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文优秀【15篇】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濔濔。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注释:
【1】载(zài):发语词,犹“乃”。
【2】驱:车马疾走。
【3】薄(bó)薄:象声词,形容马蹄及车轮转动声。一说鞭子策马声。
【4】簟(diàn):方纹竹席。一说席作车门。
【5】茀(fú):车帘。一说雉羽作的蔽覆,放在车后。
【6】鞹(kuò):光滑的皮革。用漆上红色的兽皮蒙在车厢前面,是周代诸侯所用的车饰,这种规格的车子称为“路车”。
【7】鲁道:通向鲁国的道路。
【8】有荡:即“荡荡”,平坦的样子。
【9】齐子:指文姜。
【10】发:旦,早晨。
【11】夕:暮,傍晚。发夕意为傍晚出发。
【12】骊(lí):黑色马。一车四马,故谓“四骊”。
【13】济济:美好貌。一说即“齐齐”,马行步调一致。
【14】垂辔(pèi):指马缰绳松弛,弯曲下垂。
【15】濔(nǐ)濔:柔软的样子。一说辔垂貌。
【16】岂(kǎi)弟(tì):天刚亮。一说快乐而心不在焉貌。
【17】汶(wèn)水:流经齐鲁两国的水名,在今山东中部,又名大汶河。
【18】汤(shāng)汤:水势浩大貌。
【19】彭彭:行人众多貌。
【20】翱(áo)翔:犹“逍遥”,指遨游,自由自在之貌。
【21】滔滔:水流浩荡。
【22】儦(biāo)儦:众多貌。一说行走貌。
【23】游敖:即“游遨”,嬉戏,游乐。一说形容自得之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齐女文姜无耻地去和齐襄公私通的诗歌。她乘坐着车子跑起来,车声隆隆地响个不停,给路人看到的情景是车子的外观:竹帘子遮蔽着车窗,红漆皮革做的车棚子。这车子非常豪华。如果说第一章是从车声隆隆来体现文姜盼望私会的急切心情,那么这第二章就从“四骊济济”之盛来体现文姜无耻私会的大肆张扬。第三章写车行路过汶水旁,只见汶水流淌,水势浩大,路上行人如织,但四马的华车跑动起来穿行自如。再加上鲁国的路况良好,文姜坐在车里如飞般享受,十分自得。第四章换了几个字,反复强化着文姜的得意和无耻。
此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了许多两字字音相同的联绵形容词,如第一章用“薄薄”来描述在大路上疾驰的豪华马车,字里行间透露出那高踞在车厢里的主人公是那样地趾高气扬却又急切无耻。再加上第二章以“济济”形容四匹纯黑的骏马高大雄壮,以“濔濔”描写上下有节律地晃动着的柔韧缰绳,更衬托出乘车者的身份非同一般。三四两章用河水的“汤汤”“滔滔”与行人的“彭彭”“儦儦”相呼应,借水之滔滔不绝说明大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往来不断,他们都对文姜的`马车驻足而观,侧目而视,从而反衬出文姜的胆大妄为,目中无人。这一系列的联绵词在烘托诗中人与物的形、声、神等方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另外,多用联绵词、叠韵词,对加强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也有帮助,可起到便于人们反复咏叹吟诵的功能,使得此诗念起来朗朗上口,效果很好。
从诗的技巧上看,此诗虽然纯用赋体而没有比兴成分,却仍是婉而多讽,韵味浓厚。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经全文3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注释:
【1】肃肃(suō):整饬貌,密密。罝(jū居):捕兽的网。
【2】椓(zhuó浊):打击。丁丁(zhēnɡ争):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
【3】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4】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
【5】干:盾牌。
【6】城:城池。干城,比喻捍卫者。
【7】逵(kuí魁):九达之道曰“逵”。中逵,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
【8】仇(qiú求):通“逑”。
【9】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林中。
【10】腹心:比喻最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
作品赏析:
从首章的“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到二章、三章的“施于中逵”、“施于中林”,虽皆为“兴语”,其实亦兼有直赋其事的描摹之意,一场紧张的狩猎就将开始。“兔”解为“兔子”自无不可,但指为“老虎”似更恰当。“周南”江汉之间,本就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那么,这场狩猎所要猎获的对象。就该是啸声震谷的斑斓猛虎了!正因为如此,猎手们所布的“兔罝”,结扎得格外紧密,埋下的网桩,也敲打得愈加牢固。“肃肃”,既有形容布网紧密之义,但从出没“中逵”、“中林”的众多狩猎战士说,同时也表现着这支队伍的“军容整肃”之貌。“丁丁”摹写敲击网“椓”的音响,从路口、从密林四处交汇,令人感觉到它们是那样恢宏,有力。而在这恢宏有力的敲击声中,又同时展示着狩猎者振臂举锤的孔武身影。
从诗中所咏看,狩猎战士围驱虎豹的关键场景还没有展开,就突然跳向了对“赳赳武夫”的热烈赞美。但被跳过的狩猎场景,其实是可由读者的丰富想像来补足的。《郑风·大叔于田》就曾描摹过“火烈具举,襢裼暴虎(袒胸手搏猛虎)”的惊险场面,以及“叔善射忌,又良御(车)忌,抑磬控忌(忽而勒马),抑纵送忌(忽而纵驰)”的追猎猛兽情景。这些,都可在此诗兴语的中断处,或热烈赞语的字行间想见。而且由猎手跳向“武夫”,由“兔罝”跳向“干城”,又同时在狩猎虎豹和沙场杀敌之间,实现了刹那间的时空大转换:这些在平时狩猎中搏虎驱豹的健儿,一旦出现在捍卫国家的疆场之上,将在车毂交错、箭矢纷坠之际,挥戈击退来犯强敌,而巍然难摧如横耸的城墙。于是一股由衷的赞美之情,便突然充溢于诗人胸际,甚至冲口而出,连连呼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好仇、腹心)”了。
