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4-07-07 04:43: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教师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说课稿集合15篇

教师说课稿1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和此目标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这也是此活动的知识目标。让幼儿尝试按一定标准(能吸住的物品和不能吸住得物品)分类是这次活动的能力目标。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

  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 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 ”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2、 试分类,满足求知欲。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错的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 ”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 联系生活,感受乐趣。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师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牧童》,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C大调,2/4拍,情绪活跃地,旋律轻快活泼,描绘了牧童放牧的故事与场景,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切分节奏地以及二声部合唱知识,感受作品表达对生活地热爱之情,从而获得良好地音乐体验,提升二声部演唱技能。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作品《牧童》,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以及童年时光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通过对歌曲《牧童》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合唱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认识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了解合唱的形式,掌握合唱的方法,并能够用亲切、真挚的情绪完整有感情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够用自然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掌握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的演唱,能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进行二声部合唱。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聆听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导入,为学生播放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那个国家的民歌学生自由回答,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其次,我会再次为学生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歌曲描绘了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场景。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捕捉音乐最表面的一层音乐信息,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以教师弹琴,学生视唱乐谱的方式展开。首先,我会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发声练习,以a为母音,以旋律123454321为音阶,学生经过多次练习后基本可以达到唱歌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作准备。其次,我会弹琴,学生视唱高声部旋律,学生在视唱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切分节奏的.难点,我会利用生活中的切分节奏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例如高高的、红红的等词语。然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低声部的旋律视唱,学生可能会遇到变化音这一难点,我会采用模唱34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点,学生经过多次反复练习之后,能够解决这些难点,为更好的演唱歌曲作准备。接着,我会选一名小指挥,进行二声部视唱练习,最后,我会以教师播放伴奏录音,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新知,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为学生分发奥尔夫乐器,并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5分钟的伴奏创编,活动过程中,我会展开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请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这样做能够丰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布置一个的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还有那些与《牧童》有关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教师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置与方向》,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位置与方向》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识别示意图中的方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前后左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也为今后继续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辩别东南西北,会看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结合身体语言舍身处地的感受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辩别出其余的三个方向,会看简单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系辩别出物体的方位。

  二、说学情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课程理念部分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研究学生的情况对于教师教学至关重要。下面我来说一下学情:3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方位意识,具备判断前后左右的知识,但是对于东南西北这些方位则比较陌生。本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短,精力充沛,好奇心求知欲都非常强,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过程中需要在真实情景中建立和前后左右的知识完成方位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建立知识和生活场景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对于方位活学活用教学过程中借助游戏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程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教为主到学为主体的理念。接下来教学过程我将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歌曲导入新课,在教学之初,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上学歌》,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伴随悠扬的歌曲学生进入到新一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有效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认识东南西北

  结合学生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进行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学生的广场。引导学生通过早晨日出方向来辩认东方,然后以学生自己为参照介绍西方、北方和南方,学生通过舍身处地的感受,结合身体语言,能够识别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建立对方位的初步认识。接着,出示情境图1,结合学生以自身为参照系的教学过程,分析以校园为参照系时,结合学校场景,判断其它的建筑物在什么方位。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活动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对方位的初步认识,感受哪些方位是相对的关系。通过这样活动可以和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左右前后建立知识联系,并提升学生的方位意识。

  活动2:在示意图中识别东南西北:

  教师接下来出示校园示意图,请同学们思考教学楼在操场的哪面?在教师会给学生一些提醒,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利用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判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系时,如何判断方位,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围成正方形,请东边同学拍拍手,请西边同学剁剁脚,请南边同学摸摸耳朵,请北边同学挥挥手。看看哪些小组表现的最整齐。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会设置提问“你们可以说一说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去判断东南西北的吗?你有什么想法?”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内容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布置作业

  我将步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方位与爸爸妈妈交流。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让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教师说课稿4

  说选材

  蒙氏研究中认为:儿童自两岁起就能凭直觉知道哪个多,哪个少。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如果只干燥地告诉幼儿“1”和“许多”的关系是比较抽象,枯燥的。但伴随着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小兔拔萝卜”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并帮助幼儿初步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小兔子”也是幼儿们熟悉的,活动设计简单,形象直观,满足幼儿具体思维形象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步的数概念

  说目标:

  3岁左右的幼儿对“1”和“许多”的理解,总是同实践和物体的认知紧密相连的,所以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验,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 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活动重难点: 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的重难点定在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上,因为在学习数的基础上,我们应当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进行感知,让幼儿知道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幼儿有的经验:拔萝卜经验 “小兔子和大灰狼游戏”经验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头饰,萝卜若干

  场地准备,为幼儿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

  筐子每人一个

  说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下开始游戏

  兔宝宝,今天妈妈带你们去拔萝卜怎么样?

