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4-03-30 17:41:5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荐]读《红楼梦》有感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

  一本《红楼梦》看出的或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或是大贵族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亦或是古代的各种生活习俗。其中描绘的一干女子,或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或许平凡,无法被称为重要人物,她们的性格都各有各的特点,而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

  就连看似最光鲜亮丽的贾府大小姐贾元春也逃不过命运,她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宫中选秀时被选入做女史,后来又升官成为凤藻宫尚书,可以说是后宫权势极大的人物了,在这样的步步高升之下,人们往往只看到她的“权倾一时”,但无人看到过她的痛苦。在省亲之时,她几乎全程在落泪;省亲时间也定在晚上,颇有“百鬼夜行”之诡异感;在几人哭泣,她劝其余人开心时,也说出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归根到底,她不过是贾家的一个依靠,皇帝的一个棋子而已。她提拔如此快速,绝对不是因为表面上的“贤孝才德”,而是皇帝对贾家的试探,在宫中她身不由己,只能“望家乡,路远山高”;省亲之时也不得不摆出皇家的姿态,自上而下地对生母,父亲,祖母等亲戚说话,连想见弟弟贾宝玉回到的也是“外男不得擅入”;最后在也只得托梦给父母“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她悄无声息的死在宫中,一定经历过宫斗,但是她没有心机,没有城府,虽然勤俭,崇尚朴实,但终究不能活在“步步惊心”的宫中,她只能挣扎,但是为了贾府,为了她所爱的亲人,她只能忍受。

  与之情况相近的是贾府二小姐迎春。迎春性格软弱,麻木,也就因此,她并没有获得过长辈们过多的认可,父亲贾赦对她不理不问,生母早早死去,邢夫人虽关心她,但对她说话态度则是批评,贾母也没有对她有过特殊的照顾。她的软弱无能,也就造就了她没有主见的性格,她管不好她手下的嬷嬷和丫鬟,她的奶娘甚至偷了她的累金凤赌博,被迎春的大丫头司棋,绣橘发现时,仍振振有词说其他小姐都给她们的下人们好处,她偷东西赌钱是应该的……她对于这种事情,只能忍气吞声,进而逃避,在司棋,绣橘与奶娘争吵激烈时,她却只自顾自地埋入《太上感应篇》,她不认命,她也想活得更好,但是不敢反抗,甚至贾赦为了还债将她出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但是被虐待之后,她只能哭诉:“我就不信我的命这么不好”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她只能蜷缩在缀锦楼,用麻木不仁换取自己少量温暖,最后也只能“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她虽不认命,但她不知“性格决定命运”,她温柔善良的性格也就终究决定她被欺,甚至连旺儿都说她是“二木头”,连被扎了也不知道说一声。

  但三小姐探春则不一样,她性格鲜明,坚强,有情商,虽是赵姨娘的女儿,地位比其他小姐低,但是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努力成为了三春中最出色的一个,她的容貌就不俗,“神采飞扬”,“见之忘俗”屋中笔插得如小山一般,文章造化也是三春中最高的一个,也就因此她是三春中最受喜爱的,在南安太妃来时也只将她和亲戚史湘云,薛宝钗,薛宝琴和林黛玉出去会见。就连旺儿也赞叹她是“老鸹窝里出凤凰”与元春的容忍,迎春的麻木相比,她的性格中多的则是凌厉和改变,她首先在大观园内创立诗社,使大观园增添了几分活力和文学色彩;她勇于改革,即使得罪了某些人的利益也要兴利除弊;在抄检大观园时,她是唯一一个起来反抗,斥责此行径的,并说出“这样大户人家,若从外头杀进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就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从内部自相残杀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样一番振聋发聩的言语。她看到了贾府的丑恶,也就因此她要做出改变,她想着贾家的未来,而不仅仅是她自己,对青年人而言,探春则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或许对于成年人而言,元春的默默忍受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对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人而言,更需要的是做出改变,青年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这也就是为何王安石变法之时多采用门下“儇慧”的年轻人。