诗写得很自豪。在三章相叠的`咏唱之中,这种自豪也因了“干城”、“好仇”以至“腹心”的层层推进,而增添了一种神采飞扬的夸耀意味。这对那些“公侯”来说,有这么一些孔武有力之士为其卖命,当然是值得自矜的。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对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时代来说,甘将一身武艺,售予公侯之家,而以充当他们的“腹心”为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事了。《诗经》“国风”中另一些为离乡背井、久役不归或丧身异域,而咽泣、哀号和歌哭的诗作,也许更能透露:在这种夸耀背后,还掩盖着怎样一种广大无际的悲哀。
诗经全文4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词语解析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现在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玁(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谓问候。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冒出了芽尖。说要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打胜仗!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拓展阅读:采薇分句解析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诗经全文5
[先秦]诗经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
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僊僊。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注释:
警戒饮酒失仪。
秩秩:肃敬。楚:列貌。殽:豆食。核:果类食品。旅:陈,摆设。孔偕:很好。逸逸:往来次序也。大侯:箭靶。抗:举。
烝:进。一说乃。衎(音看):乐。烈:美。洽:合;齐。壬:大。林:盛。纯:大。嘏(音古):福。湛(音担):喜乐。奏:献。能:技能。手:取;择比。仇(音求):匹;耦。室人入又:主人入于次,又射以耦宾也。康:虚。一说大。时:谓心所尊者。一说指射中者。
反反:慎重也。幡幡:失威仪也。舍其坐迁:舍其当坐当迁之礼。僊僊(音先):舞貌;轻举貌。抑抑:庄重。怭怭(音必):轻薄貌。秩:常度。
呶(音挠):叫喊;喧哗。僛僛(音欺):舞不能自正也。邮:通訧。过错。侧:倾。俄:倾貌。傞傞(音蓑):醉舞不止貌。并:指主人和客人。伐德:败坏道德。
式:发声词。勿从谓:勿从而劝勤之,使更饮也。谓,通为。由:事由;情由。由:因;由于。羖(音古):黑色公羊。又:侑的假借,劝酒。
诗经全文6
[先秦]诗经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注释:
【1】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2】於(wū):叹词,犹“呜”、“啊”。
【3】昭:光明显耀。
【4】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5】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6】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
【7】不(pī):同“丕”,大。
【8】时:是。
【9】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10】左右:犹言身旁。
【11】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12】令闻:美好的名声。
【13】不已:无尽。
【14】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
【15】哉:“载”的假借,初、始。
【16】侯:乃。
【17】孙子:子孙。
【18】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
【19】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20】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21】厥:其。
【22】犹:同“猷”,谋划。
【23】翼翼:恭谨勤勉貌。
【24】思:语首助词。
【25】皇:美、盛。
【26】克:能。
【27】桢(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28】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29】穆穆:庄重恭敬貌。
【30】缉熙:光明。
【31】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
【32】假:大。
【33】有:得有。
【34】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35】周服:服周。
【36】靡常:无常。
【37】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38】祼(guà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也称“灌祭”。
【39】将:行。
【40】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
【41】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
【42】冔(xǔ):殷冕。
【43】荩(jìn)臣:忠臣。
【44】无:语助词,无义。
【45】聿:发语助词。