  这种情景开题的方法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目的就是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初步感知“1”和“许多”

  我们家有几个兔妈妈“1个”,有多少兔宝宝。“许多”,今天我们要带上筐子去采蘑菇,这儿有多少筐子啊?(许多)现在请兔宝宝每人拿一只筐子,拿好筐子我们出发了。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进行初步感知,通过拿筐子,在拿和说的过程中,了解1和许多,让幼儿清楚自己手中的1 个筐子是刚才许多筐子中分出来的。

  三、进一步感知,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1、 我们来到萝卜地里了,你们看地里有多少萝卜呀?(许多)现在妈妈给你们一个任务,每个小兔子去一个萝卜放在自己筐子里,然后回到妈妈身边2、 我们宝宝真能干,快来告诉妈妈,你们拔了几个萝卜,要求幼儿对妈妈说我们拔了1个萝卜。请把1个1个的萝卜放在妈妈的筐子里,请看1个1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又变成了几个呢?(许多)

  本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全部参与到角色游戏中,让幼儿们进一步感知了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1个1个合起来会变成许多,从而突破了重难点,达到师生互动,

  四、结尾部分

  游戏“宝宝们快看谁来了几只(大灰狼)啊,一只,那我们有多少只?(许多)让我们一起把大灰狼赶跑吧!

  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1个,那些是许多个让幼儿通过分点心盘,分点心,分水杯,分毛巾,进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感知“1”和“许多”加强理解“1”“许多”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

  说活动特色

  ① 活动情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培养幼儿对数的探索和兴趣。

  ② 学习游戏化,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影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整个活动以角色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幼儿们通过当兔宝宝与妈妈一起拔萝卜,赶走大灰狼的游戏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了教育目标。

教师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图形找家》,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说教法、活动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活动延伸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理念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会询问这是什么图形,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我的挂图,挂图中有不同颜色的不同图形,由不同图形拼成的一幅画,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了解各种图形分别由什么特点。活动中教师一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不清楚的或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纠正,耐心的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活动中。

  二、教材分析

  《图形找家》出自贵州人民出版社,新编学前班教材数学上册27页。这一活动属于操作型活动,关于图形认识及图形分类活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组织练习,图形教育多与实物相结合,促进幼儿具体技能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认识常见的图形,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和含义。

  2.在认识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用不同的图形及不同的颜色拼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学会分类,分清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把图形送回家。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以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老师带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常见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物品若干件,家四个(家门分别为各种图形)。

  2.幼儿自带卡纸若干剪刀双面胶等。

  五、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巩固数字。

  2.出示挂图,让幼儿交流挂图中有什么(房子树卡车花)

  3.板书主题《图形找家》,教幼儿认识图形,说明图形的特点。

  4.出示物品,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的物品。

  5.指名幼儿来认识图形,或从众多的图片寻找老师需要的图形。

教师说课稿6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侧手翻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三体操项目技巧内容,该技术动作由助跑,踏跳,支撑,腾空,着地等环节组成。同时支撑跳跃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协调、灵敏、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逐步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心理,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水平三的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同时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初步掌握支撑跳跃的动作要领,80%的学生能准确做出支撑跳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合作练习,纠正错误法等教学方法,发展协调、灵敏、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心理,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已经确立,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

  【重点】

  助跑与踏跳紧密结合,提臀、分腿、顶肩。

  【难点】

  助跑踏跳连贯,迅速有力;推手及时,抬上体。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分解练习法、游戏法、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开始部分

  首先我会进行课堂常规,内容如下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做过俯卧撑,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技术动作和俯卧撑非常类似,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挑战一番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支撑跳跃。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由下课状态转变为上课状态的过渡,并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队列练习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课准备。

  (二)准备部分

  1.游戏:单腿长龙赛跑

  方法:以体育小组为单位,组内前一名同学抓住后一名同学的一条腿,形成单腿长龙,从起点跑向终点,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越过终点线时计时结束,用时短的小组获胜,如果队伍在跑动的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则必须要连接上才能继续参加比赛,否则直接淘汰。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设计意图:把平时枯燥的跑步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徒手操配上音乐,乐与律的结合,造成艺术的氛围,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三)基本部分

  1.为了给学生呈现技术动作表象,我会采取教师示范技术动作,并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动作要点

  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在示范时,手臂是直臂还是曲臂?