  四小姐惜春则是贾府兴盛衰败看的最清醒的一个,每次出现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旁观者清,也就因此她对贾府的丑恶感受更深,但是她对待丑恶的态度是远离,也算一种变相的逃避,也就因此她逃避世俗,大彻大悟,最后出家。在看到自己大丫鬟入画干了不干不净的事情时,她并没有挽留,而是狠心赶走,正如她所说,引用古人的话“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她对待事情的态度是一味逃避,有人说她无情无义,但是她的出身就是一个迷,她的父亲贾敬早年就为了逃避名利场做道士,母亲早亡,哥哥贾珍每天偷鸡摸狗,恨不得将宁国府翻过来,哥嫂尤氏一面受贾珍的气,一面管理宁国府这个“除了门口两个大狮子干净,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状况,因此她也就一直处于没有人关爱的状况下,又为何批判她无情无义呢。在贾府这个是非之地,她只能“明哲保身”,看似荒唐无情,但是却是在末日来临之际保全自己的重要手段,就如同庄子在《庖丁解牛》所说的“恢恢乎其必游刃必有余地也”,她虽不如邢岫烟一般如同“闲云野鹤”,但也是一直有自己的主见,特立独行,也就因此能和妙玉合得来,她的叛逆,她的无情,也恰恰使她最后也受妙玉的影响遁入空门,抛开凡尘繁杂琐事。

  四“春”,代表着四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贾府中其余人,如林黛玉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她对贾府丑恶的理解力不输于惜春,但她却更多的是天真,清净,她缺少母爱,因此在薛宝钗糖衣炮弹的攻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认为她是个“待人极好”的人,被贾宝玉惊讶为“孟光几时接了梁鸿案?”,她虽然喜欢耍小性子,但是这恰恰体现出了她对“情”的渴望,无论是贾宝玉与她的爱情还是父母兄弟给她的亲情。但是她对情的渴望也就暗示了她悲惨的结局,正如“流水落花春去也”。薛宝钗则是“知世故而事故”,在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般叛逆,反抗,而是自愿接受维护封建思想。她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实现“金玉姻缘”,努力在贾府营造出好人设,甚至和赵姨娘这样与她毫无关系的小人物都要尽力拉拢,也甚至在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谈话之时,为了防止对方怀疑用林黛玉来脱身,进而败坏了林黛玉在贾府的名声,也就因为她的心机,她的野心,正如她所写的词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般。史湘云则是乐观开朗,虽然也是父母双亡,但是笑得放肆,笑的开朗活泼,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是真名士自风流”。

  但是她们命运在当时的末世下不可能完美,也绝不可能会“岁月静好”,最后也就只能“原应叹息”了,虽然她们命运各个不好,但是对比而言,元春,迎春悄悄而又悲惨地死去,远嫁海疆的探春命运虽没有说出,但是根据放风筝时她的凤凰和“喜”字缠住知并不差,“独坐青灯古佛旁”的惜春也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清净,黛玉结局虽也没有告诉,但可推测出是因情而死,宝钗虽然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但终究是使贾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若是她们到了现在,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命运一定会好很多的,也正如“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

  正如西班牙大文学家塞万提斯所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适合自己的好的性格可以成就你的一生,决定你的命运!

读《红楼梦》有感2

  读《红楼梦》论现代人之择偶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无疑是整个红楼梦这出爱情悲剧的写照。

  细读红楼不禁为宝玉和黛玉的悲惨爱情而惋惜心中也难免生出丝丝凄凉,同时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可现实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为了爱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弃自己的事业;而薛宝钗式的人却只会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择手段得到爱情,绝不会因爱人的想法而退让半步;王熙凤式的人则是把爱情和事业放在一起,希望将两者并重。那么,现代人会选择哪种人?