【46】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
【47】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48】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
【49】克配上帝:可以与天帝之意相称。
【50】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51】遏:止、绝。
【52】尔躬:你身。
【53】宣昭:宣明传布。
【54】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
【55】有:又。
【56】虞:审察、推度。
【57】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
【58】载:行事。
【59】臭(xiù):味。
【60】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61】孚:信服。
作品赏析:
《诗经》中有多篇歌颂文王的诗,而序次以此篇为首,因为它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代表人物、被颂扬为“圣人”的周公,诗的内容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政治意义。
歌颂文王,是《雅》《颂》的基本主题之一。这是因为文王是周人崇敬的祖先,伟大的民族英雄,周王国的缔造者。姬昌积五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僻处于西北的一个农业小国,逐渐发展为与殷商王朝抗衡的新兴强国,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础;他又是联合被侵略被压迫的各民族,结成统一战线,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统治的政治联盟的领袖;他组织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经完成对殷王朝的三面包围,完成了灭商的决战准备;他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对暴政实行“仁德”为旗帜,适合当时各民族各阶级反对暴虐统治与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潮流,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他死后三年,武王继承他的遗志,运用他组织的力量,抬着他的木主伐商,一战成功,推翻了殷商奴隶主政权,建立了比较开明的周王朝。文王是当之无愧的周王国国父,对他的歌颂,自然成为许多诗篇的共同主题。每个时代都曾产生自己时代的颂歌,歌颂自己时代深受爱戴的政治领袖,歌颂为自己的民族、阶级、国家建立功业的英雄,歌颂文王的诗篇,就是在上述现实基础上理所当然的历史产物。
如同每个时代的颂歌都体现它们产生时的时代精神,文王颂歌也打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时代烙印。诗篇歌颂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赐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
这篇诗与其他的文王颂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歌颂之外,作者还以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的识见,向时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为鉴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长治永安。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兴国,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亲,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众多得以世代继承传统;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兴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无常,曾拥有天下的殷商贵族已成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为鉴,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变,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长治久安。
很明显,贯穿全诗始终的是从殷商继承下来,又经过重大改造的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实行在人间的统治,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远不会改变。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也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根据,而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敬畏天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这是此诗的中心思想。
全诗没有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以事实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歌颂文王福泽百世,启发对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没有文王创立的王朝,就没有今日和后世的荣显。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国为鉴戒,殷商人口比原来的周国多得多,却因丧失民心而失败,再用殷贵族沦为周朝的服役者这一事实,引起警戒。全诗恳切叮咛,谆谆教导,有劝勉,有鼓励,有启发,有引导,理正情深,表现了老政治家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颂歌中,这是思想深刻、艺术也较为成功的一篇。
