促。⑤专修吏干:专心治理县事。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及王公知杭州( ) ②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 )

  ③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④不患不达( )

  (2)请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以谢平昔奖进

  A.以光先帝遗德 B.皆以美于徐公 C.不以疾也 D.可以为师矣

  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以 文 学 受 知 于 王 公 化 基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他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2分)

  参考答案:

  1.(1)①等到;②信;③希望;④担心。(每空1分)

  (2)A(例句中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用来、来,与A选项一致;B中是动词,认为;C中相当于如、及;D中是凭,凭借的意思)(2分)

  2.以 文 学 / 受 知/ 于 王公 化 基(2分)

  3.(1)鞠咏听说这件事后(1分,之译错不得分),才把王公看作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1分,以为译错不得分)。

  (2)(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1分,感激译错不得分),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1分,驱驰译错不得分)。

  4.王化基故意压制鞠咏是担心他恃才傲物(1分,答担心他才高气傲、骄傲自满也得分,但直接写气峻而骄不得分)。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主要是知人善任(1分,答真正了解人,重德重才也得分,直接写知人不得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虽然,各保其素,非托默于语,足崖壑而志城阙也。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故裒可喜慕者类于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与李播、吕才善。

  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仲长子光者,亦隐者也,无妻子,结庐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食。绩爱其真,徙与相近。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乘牛经酒肆,留或数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以疾罢。复调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绩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弃官去。自是太乐丞为清职。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尊为师,以革配。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悦之,请相见,答曰:“奈何坐召严君平邪?”卒不诣。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绩之仕,以醉失职,乡人靳之,托无心子以见趣曰:“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王黜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而见机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者而以罪废邪?’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见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者朱鬣白毳,龙骼凤億,骤驰如舞,终日不释辔而以热死;一者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其自处如此。

  节选自(《新唐书·隐逸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B.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C.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D.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从东汉后期设立秘书监起,到南北朝升为秘书省,至明初被撤销。

  B.文中《六经》即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古代非常有名的儒家经典。这六部古籍是经孔子晚年整理而成。

  C.“有司”古代泛指政府的某些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时也代指官吏,如“召有司案图”。

  D.文中“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起,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

  6.下列对文中有关分析不正确—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到唐代,真正的隐士并不多,即使有少数的隐士能够保持本性,但更多的隐士也只将“隐居”作为入仕的捷径。

  B.王绩个性狂放,自由散慢,不拘常礼,不忙于家务,同乡同族人有什么婚庆、加冠吊丧之事,他一概不参加。

  C.王绩博学洽闻,遍览群籍,作过秘书省的正字,特好饮酒,并因此丢官,同乡也因此编了一个故事来奚落他。

  D.王绩性喜饮酒,且酒量不小,别人邀请他去喝酒,对方无论地位高低他都去。但如果高官以他事相求,他往往倨傲不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5分)

  (2)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5分)

  参考答案:

  4.D(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5.B(文中《六经》,并非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本经书,而是指王通及弟子的仿拟之作。)

  6.C(“遍览群籍”错,原文为“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

  7.(1)但(那些)追逐利益、借隐居来标榜自己、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俸禄和官位的人,不在少数(或“走在大路上摩肩接踵”)。(重点词语:放、假、诡,各1分。大意2分。)(2)凤鸟不憎恨住在山上,蛟龙不以蟠踞泥中为耻,君子不会苟且于高尚的操守而(甘于)遭受祸患,不会回避污行来修养自己的品行。(重点词语:羞、蟠、罹,各1分。大意2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者,字季直,性质讷[注]而好学,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 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2.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2分)

  13.结合选文,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求学当精须用心专一

  下联: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遗:给予,赠送。②治:研究,钻研。 评分:共2分。

  11.答案:①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②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的空余时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答案示例:甲文:希望后辈诸生珍惜读书的好条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乙文:读书应该熟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读书择时宜忙中偷闲 评分:共2分。答案合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11-09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画蛇添足文言文阅读答案02-02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07-14

养生记道文言文阅读答案09-2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