  通过教师示范技术动作为学生呈现动作直观表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动作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2.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助跑,双脚踏跳,双手支撑器械,提臀,两腿伸直向两侧分开,迅速推离器械,使身体向前上方越过器械,两腿向前制动挺身,两臂斜上举;并腿用前脚掌着地,屈膝成半蹲。

  并介绍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帮助: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者站在山羊斜前方,面向练习者,两脚前后站立,当练习者撑器械后,双手握其上臂,顺势向上提拉过器械并顺势后撤步至落地,换至一手扶腰背,另一手护其胸腹。自我保护的方法:当落地不稳、身体过于前倾失去平衡时,应迅速低头团身前滚翻。切勿用手撑地,防止戳伤、骨折。

  3.练习

  (1)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练习。

  (2)助跑-支撑-分腿提臀-跳。组内一人保护帮助,2次一轮换。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分腿跳的过程中,有曲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跳跃的高度不够,支撑没有力量,大家可以来进行分腿立撑,推手挺身跳练习。

  (3)完整的支撑跳跃练习。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跳箱的高度完成动作。

  4.教师选出优生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5. 素质练习:“推小车接力”

  规则:体育小组为单位,两人一组,一人俯卧,另一人抓住同伴的两条腿,从起点跑向终点的标志物,两人交换,回到起点,与下一组击掌接力,依次完成比赛,用时短的小组获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八、场地器材

  体操垫8块、跳台8个、体操馆。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运动强度:中等。

  十、课后反思

教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二、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创设情境,口语交际”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说设计

  1、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2、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课文较长,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有难度,因此,我让学生抓住三个词语“渔夫、瓶子和魔鬼”来概括,以降低难度,达到简明概括的目的。

  3、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分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

  首先指导学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自读自悟,再全班讨论,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4、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设计问题“看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自己归结出寓意,受到教育。

  5、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不知不觉中达到简要讲述故事的目标。课后要求学生讲述《渔夫的故事》给家人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①推荐学生看我国古代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②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的兴趣

教师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望岳》。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师说课稿9

  教学思路

  《小动物上体育》是21世纪北京版实验教材小语第二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童话诗,写的是小动物上体育课的事情。作者创设了一个“队伍总是走不齐”的情景,巧妙的告诉小学生:动物体态不同,走路姿势也不同。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时,我主要体现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课文是识字的载体,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使学生在扎扎实实识字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从而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角色的心态。

  这课书主要的教学任务是:

  1、学会8个生字,(包括多音字“了”liǎ),认读12个字。认识新偏旁“牛字旁”。

  2、使学生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积累识字方法。

  3、通过对生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4、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角色的心态,使学生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我是这样来分配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中的'四个字“动物和体育”。使学生认识字的音、形和义。重点指导书写“动和物”两个字。其他的生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读音。并且通过创设情景和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角色的心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主要是处理剩下的四个生字,解决它们的形、义和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巧妙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本节课伊始,我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课程表引入新课,又以“你最喜欢上什么课”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兴趣。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又自然地引入新课,使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2.注重识字。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载体,识字和阅读同步进行。把练习朗读和识记字音结合起来,把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词义结合起来,最后在综合练习中重点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如(自己读、同浊度、男生读、女声读等)的读,让学生掌握字音。激发学生兴趣,搜集识字方法。体现了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一重点,提高了识字效率。在学生们记完字形后紧接着指导书写,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找到自己所写字的不足和优点,使学生真正做到扎扎实实的识字。另外,在今天的课中,又体现了对二类字的处理。让学生真正对二类字的读音有所认识。

  3、重视朗读。以读代讲,在读中发现、体会动物们的心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本节课中,教师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感受动物的心态。整堂课上,教师让学生全方位地读,设计了个人读、对比读、引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感悟后读等,另外,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我们就是那些小动物在上体育课”这一情景,让学生深入角色,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并利用,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小动物的心态,又通过学生自读体会小动物们的心态,感悟他们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并通过“你能读出小动物的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高质量的读。

  4.注重教师角色定位,关注学习主体。老师用亲切、自然、和善、民主的教态和教风,始终挂在脸上的甜甜的微笑,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用人性化、充满爱心的课堂语言和孩子们交流,创造一种童话般的学习氛围,让贪玩好动的孩子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性,体现尊重、激发学生“原生态”的先进教学思想。