全诗七章,章八句,五十六句中除三句五言外,均为四言,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最突出之处,是诗中成功地运用了连珠顶真的修辞技巧:前章与后章的词句相连锁,后章的起句承接前章的末句,或全句相重,或后半句相重,这样,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这篇诗的蝉联,除了结构紧凑,还起换韵作用。
诗经全文7
[先秦]诗经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注释:
【1】闵:通“悯”,怜悯,郑笺说是“悼伤之言”。
【2】予小子:成王自称。小子,年少。对先祖也可自称“小字”。
【3】不造:不幸,不善。此指遭周武王之丧。
【4】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独无所依靠貌。
【5】疚:忧伤。
【6】於(wū)乎:同“呜呼”,表感叹。
【7】皇考:指武王。
【8】永世:终身。
【9】克:能。
【10】兹:此。
【11】皇祖:对已故祖父的美称。此指周文王。
【12】陟(zhì)降:上下,升降。
【13】庭:直。
【14】止:语气词。
【15】夙(sù)夜:原意为早夜。此指朝夕,日夜,即天天、时时。
【16】敬:谨慎。
【17】止:语助词。
【18】皇王:这里指先代君主,兼指文王、武王。
【19】序:通“绪”,事业。
【20】思:语助词。
【21】忘:忘记。
作品赏析:
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周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这也几乎就是他继位时全部的政治资本,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周颂·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周颂·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业绩也在于此。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此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诗经全文8
[先秦]诗经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1】大田:面积广阔的农田。
【2】稼:种庄稼。
【3】既:已经。
【4】种:指选种籽。
【5】戒:同“械”,此指修理农业器械。
【6】乃事:这些事。
【7】覃(yǎn):“剡”的假借,锋利。
【8】耜(sì):古代一种似锹的农具。
【9】俶(chù)载:开始从事。
【10】厥:其。
【11】庭:通“挺”,挺拔。
【12】硕:大。
【13】曾孙是若:顺了曾孙的愿望。曾孙,周王对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称曾孙。若,顺。
【14】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合满。皁(zào):指谷壳已经结成,但还未坚实。
【15】既坚既好:指籽粒坚实、饱满。
【16】稂(láng):指穗粒空瘪的禾。
【17】莠(yǒu):田间似禾的杂草,也称狗尾巴草。
【18】螟(míng):吃禾心的害虫。
【19】螣(tè):吃禾叶的青虫。
【20】蟊(máo):吃禾根的虫。
【21】贼:吃禾节的虫。
【22】稚:幼禾。
【23】田祖:农神。
【24】秉:执持。
【25】畀:给与。
【26】炎火:大火。
【27】有渰(yǎn):即“渰渰”,阴云密布的样子。
【28】祈祈:徐徐。
【29】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区,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区,八家各百亩为私田。八家共养公田。公田收获归农奴主所有。
【30】私:私田。
【31】稚:低小的穗。
【32】穧(jì):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33】秉:把,捆扎成束的禾把。
【34】滞:遗留。
【35】伊:是。
【36】馌(yè):送饭。
【37】南亩:泛指农田。
【38】田畯(jùn):周代农官,掌管监督农奴的农事工作。
【39】禋(yīn)祀:升烟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礼,也泛指祭祀。
【40】骍(xīn):赤色牛。
【41】黑:指黑色的猪羊。
【42】与:加上。
【43】介:“丐”的假借,祈求。
【44】景福:大福。
作品赏析:
全诗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众星之拱月,绿叶之衬花。第三章实写丰收,前二章起铺垫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话式的余波。