  父母之命,或像贾宝玉一样,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同时葬送了爱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贾琏一样,不满足于自己的家庭,不断沾花惹草,让王熙凤十分没面子;又或者……

  所以说曹大才子在红楼梦中写出的爱情观,几乎是代表了现代人的爱情观,至于做出何种选择,恐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决断了。

读《红楼梦》有感3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这部古典名著在华丽的文字下,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读《红楼梦》有感4

  很多人应该是不爱看《红楼梦》的,它的篇幅较长,且晦涩难懂,而我却偏偏对它情有独钟。里面的人物性格分明,里面的故事凄惨婉转,它见证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阐述了盛筵必散的道理,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

  《红楼梦》里最著名的便是宝钗黛的爱情故事,然而我对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影响深刻,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长子贾珠死后宝玉成了王夫人唯一的儿子,仅有的依靠。王夫人把宝玉视为命根子,对他寄于厚望,期待着宝玉能像他大哥那样爱读书,求上进。将来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振兴门户。自己这个做母亲也脸上有光,老来有靠。可偏偏宝玉只喜欢读闲书做闲事,整天都混在姐妹丫环那里。王夫人眼看自己的希望要落空,岂不伤心难过?王夫人作为母亲这样并没有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好呢?何况当时的环境就是如此,男人要有岀息只有做官。可是王夫人并不了解宝玉是一个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办事的人,宝玉经历了这场变故后反而会离王夫人更远。

  王夫人可能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父母的代表,对自己的子女给予厚望,然而他们总是会被自己的爱蒙蔽,以至于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和想法,总觉得自己能够改变一切。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更多的父母选择给子女自由,给予子女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我发展。

  《红楼梦》中对宝钗的描写是这样的,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恐怕是许多家长心中完美的女子形象,然而却不得宝玉的青睐,宝玉本身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形象,所以他偏爱清新脱俗的黛玉。读到最后,宝钗假装黛玉嫁与宝玉,黛玉绝望而死,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场大家族里的“三角恋”最终成为了一大悲剧。

  一段好的爱情,必然少不了的就是三观相符合,宝玉为什么偏爱黛玉,就是因为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思想价值体系,两个人的灵魂是高度契合的,只有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才有可能长久地相处下去。

读《红楼梦》有感5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此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小的时候就开始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重情义,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红楼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再加上大量查阅资料以及观看《百家讲坛》,我对《红楼梦》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故事,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下面就从自身理解的美学角度说一说肤浅体会。

  红楼梦的内在“美”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物个性的丰富美

  《红楼梦》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往往有极大的夸饰,以至就是某种品质的化身,如忠、奸、智、莽等。《红楼梦》所展示的不是单一的各种规范人格,而是血肉丰满的现实人格。鲁迅说《红楼梦》所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和从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这是对于《红楼梦》人物创造的很高评价。

  如“金陵十二钗”这些女性形象同样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又有丰富深厚的性格内涵。大体上说,薛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冷”,黛玉是“愁”,湘云是“豪”,凤姐是“辣”,探春是“敏”,迎春是“懦”,元春是“贵”,妙玉是“洁”,香菱是“苦”,金桂是“悍”,莺儿是“巧”,紫鹃是“慧”,……。各人的性格色调是那样鲜明、不可更易;但就每一个人物而言,其性格世界又是十分复杂丰富的。