教师说课稿10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指导思想

  首先来谈一谈我的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本课的设计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桥梁,本节课具有参与性强、竞争激烈、客观条件限制小等特点。通过练习可以发展学生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特别是对增强下肢力量、耐力有显著作用,为以后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水平二的学生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开始有独立见解,但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且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动摇。思维过程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能力也随之提高。在生理发育方面,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习小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体会行进间手触球的部位;复习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提高助跑起跳结合的技术。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弹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手按拍球的后上方;快速助跑,起跳准确、有力。

  【难点】

  手脚的协调配合;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连贯,不停顿。

  六、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因此我采用了: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法

  学法:分组练习、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体育常识。

  2.队列队形练习:学生半面向左(右)转。

  【教学步骤】

  1.教师统一发令,练习原地左、右转法。

  2.教师提问:“90°的一半是多少?”从而引出半面转的角度45°。

  【教学意图】教师利用提问的形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教师讲解并示范半面向左(右)转。

  4.学生分散练习,教师指导。

  5.集中展示,教师统一发令。

  (二)准备部分

  1.复习球操(4×8拍)

  (1)伸展运动;(2)体转运动;(3)腹背运动;(4)下蹲运动;(5)踢腿运动;(6)全身运动;(7)跳跃运动;(8)整理运动。

  2.专项准备活动

  (1)各种方式的绕球:头上、腰部、胯下等。

  (2)单手的原地运球。

  【教学意图】充分的'热身活动能够使学生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降低,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

  (三)基本部分

  1.行进间运球

  (1)技术动作示范与讲解

  【动作方法】向前运球时,按拍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肢的前侧方;跑动的步伐要与球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手、臂的动作与原地运球相同。

  【教学意图】良好的技术动作示范和详细的技术动作讲解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技术动作印象,方便接下来的教学。

  (2)学生散开,做“原地运球比多”游戏(2次)。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散开。

  要求:听从教师统一口令进行运球,教师明确时间要求,统一计时。

  【教学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玩中练,练中玩,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教师示范行进间运球,学生观察球的落点在同侧脚的前方。

  (4)学生自己持球向前运球走。

  组织教学:四人一组,进行向前运球走。

  要求:每人运球三到四次。

  【教学意图】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本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利于技术动作的学习。

  (5)学生15~20米慢跑运球。

  组织教学:四人一组,慢跑运球。

  要求:听从教师统一发令,跑动速度适中。

  【教学意图】进行实际的慢跑运球,在慢速跑中逐渐体会运球动作与跑动姿势的协调配合。

  2.跨越式跳高

  (1)教师讲解并示范正确动作,然后强调重点、难点。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列蹲下。

  要求:认真观察技术动作示范,聆听技术动作要领。

  【教学意图】良好的技术动作示范和详细的技术动作讲解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技术动作印象,方便接下来的教学。

  (2)学生选择不同高度进行练习。

  组织教学:男女分组,设置不同高度的横杆,进行练习

  要求:依次进行,注意安全。

  【教学意图】男女分组进行练习,结合了男女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实际状况,分层教学,便于体验获得成功的快感。

  (3)检验

  要求:择优讲评,互相学习。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充气塑料娃娃。

  【组织方法】教师模仿“打气”的动作,学生模仿正在充气的塑料娃娃,身体由下蹲开始逐渐“长高”。随着教师“充气”与“放气”,不断变换身体的姿态,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八、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九、场地器材

  田径场、排球两个、音乐播放器。

教师说课稿11

  本课教材为五年级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为第一教时,共分五教时完成。

  一。 设计指导思想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在学生自我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应把握这根主线强化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与实践的培养。

  2. 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本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活动或生活,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高生产劳动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除应强化以上这根主线的培养外,还应与受教者的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劳动积淀促进其体育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禁产生了对传统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反思,认为有必要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进行再认识。

  认识之一: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为什么要教?除了传统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过越障碍的能力。那么,生活中的障碍是否都需要从障碍物的上方一跃而过呢?是否不论高低一律都需要费力越过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体育教学就有必要发展学生多种越障能力,根据不同障碍选择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领。这样的培养,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启发、激励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思维习惯,就是学生一次次的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