农业丰收不是从天而降神赐的。诗首章追叙了对春耕的高度重视与精心准备。起句“大田多稼”虽是平淡的直赋其事,然而画面雄阔,涵盖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种种繁复场景,为之提供了纵情挥写的大舞台,气势不凡。由此可窥见当时绝非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是井田制下的原始大生产耕作。第二句“既种既戒”,实是抓住了农业生产的“牛鼻子”,即选择良种与修缮农具。有了良种,播种的“百谷”才能“既庭且硕”;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农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只是“既戒”工作的举隅,其它可以想见。除了选种与修具外,还需有其他一系列次要的准备工作,诗用“既备乃事”一笔带过,笔墨精简,疏而不漏。用三个“既”字表示准备工作完成,干脆利落,要言不烦。末句冒出“曾孙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实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曾孙”是当时政治、经济舞台的主角,也是此篇的核心人物,农奴一切卖力的活动都是为了顺应“曾孙”的欢心。春耕开局不错,最愉悦的人,当然是主角“曾孙”。这句客观上明确无误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主奴关系。从全篇看,第四章曾孙将出场巡视和主祭,这里先提一句作伏笔,也起到了贯通全篇血脉的作用,所谓着一子而满盘皆活。
次章追叙夏耘,即田间管理,主要写除杂草与去虫害。播种后倘让作物自生自灭,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而且要贯穿百谷成长的全过程。“既方既皁,既坚既好。”四个“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将作物阶段性生长的典型画面作了逐步推进的忠实记录,很有农业科学性,不谙农事的人是很难如此简练精确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却是关键句,即除尽了稂莠,才使粮食长势旺盛,这是略去了种种艰辛劳动过程而提炼出来的重要经验。另一条经验是灭虫。百谷有螟螣蟊贼以及蝗虫等许多天敌,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难保,也许会导致粮食颗粒无收。除虫的办法,主要用火攻。让害虫在“炎火”中葬生。由于虫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样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称作“田祖”的`农神,祈求田祖的神灵将虫害去尽。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但也表现了农夫们的迫切愿望。《诗经》中此处提到的除虫方法,后世继续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驱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奏道:“《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旧唐书·姚崇传》)于是遣使分道杀蝗,终于扑灭虫害,保住庄稼。这明显是受了《小雅·大田》诗的启发。
如果说上二章写的是尽人事,那么天时对于农业也至关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写了风调雨顺情况。阴云弥漫,细雨绵绵,真是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观与内心感受打成一片,农夫的喜悦在这四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公田”、“私田”的先后关系中,展现了社会矛盾缓和时期农夫们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余五句写丰产丰收。若从正面写,谷穗金黄一片,农夫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肩挑车载沉甸甸,大囤小囤满满装,也可以写得沸沸扬扬,动人心目,但那毕竟是寻常蹊径,易于雷同俗套。此诗之妙在于侧写,在于烘托,在于细节描写,不写收,而写不收,从不收中反映丰收,构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绝。你看,有长得欠壮实故意不割的,有割了来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来不及装载的,还有许多飘洒散落在各处的谷穗。这些镜头读者闭目想像一下,是丰收还是歉收,不言而喻。至于怎么个丰收法,那就由读者各自去驰骋想像。该实的地方却留下一片空白,让人自行补充,这才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妙谛。对于此点,历代论者均赞赏不已。
三章的末句“伊寡妇之利”,又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如果没有这末句,人们或会有疑问:大田里散落漏收那么多粮食,是不是农夫们偷懒和不珍惜呢?也或会作如是想。有了脱颖而出的此句,人们才恍然意识到农夫们故意不收割殆尽是有良苦用心的。为了让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糊口活命,又免于他们沿街挨户乞讨的窘辱,农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丰收果实让他们自行去采拾,那种细腻熨贴,那种宅心仁厚,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有拯溺帮困的恻隐之心,那是一种宽广胸怀和崇高美德,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此诗中的“寡妇”,比之唐代杜荀鹤诗中写到兵荒马乱时世的“山中寡妇”那“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的境况来,真是幸运多多。关于此句,还引发过一场怎样理解此诗主旨的论辩。《毛诗序》谓此诗“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诗序辨说》则驳道:“此序专以‘寡妇之利’一句生说。”至于两者优劣,应当说,寡妇之拾穗,也确实反映了贫民生活的无保障,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不公,说诗有“刺”的含意也并不太离谱。但从诗的整体意向而言,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赞美农夫通过辛勤劳动而喜得丰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驳也属平允。
