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先秦两汉诗> 《桓灵时童谣》原文、翻译及赏析

《桓灵时童谣》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3-13 16:11:42 先秦两汉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桓灵时童谣》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词作者

  佚名(两汉)


  原文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是东汉末年的一首民谣。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


  翻译: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凡举作秀才科的人,本应文才深秀、学富五车,但实际上却连字都不识,于是便产生了名与实强烈的对比,夸张又并不让人觉得虚诞。

  “察孝廉,父别居。”孝、廉本来两科,后来合而为一,应是事亲孝顺、处事廉洁之人当选。这里复词偏义,重在讲“孝”。孝之最为基本的,就是奉养双亲。但这位被荐之人,竟是与父亲分居而住,就中国古代家庭观念来看,无疑是不孝之举了。

  “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与清白,可能是性质相近的两个科目。汉代察举科目,只随皇帝高兴与需要而定,所以并不固定。《晋书·李重传》中讲到举寒素要符合“门寒身索,无世祚之资”的条件,选举制度汉晋相延,变化不应很大。范哗在《后汉书·扬雄传论》中说:“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清白、敦厚之属。”可见二者都是选举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称与它所要求的品质应是相当的。故清白、寒素科出来的,应是出身清贫、为官清正之人,而实际上,劳动人民的评价则是“浊如泥”,可见他们是当不起那四个字的。

  “高第良将怯如鸡。”汉代不仅文官由重臣推荐,武将也如此。《汉书·昭帝纪》:“始元五年,诏举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七月,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大概武将之举,均要求“列将子孙”,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与文学对举,在此又与良将并举,可知与上面“寒素清白”一样,是两个相近科目。被荐之人,应“刚毅武猛,有谋谟(《顺帝纪》)”,然而实际上却胆小如鸡,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这首民谣,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

【《桓灵时童谣》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哀时命》原文、翻译及赏析05-20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02-10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04-01

《荡》原文翻译及赏析04-21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01-20

《木瓜》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03-23

《东山》原文、翻译及赏析02-24

《抑》原文、翻译及赏析01-1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