  认识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时的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从教材分类来看,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属于跳跃教材,它与其它跳跃教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仅以教会为目的,不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迁移通道,因此每次学习都是废旧而立新,教者费力、学者费劲。那么,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与其它跳跃教材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而落地方法的自然养成则是整个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重点,所谓"不求攻彼,先求自保",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认识之三:可否"浪费"一小部分教时,对以上的一些反思进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结果是无意义的,笔者以为值得做一次尝试。首先,现行体育教材重复性大,"浪费"的这一部分教时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尝试成功,则可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供我们继续探索,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本课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架设知识迁移通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巩固跳跃能力的发展。

  2. 训练学生思维力,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练习习惯。

  4. 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提高弹跳能力。

  四。目标落实与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练

  教师提示跳跃落地要求,学生分散复习已学过的跳跃方式,体会落地轻巧的要求。教师巡视指导,帮差补缺。

  2. 揭示课题

  提出本课学习内容与要求(合理过越障碍),出示第一高度(低),启发学生交流、思考过越方法,并分组尝试。教师巡视启发、激励。

  3. 引入跳过障碍概念

  教师集中介绍学生的一些方式,强调根据障碍情况合理选择过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较高),师生共同筛选过越方式,得出结论(较高障碍跳过)。

  激励想象跳过方式,组织小组交流尝试,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尝试。

  集中展示,学生演示,教师讲评,得出结论(只要不触标志,任何跳跃方法都值得尝试,但要注意落地轻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励学生尝试用已有方法跳过(预计绝大多数学生将失礼)。

  4.导入侧向直腿摆动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筛选过越方式(双脚蹦越已无可能,必须单脚跳起跨过)。

  组织分组尝试单脚跳起跨过动作,教师巡视。

  集中组织好差生对比演示,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成败原因(两腿总是钩到标志)。

  启发思考解决两腿总是钩到标志的矛盾,小组交流提出假设、分组尝试假设。教师巡视启发。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结论(直腿跨过)。

  分组尝试,验证。教师个别辅导。

  5.游戏:过越障碍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尝试直腿跨越(估计

  将会全军覆没)。

  提出问题:如何过越?学生假设、个别尝试(又是全军覆没)。

  教师示范(从下钻过)。揭示根据障碍选择过越方法的道理。

  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学生分组自设障碍,自行设法过越,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6. 小结讲评。

  本课只是对笔者一些"奇谈怪论"的尝试,可能有思考不周之处,恳请诸位同行帮助出谋划策,以便不断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说梦",也请众位同仁"当头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教师说课稿12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师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师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我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与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本节课主要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在教学中,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能够在课堂上更高效的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接下来我谈一谈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对于一些远离生活的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和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地图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量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法能够承上启下,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性的认识,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

  首先我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具体问题如下: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然后随机请同学说出答案: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设计意图】因为此模块的知识属于概念性的问题,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自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的掌握。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具体学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首先我会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紧接着在多媒体出示风化示意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风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播放风化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了解风化的概念。

  接下来我会展示实验,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展示给学生: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紧接着开始描述实验过程。把托盘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盘顶部,再把水从沙盘顶部慢慢倒下。学生观察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观察可以总结出: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上面的实验总结: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此时学生可能会问侵蚀作用下还有什么地貌景观,我会顺势在多媒体播放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U”形谷、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播放侵蚀地貌景观的图片,更加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地理的情感。

  在学生对侵蚀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会继续讲解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我会总结: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由于上面的实验刚刚也体现出了沉积作用,所以我会继续结合上面的实验问学生: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经过学生的思考,我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在学生对流水沉积掌握清楚之后,我会播放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让学生知道,沉积的作用除了流水还有风力沉积。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引导学习,学生对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就得以突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以上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学生更加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加以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结合板书梳理本节课重点内容。然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可以加强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掌握。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教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

  (2)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

  (3)教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教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

  (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现象。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讨论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导入活动(展示PPT的实验物品图片,让幼儿说出有哪些东西。出示鱼缸,事先用盖布盖住,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先示范两种物体的沉浮,木块和石头。

  3、认识活动(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头号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操作活动(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先要讲解操作规则,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5、记录活动(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每组让一个幼儿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6、交流总结活动(展示每组的记录表)7、探索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想一想怎么改变沉浮,例如如何让橡皮泥浮上来或让水瓶沉下去)在此环节中幼儿主动动脑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变沉浮的方法,老师按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实验示范。

【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的说课稿12-23

教师说课稿06-10

教师面试说课稿10-19

精品教师说课稿02-16

(优秀)教师说课稿09-25

教师说课稿(荐)09-30

教师说课稿优秀10-03

(精选)教师说课稿15篇06-10

高校教师面试说课稿04-29

幼儿教师说课稿02-1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