田间劳动大军正在收割捆载,忙得不亦乐乎,田头有农官“田唆”在第一线指挥督察,后方有妇女孩子提筐来送饭食,整个画面一片繁忙热闹景象。这时最高统治者“曾孙”来了,其热气腾腾场面顿时达于沸点,至少从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让人领悟到这一点。第四章实写曾孙省敛,与首章春耕时“曾孙是若”相呼应。更与上篇《甫田》描写“省耕”时情景密合无间,是一模一样的四句。这大约是当时颂扬王权的套话吧。接着是曾孙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牺牲粢盛恭敬祗奉,肃穆虔诚,为黎民为国祚祈福求佑。王权与神权互相依傍而彼此更为尊崇显赫,这大约也是曾孙省敛时所能做的最正儿八经的事吧。其实这都是歌功颂德的冠冕堂皇话,无甚精义,后世捧场诗文的层出不穷,其源头也可追溯到《诗经》上,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此诗在艺术上造诣颇深。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为后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时代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其中的人物,如农人、妇子、寡妇、田唆、曾孙,虽着墨无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动作,给人以真实感受。凡此均体现出诗作的艺术魅力,给人无穷回味。
诗经全文9
[先秦]诗经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注释:
【1】牧:城郊以外的地方。
【2】棘:急。
【3】旐(zhào):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4】建:竖立。
【5】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6】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7】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8】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9】况瘁(cuì):辛苦憔悴。
【10】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11】旂(qí):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
【12】央央:鲜明的样子。
【13】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14】襄:即“攘”,平息。扫除。
【15】方:正值。
【16】华(huā):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17】思:语助词。
【18】雨(yù)雪:下雪。涂:即“途”。
【19】遑:空闲。
【20】启居:安坐休息。
【21】简书:周王传令出征的文书。
【22】喓(yāo)喓:昆虫的叫声。
【23】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
【24】阜螽(zhōnɡ):蚱蜢。
【25】君子:指南仲等出征之人。
【26】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之人。
【27】降:安宁。
【28】薄:借为“搏”,打击。
【29】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30】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31】喈(jiē)喈:鸟叫声。
【32】蘩(fán):白蒿。
【33】祁祁:众多的样子。
【34】执讯:捉住审讯。
【35】获丑:俘虏。
【36】薄:急。
【37】还(xuán):通“旋”,凯旋。
【38】玁(xiǎn)狁(yǔn):北方的少数民族。
【39】夷:扫平。
作品赏析:
《小雅·出车》这首诗,在材料的选择上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人把精拣出的点兵建旗、伐玁狁、征西戎、凯旋归来献俘虏等主要情节巧妙组合,一统纷杂头绪,构筑成篇,并选取不同角度叙述,以主带次。既有条不紊地展现事件发展全过程,又避免了罗列事件之弊。这种结构使诗章布局严整,凸显主题的同时使诗歌曲折动人。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旂”“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诗歌的空间构成颇有妙处。全诗共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诗人将这些并无紧密联系的场景、情节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
此外,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诗经全文10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爰〔yun〕:于何,在哪里。
唐:菟丝子,一年生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可入药。一说同棠,梨的一种。
沬:春秋时卫国邑名,在今河南淇县。
乡:郊野。
孟姜:春秋时齐为姜姓,故齐君长女称孟姜。孟,泛指长子或长女。姜,与后文弋庸皆贵族姓。
期:约会,约定。
桑中:桑树林中,一说卫国沬邑地名。
要〔yāo〕:同邀,邀请,邀约。
上宫:楼阁,一说卫国沬邑地名。
淇:淇水,源出今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葑〔fēng〕:又名蔓菁、芜菁,前已详注。
【翻译】
