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魏晋南北朝>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4-01 14:08:20 魏晋南北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诗词作者:

  曹操(魏晋)

  原文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此诗中描述了清明太平的社会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全诗用语灵活,句式自由,语气顿断,意绪连贯。

  翻译:

  对酒高歌,天下太平的时候,官吏不会跑到百姓的门上大声地催取田租和赋税。

  君王贤良英明,宰相及辅政的大臣个个都是忠良。

  人人都守礼谦让,老百姓之间不会发生争夺诉讼的纠纷。

  耕种三年,可储备一年的粮食;有九年的储蓄,稻谷才能真正地堆满粮仓,才能真正地做到国富民安。

  头发斑白的老人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雨水如此滋润,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骏马从战场上退下来,到田里去运送肥料。

  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都能黜退奸邪,奖励和选拔贤良。

  诸侯、官吏像父兄养育自己的子弟那样爱护百姓。如果有人违背了礼法,就按照罪过的轻重决定刑罚。

  这样,道路上没有拾取他人遗漏之物的自私行为。监狱将会空荡荡的.,冬天来临时也不需要处决犯人。

  人年纪大了,都能长寿而终老;君主的恩德深广无边,可以遍及草木和昆虫。

  赏析:

  《对酒》属于乐府诗《相和歌·相和曲》。同《度关山》一样,都是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诗篇。此诗描写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令人神往。政通人和,物阜民康,构想诚然是美妙的。然而,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地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诗人描绘的社会和人生理想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生发的。其精神支柱和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的,同时也有法家和道家的。一般认为,曹操尚法。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征。

  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曹操是一个想有作为的古代政治家。他生逢乱世,皇帝昏庸,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当时东汉社会非常黑暗,与诗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好相反:官吏作威作福,主上昏庸无能;宰相大臣不忠不良,无股肱之效;刑法混乱无绪,民事纠纷激化;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政府不惜民力,劳役无度,连头发花白的老人都未能幸免;任用官吏,不察善恶,苛榨百姓以为能;牢狱人满为患,地方官吏滥杀无辜以为功;兵连祸结,人命危浅;如是等等。诗人“忧世不治”,希望通过整治,能出现太平盛世。

  全诗用灵活的、自由的句式,语气顿断,意绪连贯,“采用颂的形式”(陈贻焮《论诗杂著·评曹孟德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虽然涉及“雨泽如此”之类的自然对人的恩赐,但主要是人事以及与人事密切的君王、官吏、选举、礼法和人和人之间的亲和等,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魏乐奏武帝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咸遂。若梁范云‘对酒心自足’,则言但当为乐,勿徇名自欺也。”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对酒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翻译

  眼前都是新诗的材料,可我一时无法表达;鸟儿从眼前飞掠,云儿在天上飘浮,都倒映进我的酒杯。

  做着小官,文书堆案没完没了,使人厌倦;猛抬头,楼前又是一番风雨,秋天已经到来。

  是是非非,接踵不绝,书生渐渐老去;岁月匆匆,翩翩燕子,已仓促回归。

  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酒,美美地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注释

  新诗:新的诗作。

  官里:衙门里,官府里。

  簿书:官府的文书。

  衮衮:相继不绝。

  赏析

  据陈与义集前后诗作年,这首诗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

  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江西诗派的诗喜欢拗折,这样起句,将因果倒置,诗便显得突兀而有波折。同时人葛胜仲在评论陈与义诗时,曾指出他的诗“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这联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诗写的情况,是每个诗人都遇到过的。这样的感触,就是陶渊明《饮酒》诗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即李商隐《锦瑟》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明明是极好的景情,诗似乎就在口边,却一下子说不出来。陈与义对这种境界体会很深,多次拈出,如《春日》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如《题酒务壁》云:“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这两联是名句,方回对此极为赞赏,在《瀛奎律髓》中评说:“此诗中两联俱用变体,各以一句说情,一句说景,奇矣。”宋吴开《优古堂诗话》说:“近时称陈去非诗‘案上簿书何时了,楼头风月又秋来’之句。或者曰:此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耳。予以为本唐人罗邺《仆射陂晚望》诗‘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唯觉到秋忙’。”方回则以为本苏轼词“官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第三联则与陈与义自己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的`“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同意,“是为变体”。吴开及方回都遵循江西诗派宗旨,在“无一字无来历”上下工夫,实际上,不论陈与义是否袭用前人,诗都写得意深情深,格调高迥;其中以“书生”对“燕子”、“簿书”对“风雨”、“是非”对“岁月”,都很灵动,非俗手所能做到。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这联虽然是故作达语,力求轩豁,但气势与上不称。陈与义曾经提出作诗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用事”,这联却写得很俗气,违背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清纪昀、许印芳都曾予以指摘。

  这首诗属于拗体,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显得兀傲奇崛,是陈与义学黄山谷诗的结果,因此被极力鼓吹江西诗派诗的方回赞为“学许浑诗者能之乎?此非深透老杜、山谷、后山三关不能也”。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荡》原文翻译及赏析09-30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05-11

《木瓜》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03-23

《东山》原文、翻译及赏析02-24

《抑》原文、翻译及赏析05-08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04-26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03-0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