  人称“病西施”的林黛玉整天愁眉不展,“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体态的病和心态的愁叠合为一,那淌不完的泪水是心灵之泉,是前生所饮的“灌愁海水”所化。人们看到,病愁、乡愁、为落花无依柳絮飘零而愁,自身的孤苦无靠和爱情的前景暗淡更使她陷入了无可解脱的愁的深渊。在这个敏感多愁的少女的精神世界里,同愁闷伴生的正是抗世违俗的自尊和目下无尘的孤高,潜藏着一种执著的人生追求和热烈的爱情向往,这是一种较《红楼梦》中其他女性远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要求。所谓“林黛玉型”应当不只是对其多愁善感的外部印象而言,还应当看到这一性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体察其超越群芳成为《红楼梦》第一女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薛宝钗是著名的“冷美人”。冷美人之“冷”,是冷艳、淡雅;又是冷静、理智;有时又是冷漠、冷酷。从外表到内心,从克己到处人,体现着一种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她衣妆淡雅、居处素净、罕言寡语、端庄典丽,显示出一种凝重、封闭的个性。她服食的“冷香丸”意味深长,以冷制热,喻示对自己内心感情的克制、压抑,天真被世故吞噬,爱恋之情被闺范礼教掩藏。有时,这种冷静到了冷漠、麻木、失去同情心的地步。冷香寒彻,终究导致雪埋金簪。冷美人始终未能赢得“痴公子”的赤子之心,只能在无爱的婚姻和孤寂的生活中抱恨终身。这一以“冷”为特征的性格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湘云之豪令人神往。她襟怀坦荡、言动爽快,烧鹿大嚼、醉眠花裀更有名士风度。然而笼罩在整个家族和社会头顶上的阴影同样追随着她,乐观豁达的云丫头也有自己的烦难和隐忧。最终也只有顺从命运的安排。钗、黛、湘可以说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鼎足而三”的女性形象,一个深沉,一个孤高,一个豪爽,三者都是美,却又是迥然不同的。

  2、浓郁的诗意美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平淡无奇,近乎琐屑,然而却又那么经读耐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熔入了作家丰富的人生感受,在小说的深层蕴藏着诗情和哲理。

  翻开《红楼梦》的许多篇章,诸如读曲、葬花、扑蝶、画蔷、醉眠、乞梅、诔晴,以至跌扇、篦头、观局、斗草等等,都会使人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感染。多少诗人和画家从中汲取灵感和题材。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诗意之于《红楼梦》,不限于其中数量可观的诗词韵文,也不限于某些可供吟咏作画的片断,也不仅指诗的构思和技巧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最根本的应是作家的诗人气质对小说艺术素质的影响和渗透。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似乎有性灵和神韵,作家的喜、怒、哀、乐,伤悼和同情,辛酸和忧愤,那感情的波涛总在涌动。小说虽然不是抒情诗,却可以有浓郁的抒情性。曹雪芹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修养在《红楼梦》里打下深深的印记。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滋养了《红楼梦》小说艺术的机体。

  3、彻悟的哲理美

  《红楼梦》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惟一达到哲理深度的作品。传统小说在艺术上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是那露骨的说教,即使某些包含优秀现实内容的作品也未曾超越道德伦理思想的层面,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生命目的哲理思索的高度。只有《红楼梦》,它对现实存在合理性的怀疑,对人生归宿的冷静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使作品的思想升华到哲学的层面。这种思考和探求,又是非常自然地通过人物的精神历程隐然无痕地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整体之中,而不是生硬地把外在观念和生活形象拼凑在一起。这种渗透,当然体现在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一些警语中,即使是在全书的艺术构思、情节安排以至细节描写中,也几乎无处不在。书中对于盛与衰、热与冷、欢与悲、动与静、聚与散的处理,无不贯穿着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静极思动这样的哲理内涵,有时更是热中有冷、乐中隐哀、相伴而生。《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耐读,同深入肌理的哲理思考是大有关系的。

  还有不少论者探讨象征和隐喻在《红楼梦》中大量和巧妙的运用,指出其原因不单是由于伤时骂世不便明说,它和小说的悬念、诗歌的取喻都有关系。大而言之,神话的背景、幻境的阅历都有隐括和预示的作用;小而言之,服用冷香丸、柚子换佛手之类,都同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相关合。数量众多的诗词、谜语、酒令、花名等,更是对各人品格和归宿的形象写照,既贴切又含蓄。连人物的命名都有讲究,谐音、寓意、因事、随缘,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多有寄托。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01-01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14

读红楼梦有感01-02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1-03

读《红楼梦》有感01-23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06

读《红楼梦》有感05-27

读红楼梦有感06-05

读《红楼梦》有感【荐】06-2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