在哪里采摘菟丝子?就在沬邑的乡野中。心中思念的是谁?是那美丽的姜家长女。她约我去桑树林中,邀我至楼阁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在哪里采摘麦子?就在沫邑的北面。心中思念的是谁?是那美丽的弋家长女。她约我去桑树林中,邀我至楼阁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在哪里采摘蔓菁?就在沫邑的东面。心中思念的是谁?是那美丽的庸家长女。她约我去桑树林中,邀我至楼阁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解读】
关于《桑中》这首诗的主旨,古今学者的理解存在分歧。《毛诗序》言:卫之公室风气不正、道德败坏,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认为此诗是对卫国世族男女淫奔之风的'讽刺,朱熹等人亦持此说,且考出姜、弋、庸为当时贵族姓氏,以作证明。近当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的爱情诗。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七句,皆采用叠章手法,各章只有三字变动,保持了结构上的高度一致性。各章均是以采摘植物起兴,这是《诗经》中极为常见的手法,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后诗人以自问自答一般的形式,指出其思念的对象孟姜、孟弋、孟庸,且在其前都加上一美字形容其姣好容颜。孟是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之人,此处也就指长女。由于诗人在后文所写的与女子约会的地点均是桑中和上宫,且送别地点都是淇之上,也有学者认为此三女实为一人,诗人为避免重复所以各变动一字。而如果以淫奔之说来看,说是三女也有可能,且姜、弋、庸本为不同姓氏,以此指代同一人,似与理有悖。
此诗用语晓畅,结构工整,音韵圆转,读来朗朗上口。且诗人善用设问,一问一答之间,思念的悠长与幽会的愉悦流溢笔端,不绝如缕。抛开对诗歌褒贬不一的解读,仅仅从其文学艺术的角度欣赏,也是极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
诗经全文11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全文12
[先秦]诗经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
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
【1】田:同“畋(tián)”,打猎。
【2】乘(chéng)乘(shèng):前一乘为动词,后为名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3】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组:织带平行排列的经线。
【4】骖(cān):驾车的四马中外侧两边的马。
【5】薮(sǒu):低湿多草木的沼泽地带。
【6】烈:“迾”的假借。火迾,打猎时放火烧草,遮断野兽的逃路。
【7】具:同“俱”。
【8】举:起。
【9】襢(tǎn)裼(tì):脱衣袒身。
【10】暴:通“搏”,搏斗。
【11】公所:君王的宫室。
【12】将(qiāng):请,愿。
【13】狃(niǔ):反复地做。
【14】戒:警戒。
【15】女(rǔ):汝,指叔。
【16】黄:黄马。
【17】服:驾车的四马中间的两匹。
【18】襄:同“骧”,奔马抬起头。
【19】雁行:骖马比服马稍后,排列如雁飞之行列。
【20】忌:作语尾助词。
【21】良御:驾马很在行。
【22】抑:发语词。
【23】磬(qìng)控:弯腰如磬,勒马使缓行或停步。
【24】纵送:放马奔跑。一说骋马曰磬,止马曰控,发矢曰纵,从禽曰送。皆言御者驰逐之貌。
【25】鸨(bǎo):有黑白杂毛的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
【26】齐首:齐头并进。
【27】如手:指驾马技术娴熟,如两手左右自如。
【28】阜:旺盛。
【29】罕:稀少。
【30】释:打开。
【31】掤(bīng):箭筒盖。
【32】鬯(chàng):弓囊,此处用做动词。
作品赏析:
按照现代多数学者的说法,此诗的.抒情主人公可能是一个女子,她赞美的大约是自己的恋人,一位青年猎手。古人以伯、仲、叔、季作排行,叔本指老三。《郑风·萚兮》有“叔兮伯兮,倡(唱)予和女”之句,《郑风·将仲子》中提到“仲子”,则当时郑国女子对恋人也可称“伯”“仲”“叔”,大约相当于今日民歌中的“大哥”“二哥”“三哥”之类。诗中说这位青年打死虎之后“献于公所”,可知他是随从郑伯去打猎的。
第一章“叔于田”直截了当点出要写叔的什么事。“乘乘马”表现出其随公畋猎时的气势。三、四句则描绘他驾车的姿态。驾车之马有四匹,四匹马的缰绳总收一起拿在手中,如绶带或织带时的经线,两面的骖马同服马谐调一致,像在舞蹈一样整齐。其得心应手的情况,就像马完全在按驾车人的意识行动。把叔驾车的动作写得同图画、音乐、舞蹈一样,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正像《淮南子·览冥》说的王良造父驾车的情形,“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若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然而在此诗中只用了八个字。下面“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一个十分壮观的背景之中。周围大火熊熊燃烧,猛虎被堵在深草之地,唯叔在其中与虎较量。叔脱去了上衣,火光照亮了他的脸和身,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其紧张的情况,同斗兽场中惊心动魂的搏斗一样。结果是“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叔不但打死了猛虎,而且扛起来献到了君王面前,像没有事一样。一个英雄勇士的形象活生生显示了出来。这十五个字的描写,可与《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那一段精彩的叙述相媲美。诗人夸赞叔,为他而自豪,又替他担心,希望他不要掉以轻心,这个感情,是复杂的。
第二章写叔继续打猎的情形,说叔“善射”、“良御”,特别用了“磬控”一词,刻画最为传神。“控”即在马行进中骑手忽然将它勒住不使前进,这时马便会头朝后,前腿抬起;人则弯曲腰身如上古时的石磬。第三章写打猎结束时从容收了弓箭,以其在空手打虎和追射之后的悠闲之态,显示了他的英雄风度。
全诗有张有弛,如一首乐曲,在高潮之后又是一段舒缓的抒情,成抑扬之势,富有情致。
诗经全文13
[先秦]诗经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1】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2】于:语助词。
【3】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4】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5】征:远行。
【6】劬(qú)劳:勤劳辛苦。
【7】爰(yuán):语助词。
【8】矜(jīn)人:穷苦的人。
【9】鳏(guān):老而无妻者。
【10】寡:老而无夫者。
【11】集:停。
【12】中泽:即泽中。
【13】于垣:筑墙。
【14】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
【15】作:筑起。
【16】究:终。
【17】宅:居住。
【18】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19】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20】宣骄:骄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诗经全文14
国风·邶风·新台
朝代:|作者:|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译文/注释
译文
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美,鸡胸老公太不行。
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水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真不祥。
撒下鱼网落了空,一个虾蟆掉网中。本想嫁个美少年,换得驼背丑老公。
注释
⑴新台:台的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北岸,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有泚(cǐ此):鲜明貌。
⑵河水:黄河。弥弥(mí mí):水满貌。
⑶燕婉:燕,安;婉,顺。指夫妇和好。
⑷蘧篨(qú chú渠除):鸡胸。一说蛤蟆。鲜:善。
⑸有洒(cuǐ璀):高峻。
⑹浼浼(měi美):水盛貌。
⑺殄(tiǎn舔):善。
⑻鸿:蛤蟆。离:通罹,遭受。
⑼戚施:驼背,一说蛤蟆。
全文赏析
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私通,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自《毛序》以来,古今说无异辞。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先让她入道观做女冠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啊。反形(或反衬)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齐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齐姜,也要为天下鸣不平。
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多么倒楣,多么丧气,又多么无奈的事啊!想一想电影《红高粱》中的“颠轿歌”吧,如果忽略孰男孰女不计,整个儿就是“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意思。歌中调侃的男子遇到个丑新娘,还可以通过“睡猪圈”来逃避。而旧时的女子,在婚姻上遇到白猫黑猫的掉包事件,除了认命,没有任何法子。——齐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齐姜泪流不止之意,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
封建道德的虚伪性,表现在它的对下不对上。这是绝对的不公平。统治者要求百姓遵从礼教,自己却寡廉鲜耻;要求百姓忠贞不二,自己却两面三刀;要求百姓规规矩矩,自己却为所欲为;要求百姓克己奉公,自己却以权谋私。道德沦丧之事,上层社会没有一代无之。卫宣公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的唐明皇也有“新台”之讥,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新台》一类讽刺诗自有其认识价值。
诗经全文15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注释:
殷高宗时祭天。一说叙述殷商的.起源。
濬(音俊)哲:明哲。外大国是疆:以外国为中国之境。幅陨:幅员。广均。有娀:国名。一说契母。将:大。长大。
玄王:契。桓:大。拨:治。履:礼。遂:遍。视:巡视。发:行。相土:商王契孙。烈烈:威武貌。截;整齐。
跻(音积):升。祗(音其):敬。九围:九州。
球:俅,法也。缀旒:表率。休:美誉。絿(音求):急。一说指松缓。优优:平和貌。遒:聚。
共:拱,法也。骏厖:庇护。一说良马。戁(音难,三声):恐惧。竦(音耸):恐惧。
武王:商汤。虔:牢固。曷:遏的假借。苞:本指夏桀。三蘖:指韦、顾及昆吾。
有震且业:有威且大。一说指发生动乱真是危急。阿衡:伊尹的官名。指伊尹。左右:助。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诗经全文[优]07-16
(热门)诗经全文07-16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常用15篇】07-16
诗经全文15篇【热门】07-15
诗经全文通用(15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